丁玲的《牛棚小品》原文在哪里?

如题所述

从《牛棚小品》论丁玲晚年创作的个性  首先,《牛棚小品》中有一种“武将军”的豪迈、洒脱。《牛棚小品》充满了豪迈、乐观的气息。它虽然记述的是“牛棚”生活,但全文的写作不是出于一种受害意识,文章主旨不在暴露,而是着意写顽强的生命、坚忍的意志和患难的夫妻情义。它不同于一般的伤痕文学作品,它没有残酷的揪斗场面,更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喊,而是有一种洒脱,一种峭拔,一种生动的、浪漫的风格。它竭力描摹束缚中所获得的片刻快乐,努力捕捉生活中的美好情愫。正如一些论者所说:“《牛棚小品》则以欢娱之笔写凄惨之景,字字是血,声声皆泪,却又意趣高超,神采飞动,毫无缠绵感伤之弊。”文章无论是记述还是描写,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体现了“武将军”的敏捷、爽朗、豪迈、洒脱。且看《牛棚小品》最后的“别离”部分:  我看见远处槐树下的井台上,站着一个向我挥乎的影子,他正在为锅炉房汲水。他的臂膀高高举起,好像正在无忧地、欢乐地遥送他远行的友人。  多么潇洒的送别啊!这段春意盎然的描写给离别场景增添了一抹亮色!陈明高高举起的臂膀仿佛在说:没有过不去的河,挥挥手告别昨日的伤痛,扬扬眉迎接严峻的明天。一切苦难都会过去的!同是五四女作家,冰心、庐隐的文章有婉约之美,丁玲的文章则焕发着阳刚之气。难怪尼姆·韦尔斯称她是“一个女性非女子气的女人”。  其次,《牛棚小品》中有着“文小姐”的细腻才思。《牛棚小品》以女性特有的笔法进行了探幽入微、细腻传神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作者写自己透过玻璃窗向外看时的心理:  我悄悄地从一条窄窄的缝隙中,向四面搜索,在一群扫着广场的人影中仔细辨认。……我找到了那个穿着棉衣也显得瘦小的身躯……我的心急遽地跳着,赶忙把制服遮盖了起来,又挪开了一条大缝。我要你走得更近些,好让我更清晰地看一看……可是,忽然我听到我的门扣在响,陶云要进来了。我打算不理睬她,不管她,我不怕她将对我如何发怒和咆哮。但,真能这样吗?我不能让她知道,我必须保守秘密,这个幸福的秘密……于是,我比一只猫的动作还快,一下就滑坐在炕头,好像只是刚从深睡中醒来不久,虽然已经穿上了衣服,却仍然恋恋于梦寐的样子。  这段描写既写出了心理变化的起点和终点,又展示了心理运动的过程;既表达了意识的自然流动,又把人物心灵的轻微颤动作瞬间的定格。曲径通幽,妙处难与君说。读这一段,我们仿佛跟作者一起进行一场冒险行动,惊心动魄又欲罢不能。读完了,心还在怦怦直跳,有些后怕,又有些快意。为了保住“窗后窥视”这个秘密,她听到陶云回来时,立即像猫一样“滑”坐在床上。一个“滑”字,境界全出,多么生动!像在跟看守“捉迷藏”。为了拿到书简,她“装模做样”捅炉子,出炉灰。读着这些情节,我们在为作者的处境掬一把辛酸泪的同时,也为作者的生存智慧发出会心的微笑。她是多么“诗意地”栖居在“牛棚”里的呀!  再如,文中有一段写她接到书简还没来得及看时的心理:  把该做的事都做完了,便安安稳稳地躺在铺上。其实,我那时的心啊,真像火烧一样,那个小纸团就在我的身底下烙着我,烤着我,我表面的安宁,并不能掩饰我心中的兴奋和凌乱。  这里,寥寥数笔写出了自己收到书简的兴奋,怕人看见的心虚,故作镇定的安稳。丁玲就是这样一位擅长心理描写的大师。她善于以语言为媒介,调动读者的审美想像,用委婉又粗犷、柔情又豪情的语言来细细描摹人物心理。《莎菲女士的日记》、《夜》中有精彩的心理描写,《牛棚小品》中的心理描写更加炉火纯青,是“庾信文章老更成”。  窥一斑而知全豹,丁玲晚年创作的以《牛棚小品》为代表的一类作品,坚韧和峭拔并重,苦难与超脱共存。从人性出发,以艺术见长,有着重要的美学价值。  综合《牛棚小品》刊出的背景及其创作美学价值的分析,笔者认为丁玲晚年的创作个性特色是:一方面,她以一个党员作家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强调歌颂光明,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并努力通过小说创作来实践这一主张;另一方面,她创作了以《牛棚小品》为代表的一类作品,真实生动地记录了她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和智慧探索,从人性出发凸显了老而弥坚的主体精神和自由意志,唱出了逆境中求生存的凯歌。尤其是她的后一类作品突出表现了她的创作个性,那“武将军”的豪迈洒脱和“文小姐”的细腻才思都是她晚年创作个性的典型体现。  丁玲晚年的创作并没有失去个性,丁玲就是丁玲,她就是这样存在着。说矛盾也好,说和谐也好,说她是60年代的右派也好,说她是80年代的左派也好。总之,她既是战士又是作家,既是共产党员又是普通女性,是多重角色的组合。她是真实的、有个性的。周良沛在《丁玲传》的封面上,以丁玲喜欢的仙人球作“标识”,以示丁玲与其他作家的区别。我想,这很有意味,“仙人球”怎么可能没有个性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