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时期的国共关系

我要做一个关于“大革命时期的国共关系”的历史课题,是一个大课题的组成部分,需要展示的,我这一部分占三分钟,请高手提供一些资料,不需要特别详细,但要重点突出,比较急

谢谢
有图片也行,图片太难找了

权威回答:
第一次国共合作发生在1920年代。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割据的分裂时期。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中国国民革命运动的主要代表,党旨是建立一个由中国人主政的独立的“三民主义”共和国。国民党源自1894年组成的兴中会。中华民国成立后,北洋军阀在北京掌权。国民党几经改组,至1919年再经由中华革命党改组中国国民党而成。孙中山在1917年及1921年先后两次于广州建立军政府,进行护法。但是国民党在广东的实力来源依靠向孙中山效忠的各南方军阀,而各军阀派系对立,亦经常与孙中山意见相左,屡次出现“叛变”情况,孙中山多次被迫出走。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孙中山希望汲取俄国革命成功的经验,亦希望得到俄国援助,建立属于国民党的军事力量。
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镇压,造成了“二七惨案”。共产党从“二七惨案”中认识到,没有强大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北洋军阀)是不可能的。而国民党当时对新崛起的共产党刚开始采取合作的态度,后来因为共产党的政见分歧所造成的种种不合作原因,再加上一定程度上不愿意有其他党派力量扰乱当时已经异常混乱的局面,所以采取了排共政策。后来共产党提出建立“反帝反封建”的诉求,提出要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合作,共同组成“革命统一战线”。1922年7月共产党在二大曾提出设想实行“党外合作”(即:所有的合作项目均不涉及党内事务),但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却倡议实行“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这个倡议得到了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接受。
1923年1月,孙中山与苏联代表越飞在上海会谈后,发表联合宣言或称孙越宣言,开始联俄容共的策略。之后2月派廖仲恺经续与苏联谈判,8月又派蒋介石到苏联考察军事。10月,聘请共产国际的鲍罗廷为顾问,负责改组国民党,使之成为类似布尔什维克式政党。

1923年6月中共三大确定了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中国国民党,并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大会通过了共产党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了“联俄、容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大会选举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祖涵、瞿秋白等10人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或候补执行委员,约占委员总数的1/4。会后,在国民党中央党部担任重要职务的共产党员有:组织部长谭平山,农民部长林祖涵,宣传部代理部长毛泽东等。随后,全国大部分地区以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员为骨干改组或建立了各级国民党党部。国民党的“一全”也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军事部分在苏联的援助下,1924年5月在广州黄埔建立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副主任。黄埔军校与以往军校的不同,把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依照苏联红军的样式。黄埔军校的成立为国民革命军奠定基础,培养了大批人才,包括林彪、徐向前等解放军名将皆出自黄埔军校
第一次的国共合作,某程度上加速了中国统一的进程。但合作的基础逐渐出现动摇。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北京。同年8月,国民党内左派重要人物代表廖仲恺被暗杀,右派胡汉民被涉嫌。1926年北伐发动后,军事首领蒋介石的实力和地位快速上升。1927年2月,在南昌的蒋介石与从广州迁往武汉的左派国民政府出现分歧。4月初,国民党内右派在上海开会,会上提出“共产党连结容纳于国民党之共产党员,同有谋叛证据”。汪精卫之后回国,以中间派出面领导武汉政府。至4月12日,国民党内右派及蒋介石正式与共党决裂,先后在上海、广西、广州等地搜杀共产党员,国民党方面称为“清党”。4月18日,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宁汉分裂。南京政府并发令通辑共产党要员约二百人。7月15日,武汉方面亦开始分共。8月1日,共产党在南昌发动兵变,试图建立自己的第一支武装力量。几天后败逃,史称(八一南昌起义)。随后数月中共先后在湖南,粤东以及广州等地起事,均告失败。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发动的秋收起义失败,率残余部队进入江西及湖南交界的井冈山,建立根据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1-05
两党合作
第2个回答  2008-11-04
合作与对抗相结合
第3个回答  2008-11-04
两党合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