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不使用任何教材证明怎么写

幼儿园不使用任何教材证明怎么写

首先,大家要对数学这个学科有正确的认知,数学不是仅仅数数和计算的,而是包含数、量、形、时间、空间、方位等多方面的教育;
其次,要厘清教学的目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明确提出,数学教育的目的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也明确要求:“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所以,不能单纯地把数学教育等同于计算。
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
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具有一种过渡的性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从具体到抽象   
学前儿童的思维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物体的认识往往需要借助具体直观的材料。
(二)从个别到一般  
学前儿童数学概念的形成,不仅存在一个逐步摆脱具体形象,达到抽象水平的过程,同时也存在一个从理解个别具体事物到理解其一般和普遍意义的过程。
二、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
(三)从外部动作到内部动作
外部动作:借助于外显的动作
外部动作:点数,掰手指数
内部动作:进行列式运算:2+3=?
(四)从同化到顺应
皮亚杰认为,同化和顺应是儿童适应外部环境的两种形式。所谓同化,是指个体将外部环境纳入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所谓顺应则是指个体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去适应外部环境。
(五)从不自觉到自觉 
小年龄幼儿在掌握数概念的过程中,尚未能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本质的、抽象的特征来理解,而停留在具体经验上、外部动作上、没有思维和语言上的抽象内化来支持。作为教师,应当了解学前儿童的这一心理发展特征,充分认知到语言尤其是抽象、概括的数学语言在数概念获得中的关键价值,鼓励幼儿在操作活动中用语言概括、表达、交流,以不断提高幼儿对其动作、思维的意识程度,促进幼儿的内化,帮助幼儿认知由“不自觉”向“自觉”过渡。
不自觉:学习没有明确的目的性、是玩的,没有语言、思维的支持
案例:认识三角形
自觉: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能用语言、思维支持
案例:认识长方体
(六)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 
自我中心: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探索数学
社会化: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理解别人解答问题的方法
幼儿在进行数学操作活动时,往往只关注于自己的动作且不能很好地内化,更不能关注到同伴的数思维或与同伴产生基于合作、交流、有效的“数行动”。
因此,帮助幼儿在发展数认知能力的过程中,“去自我中心”,提高社会化程度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去自我中心”,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是其思维抽象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当幼儿能够在头脑中思考自己的动作,并具有越来越多的意识时,他才能逐步克服思维的自我中心,努力理解同伴的思想,从而产生真正的交流和合作,同时,在交流和互学中得到启发。
【案例】:
一位小班幼儿在给卡片分类时,他自己是按照形状特征分的,当看到同桌是按照颜色特征分的时,就说别人是“乱七八糟”分的,但问其“按照什么分的”时,却不能回答,经提醒,认识到别人分类的依据了。

设计幼儿园数学教育教育活动方案,应了解幼儿园数学活动方案的构成,一般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一)活动名称:是对活动目标、活动内容的概括性反映。一种是按数学活动的要求,用数学术语定名称如:学习7的组成。另一种是按活动内容或选用的材料,用生活的语言定名称如:开超市。这种使人们感到贴近幼儿的生活,有趣味,更符合幼儿教育的特点,但也存在知识点不够明确,因此,我们建议两种相结合如:小熊水果店(感知3以内的数量)
(二)设计意图:指为什么要设计该活动,设计该活动有什么意义。要体现四个解读:
1、解读目标:
幼儿数学教育的总目标:《纲要》中明确确定了科学领域的总目标。数学作为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总目标同样涵盖幼儿发展的认识、情感与态度以操作技能三个方面:
1)认知方面目标:
*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获得有关物体形状、数量以及空间、时间等方面的感性经验,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运用数的相关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操作和探索过程、结果的能力。
2)情感、态度方面目标
*对周围生活中的事物的数、形、量、空间与时间等的兴趣,喜欢参与数学活动与游戏,具有好奇心、探究欲。
*初步形成交流、合作的意识。
3)操作技能方面的目标
*正确使用数学活动材料的技能
*养成做事认真、仔细、坚持、克服困难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根据《纲要》《指南》中科学领域目标、内容、指导要领,选择活动内容的意义。如:小熊水果店(感知3以内的数量):《纲要》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建立初步的数概念”。幼儿数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计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幼儿数概念发展的重要方面。
2、解读幼儿:
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特点、心理特点……)本班幼儿经验与能力(已有的经验与存在什么问题及困难)等。这样做才能体现“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新的理念。
1)幼儿的年龄特点:
A、逻辑思维特点: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解读幼儿年龄思维特点尤为重要,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逻辑包含两个层面:动作层面和抽象层面。幼儿思维的发展依赖动作和具体事物。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B、心理特点: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
C、幼儿的学习特点:观察发现、操作探索、表达表征。
小班幼儿的特点:能发现具体的表面的特征比较明显的如:大小、颜色、形状等。对于有变化的幼儿就不能发现。操作探索特点是模仿、重复。使用单词表达,表达不够准确、不完整。
中班幼儿的特点:除了能发现具体的表面的特征比较明显的如:大小、颜色、形状等外,其他有明显变化的幼儿也能够发现。操作探索特点变化体现个性特点。能用简单句子进行表达,表达准确性、完整性有所提高。
大班幼儿的特点:能够注意发现细微的物体变化。操作探索方面能够进行多样化操作。表达较连贯、较准确。
2)本班幼儿的经验与能力(已有的经验与存在什么问题及困难)
平时要多观察幼儿,了解幼儿在数学方面的发展水平,真正掌握大多数幼儿在数学知识的一般发展水平面及能力强或能力差的幼儿,这样才能在考虑活动设计目标和选择活动内容、范围时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在投放材料时,我们也是根据能力强弱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真正做到促进不同幼儿的发展。如:在认识《三角形》时,小二班、小三班的老师在观察、解读班级幼儿情况时,发现班上幼儿对三角形边、角在理解与表达上有困难。经过思考,两个老师就进行不同的设计,小三班的何老师设计了 “走走、停停”让幼儿游戏、运动中感知,重点突出对边、角的认识,并表达:我现在是站在三角形的边上或站在三角形的角上等;而小二班陈老师则重点利用触摸感知 ——用手摸一摸,说一说,来表达对图形边、角的认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