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什么出版的?

如题所述

柏杨版的。
柏杨版资治通鉴推荐

  这是套大部头套书,平装本共72册,精装本共36册,在1985年,《柏杨版资治通鉴》当选为全国最有价值和最畅销的一部书,这个封号当之无愧。
  面对这套书,你可以选择用严肃或是轻松的心情来看待,有野心或是菁英份子可以严肃的研读它,毕竟,《资治通鉴》在北宋本来就是写给皇帝看的,用来当作一面镜子(在我看来,却是道地的史书),人称统治阶层使用的驯服术、教科书、示范教本。梁启超称它为"帝王教科书"。要知道中国人心理在想什么,思考模式是什么,中国政治运作、权力的更替,这里都可以找到;若只是想打发时间,不想花太多脑筋,尽管把它当成纪录了中国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故事书读,精采无冷场。
  《资治通鉴》是第一部官修的编年体通史,将自公元前四百零三年至公元九百五十九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中国历史条理分明的呈现世人眼前,由十一世纪北宋王朝保守党代表司马光负责主持编书,书中内容以历代君臣事迹、各朝代的兴衰为主,以期给帝王鉴戒。抛开司马光的政治立场不看,《资治通鉴》的价值颇高,长达一千多年的中国历史缩影就在眼前,编得这么赞的史书却因为文言文之故,让现代人望之却步,宛如读天书。
  1983年,《资治通鉴》由作家柏杨翻译成白话文。当时的远流出版总编辑詹宏志将书名定为《柏杨版资治通鉴》,以杂志的形式,分册发行,这是个创举,不管是翻译还是分册发行的方式。这种分册发行的方式也用在目前远流仍在出版中的"谋杀专门店"。
  《柏杨版资治通鉴》的卖点不仅止于史料而已,作家柏杨也在卖点之内。柏杨著作等身,曾经坐过文字狱,写过小说、杂文,《中国人史纲》曾在1985年被列为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猛撞酱缸集》、《丑陋的中国人》称中国文化为发臭的酱缸文化,引起不小的震撼。文字风格辛辣,重批判。喜欢柏杨的读者,就会喜欢《柏杨版资治通鉴》,以柏杨这个品牌来带动白话版的买气。在原著当中,原作者司马光附加"臣光曰"来阐述他的心得,而柏杨在翻译版则多加了"柏杨曰"纪录他的读史心得,盖不可小看柏杨曰,《柏杨版资治通鉴》就是多了"柏杨曰"才更有可读的价值。以上已经提过柏杨的背景,故可猜想得到柏杨会以什么样的笔调来评论历史或评论司马光的"臣光曰",这是附加的阅读乐趣。
  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得先了解气候、地理环境带给中国的影响。中国利于耕种的黄土地、带来丰沛雨量的季节风、黄河,让中国成了一个庞大的农业国,要治理广大的农民,最方便最省力的方法就是礼教。礼教的精义就是严守等级、尊卑有分、上下有别。君王永远是君王,士大夫永远是士大夫,老百姓永远是老百姓,不容挑战与质疑,这是儒家最称道以及宣扬的。西汉王朝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人的思想因此被控制了两千多年。司马光是非常典型的儒家学者,在《资治通鉴》里的"臣光曰"表露无遗,礼教于是成为《资治通鉴》牢不可破的中心思想。在书中讲纪元前五世纪(前四零三年?前四零一年)战国时代韩、赵、魏三家分晋,司马光认为那是个巨变,因此从这里开始记述《资治通鉴》,而在"臣光曰"里把周王国国王姬午骂了一顿,责难他破坏礼教,封韩、赵、魏三大家族为封国国君,并以极大的篇幅讲维持礼教的必要性。
  有了礼教,当然也要玩文字游戏来彰显皇帝跟老百姓的不同和尊贵。于是,皇帝的称号极为复杂,有姓名字号、谥号、庙号、尊号、年号等。谥号是周王朝首创,皇帝和贵族挂了以后,由底下的臣子依照皇帝老爷或贵族生前的言论和行为,给他另起一个形容词。这些形容词都有固定的规格,如:尊贤贵义称"恭"、刚强直理称"武"、温柔贤善称"懿",有时,明明就是一个混蛋,偏偏没人敢拿自己的人头开玩笑,去替死掉的皇帝老爷取个类似"纣"、"炀"之类的谥号,于是,谥号变成替死者抹粉的行为,成为后人的笑柄;庙号就是皇帝挂点后太庙祭祀所用的名号,好比"祖"、"宗";尊号跟谥号差不多,年号就是皇帝的纪年称号。
  中国古人爱玩文字游戏已到走火入魔的地步,文字的华美不精确严谨造成后人在阅读史书的困难,几乎一碰到年份、皇帝名称就像踩到一个地雷,拿谥号来说,愈到后代,谥号就愈长,无聊程度愈高。谁晓得"礼天隆运定经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宏功至仁纯孝章皇帝"是哪个家伙?就是清王朝的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庙号世祖,搞得后人一头雾水。而祸国殃民、混蛋透顶的慈禧太后的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天兴经显皇后",简直睁眼说瞎话。所幸在阅读《柏阳版资治通鉴》这些鬼玩意通通不用看了,刘彻就是刘彻,不称汉武帝,刘恒就是刘恒,不称汉文帝。在年份上则采用公元,年号作为配件,让时间概念不被混淆,不让读者掉入五里雾中。其它诸如古代官名配上现代官职来譬喻说明,不再困在如"太师"、"御史大夫"的名称中,古代地名搭配现代地名互相对照,这些都有助于不靠工具书轻松地阅读《柏杨版资治通鉴》。
  有人说中国人是个苦难的民族,如果摊开《柏杨版资治通鉴》就会发现几乎每年都有战争,不是有外患就是处在内战,百姓永远在受苦,好不容易没战争,就会来个大饥馑或是水患,要百姓不得安宁。上位者胡作非为,当权派满口谎言,百姓哀鸿遍野,哭声一片,这些例子,随手一抓就是一箩筐。除非是被压迫的太厉害,短短十三年就把百姓逼反的随王朝杨广就是典型的例子,不然,中国人选择当顺民,只管吃饱肚子,有衣穿。
  除了战争和灾难,人物的事迹描写颇精采。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要看什么样的人物类型没有?要看混蛋,有;要看忠臣,有;要看无赖,有;要看混世魔王,有;要看禽兽,有;要看烈士,有;要看荡妇,有……喜欢看八卦的当然也有,好比谁才是始皇帝赢政的老子?是赢异人还是吕不韦?
  建议电视电影的编剧还是先来熟读《柏杨版资治通鉴》吧,这里的素材多得让你选不完。而不当编剧的读者更要熟读,这样在电视上播放所谓的历史剧时,你还多了另一项乐趣,玩大家来找碴,当你发现多年前由潘迎紫所主演的《一代女皇》居然出现奶妈代替武照掐死小公主的情节时,绝对会笑到从椅子上跌下来。
  推荐你看《柏杨版资治通鉴》,绝对不会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06
中华书局1956年本
第2个回答  2020-12-26

一分钟了解资治通鉴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6-01-23
《资治通鉴》八个版本:
一、 繁体带注本
(一) 中华书局1956年本
目前公认为汇集宋、元、明、清善本和校勘成果的“最佳”版本,但因校点时间较早(在二十四史之前),缺点如下:1.不以宋本为底本,而以胡刻本为底本,遇到胡刻本有脱误处用小字写校语,与正文杂错,不便阅读(应参照二十四史校勘方法,写号码,统一列在卷末为好);2.断句、标点错误较多,据统计达1000多处;3.从90年代中期开始的重印本因印刷、装订质量太差,不便阅读、收藏。
(二) 上海古籍影印本
影印世界书局缩印胡刻本,该版本在中华书局本未出前向称善本,但与宋本对照,脱误之处达万字,其中很多关乎史实。收藏可,不适宜阅读。
二、 简体白文本
(一) 上海古籍带考异本
宋本简体白文本,有校勘,无胡注,但带考异。
(二) 岳麓宋本
宋本简体白文本,有校勘,无胡注和考异。
简体白文本的好处是价格低,便于携带,但最大的问题是古籍一经过简化,则很多字歧义纷呈,令人费解,如“后”与“后”等。中华书局简体本二十四史也是如此。    

三、 翻译本
(一) 柏杨翻译本
72册友谊本,地图实用,但翻译硬伤太多,议论过于情绪化,改编成分大。
(二) 中华书局白话本
翻译尚可。但仍有差错。
(三) 岳麓白话本
翻译一般,但因用胡刻本作底本,因此沿袭了文字差错。如漏译、错译。
(四) 改革出版社白话本
翻译尚可。但不断推出修订本,令人对其质量生疑,好在有原文(宋本)对照。

综上所述,目前来看,吾窃以为,读原文本和白话本,都以中华书局本为首选,如中华书局借重新修订二十四史之机,重新校订1956年版《资治通鉴》,改进校勘和排版方式,出一新版,则为最佳版本,在此之前,只好读其旧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