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第二中学的来与去

谁知道那个四川的国立二中的由来啊 是哪些学校合并的啊 感觉像西南联大那样子的一个学校

国立第二中学历史

国立四川临时中学(1937年底——1938年初)
1937年--1938年冬春季节,上海市、南京市和江苏省各地相继沦陷。南京市和江苏省各地公私立中等学校广大师生,背井离乡,几经辗转,历尽艰辛,先后撤退到武汉。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接受南京市和江苏省教育界人士建议,在武汉设立内迁师生登记处,并先期派人去川、陕、甘、湘、黔、滇等省觅地筹建临时中学,收容内迁师生,以求弦不辍,并组织部分教师成立中小学教师服务团,分配到内地各省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1938年1--3月,在武汉登记的内迁师生分批乘船到达重庆。南京市和江苏省籍师生继又转往北碚和合川县。教育部派员组建国立四川临时中学校务委员会,并指定许逢熙为主席,周厚枢兼校长,是为国立第二中学创建之始。

国立四川中学(1938年——1939年)
1938年3月28日,学校改名为国立四川中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先后有:许逢熙,王万钟,周厚枢,曹刍(未到校),李清悚,马客谈,薛钟泰,刘奇,时相曾(未到校),孙为霆,沈涤生,钱用和(未到校)。

国立第二中学(1939年——1946年)
由于川、陕、甘、湘、黔、滇等省建立的国立中学日渐增多,1939年教育部以建校时间先后为序,改国立四川中学为国立第二中学。此后,凡沦陷区进入大后方的南京市和江苏籍青年学生,大多分配到该校读书。学校创建伊始,设办公处于北碚,以收容到达北碚和合川县两地的师生,并安排他们的生活。1938年暑假,学校筹建初定,校委会撤消,实行校长制,由周厚枢校长负责。学校分设高中,初中,女子和师范四部,高中部设合川,初中部设北碚附近的文星场,女子部设北碚关庙,师范部设北碚。

江苏省立常熟中学(1946年——建国初)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战败无条件投降,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是年秋教育部明令国立第二中学复员江苏,校内非江苏籍师生各回原籍,无家可归者则随学校复员,委派校长严立扬先生主持复员工作,并负责在常熟县筹建新校,以接纳国立二中复员江苏的师生,更名为江苏省立常熟中学,并明令严立扬先生继续担任校长。10月常熟中学筹备工作基本就绪,国立二中复员江苏省的师生相继到达常熟,11月初,校长严立扬先生偕同最后一批师生,并运载着国立二中原有的大量图书、仪器、档案以及在合川为常熟中学新制的教学和生活用具到达常熟。1946年11月学校开学时,仅设有6个班级,即初中,高中六个年级各有一个班,注册学生,包括二中复员和新招初一,高一各一个班以及部分插班生,共280多人。

苏南常熟中学(建国初——1953年)
1949年常熟解放,学校更名为苏南常熟中学。

参考资料:http://www.jsscszx.com/ReadNews.asp?NewsID=441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0-23
1937年11月,周厚枢带领扬中师生背井离乡,几经辗转,历尽艰辛到达武汉,当时这里聚集了来自沪、宁、苏、浙、皖等省市的师生,为了安置这些师生,根据国民党政府教育部的安排,扬中师生转往北碚和合川。
  1938年扬州中学校庆日,周星北发表了《勗勉扬州中学沪泰两校及德风中学同学》,其中详述了西迁的过程。“暴日侵陵,扬中、德风两校宣告停顿……厚枢奉苏省府令,即日赴川,组织江苏省立旅川联合中学,乃甫抵汉皋,江苏沦陷,旅川联中计划,因经费无着落而告中辍,旋奉部令,长国立四川中学,收容京、苏、皖、浙四省市学生。每一念及沦陷区之两校同学,未尝不歔欷太息,抱深切之同情。”

1937年12月,扬州沦陷,此前,时任扬州中学校长的周厚枢先生带领扬州中学的大部分骨干教师和学生西迁到四川合川县(现在合川县属重庆市),在那里新建了四川中学,继续为学生们上课。由于当时全国各地的“流亡教师”和“流亡学生”纷纷到了四川,政府为了方便管理,把周厚枢兴办的四川中学更名为国立二中。

  原国立二中校友李维均回忆:国立二中多为原扬州中学老师执教,所以二中在教育体制、教材编选、教学等方面,长期保持了“扬中模式”,体现出两者之间深远的历史渊源。

2002年扬州中学百年校庆时,吴良镛曾深情怀念在国立二中读书的情景。他说:“国立二中真是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英才,从自然科学来说,不少院士都出自国立二中,就社会科学领域来说,也是人才辈出,国立二中是扬州中学创办的,扬州中学就是我的母校。”

   扬州中学陈国林主任介绍,从扬中走出的46名院士中,国立二中就有15人,他们分别是汤定元、杨立铭、陶诗言、张效祥、吴良镛、黄宏嘉、徐皆苏、李德平、盛金章、尹文英、童志鹏、鲍亦兴、戴元本、高攸纲、王元等。前教育部长何东昌也是国立二中毕业的,近日他给扬中题词:扬州中学是我国中等教育的持久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