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说中国如何走向共和?中国近代民主问题的认识?对中国近代史的感想?

急!!!今天下午四点之前要,可答其一,有追分

第1个回答  2008-12-08
•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和残酷压迫,特别是明清朝时期的奴役统治,使中国的老百姓成为了顺民,有什么困难总是默默承受,一直到统治者的残暴影响到了他们的基本生存权利的时候才会以饿死不如造反的极端思想发动暴力革命,推翻旧统治建立新的专制统治。
历史就这样周而复始地进行着,神州大地建了又砸,砸了又建,文明的发展始终停留在低级阶段。这样一种历史规律和历史现实,口口相传,形成了中国老百姓特有的心态--对权力的恐惧和崇拜。中国的普通老百姓从根子里存在一种对统治者顶礼膜拜的心态,总是幻想有一位道德高尚、能力突出的专制统治者带领整个民族发展壮大;从来就没有想过自己能够站到与统治者平等的态度去斗争,去争取自己的权利。权利从来都是斗争而来,从来不是什么神仙、明君赐予我们的。中国老百姓享有的一切总希望归功于统治者的恩赐,而不会去想这是他们应得的,是统治者对老百姓的义务。中国老百姓从来没有学会妥协,更没有学会斗争,只会以一种近乎畸形的心态恳求统治者放权让利。中国虽然有五四运动,但是没有真正的文化启蒙。再来看看现在的教育,真的让人痛心疾首,看不到希望。未来,不知道谁会来启蒙我们的劳苦大众,也不知道老百姓会怎么对待我们的政 治改革。
第2个回答  2008-12-11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远东乃至世界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甲午战争后
没几年,就在中国地面上发生了日俄战争,继而是八国联军进北京,
后又发生辛亥革命。从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就分崩离析了。在
中日甲午战争之前,清政府的统治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稳定的,而此次
战争从根本上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子就是清政府没有抓住发展的
历史机遇。
如在甲午战争之前,中国人基本上是沿着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模式进
行追求和探索,持续三十年的洋务运动也确实使中国的综合国力有了
很大的发展,正如《走向共和》剧中人物所说,那时的中国虽然尚没
有恢复到世界一流强国的地位,但至少在远东、在亚洲已经是名副其
实的一流强国。然而,中日甲午战争一役使得三十年的洋务运动毁于
一旦。谁应该承担中国失败的“原罪”?有的论者说应是李鸿章等军
政大臣,正是李鸿章的“不作为”导致了这场本应该胜利的战争而以
失败告终。有的说是“清流误国”,正是以翁同为首的“清流派”不
顾中国实际,夸夸其谈,强行出兵,才造成后来的残局,最后还是李
鸿章出来收拾残局。而在《走向共和》剧中,“清流误国”的翁是作
为李鸿章的对立面出现的,给人的感觉好像两人是死对头。
戚其章先生说,真实的历史不是这个样子的,两人的关系非常微
妙。他说:“在一些清人的笔记中,写他们两人势同水火,视若仇敌。
实际上,两人是通家之好,两家是有联系的,李鸿章带点翁家的小门
生的意思,有些东西是属于讹传,但两人的确是政见不同。
”戚先生对记者说,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翁李两人的观点就大不
相同。战前,翁的观点是预备,是早作预备以防不测,而李鸿章认为
打不起来,一是有列强在旁边,二是也有万国公法,日本不可能轻易
挑起战争。战争打起来后,翁的主张是用兵,李鸿章想着依靠英俄调
停,认为英俄调停可能成功,他们的指导思想上有差别。在战争打起
来后,有些官员参奏李鸿章,翁有时候给他辩护。根据《翁同日记》
中所写,有一个江南道监察御史曾参奏李鸿章用心险恶,有其个人的
意图,这时翁就为李鸿章辩解,反驳这种荒诞无稽的说法。有人提出
来要把李鸿章撤职查办,翁也不赞成,最后军机处拟的圣旨中说“环
顾海内,尚无人可替代李鸿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