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师刘半农发明了一个“她”字,为何就被当时的女权骂了3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3-27
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刘半农作为一位知名人士,与鲁迅、胡适等人齐名,但他却因一个字的创新而遭到了女性群体的长时间批评。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情况呢?让我们逐步解析。
刘半农,作为新中国实验语音学的奠基人之一,致力于推广白话文。他于1925年从英国留学归来,任教于北京大学国文系。他坚信汉字会走向拼音化,并积极推动文字改革。然而,这项改革并不容易,不仅旧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即便是新思想青年,也对文言文习以为常。尽管困难重重,刘半农仍然勇敢地与旧传统抗争。
在文字改革的过程中,刘半农遇到了许多挑战,但他并未因此退缩。然而,他没想到的是,一个字的创新竟引发了一场风波。在以往,中文中没有专门用于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人们通常使用“他”来指代女性。刘半农认为这不便于区分性别,并在1920年创作了诗歌《教我如何不想她》,首次提出了使用“她”字作为女性第三人称代词。
鲁迅先生对此表示支持,认为这样的创新能够体现字体的性别差异。然而,当刘半农在英国时,他并未预料到,自己在国内的建议会引起轩然大波。一篇名为《这是刘半农的错》的文章,在《新人》杂志上发表,作者寒冰对刘半农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批评。她认为“她”字是对女性平等权利的忽视,将其视为一种歧视。
除了女权主义者的批评,学术界也有人对此表示不理解,质疑为何需要在第三人称代词上区分性别。面对这些攻击,刘半农一度变得保守,甚至开始使用文言文。但到了1932年,尽管骂声已不如从前,但“她”字并未广泛使用。最终,教育部门决定推广这个字,并将其纳入汉字及《新华字典》中。刘半农于1934年去世,但他的创新却逐渐被人们接受,成为了女性第三人称的专用字。尽管过程曲折,刘半农的发明无疑推动了中国文字的发展,他因此被誉为现代文化的先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