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简洁的原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0

1. 文言文的由来

中国的方言文作为官方的书面语用以及强的生命力用了数千年,并部分的延用至今,但从文言文的特点来看,在使用上肯定是一种很方便的表达方式,不经过长期的学习是很难掌握,同时与大多数人的口语有很大的差别,却生存了数千年,直到五四运动后才被白话文所代替。那是为什么会产生这样难懂而不方便的文体那。

一、从电报的书写来认识文言的起源

我们很多人都有过发电报的体验,在我们书写电文的时候会自觉不自觉的用文言文的方法来书写电文,那是困为电报是按字数的多少来计费的,而文言文刚好能满足我们用最少的字数来表达最多的内容。所以我们便自觉不自觉的选择了文言文,在古代的时候书写是一个成本很高的事情,绝不会比我们今天发电报的成本更低,在古代的衙门里都有一个叫刀笔史的职务,大概也就相当与今天的文书,为什么叫刀笔史,他的工作就是将用过的竹简上了字用刀子刮掉,并将新的事用笔写上去,从而使一个竹简可以重复使用显然比一个新的竹简成本要低的多。尽管如此但它的成本还是很高的,加之书写的面积有限就更需要简炼,能少一个字就少一个字便产生了文言文。而甲骨文书写的成本更高更难所以便更简更难懂。

二、从书写工具的进步看文言文的进步

自从西汉发明了纸以及东汉蔡伦的改进使书写更加方便,成本更加低廉,但作为文房四保的书写工具还是很昂贵的,加之文化传承的连续性,很多的经典已经形成后人也就保持了这种文体。但我们不难发现从东汉后期的文风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已不像以前那么简明而修辞的成份更加明显。从此以后,文字的表达则更加祥尽和准确。

进入近代以后特别是近代以来,由于造纸技术的提高和钢笔的使用,使书写的成本更低,书写更加方便。人们已无需再为多写几个字而增加的书写成本所虑,所以在五四运动后便逐步形成了以白话文为主体的写作文体。

进入现代以后,特别是电子书写方式让人们更加方便,所以文风更加祥尽、更加具体也更加易懂。

总上所述,文言文的形成是和演化是由于书写工具的产生和进步所决进的,至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文体的变化是由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从书写、运输和阅读三者的成本最低化而自然选择的结果。

学文学的都要学习古文,但你知道古文一词的由来和它最早的出处吗?古文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年十岁,诵古文。” 这里的古文指用古文字传抄的古代书籍。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这里是指古代文字。其义有广狭两种:广义指小篆以前各诸侯国所用的文字。狭义是说古文经籍中的文字。

古文又为文体名,指用文言写成的散体文,六朝时期盛行绮丽、颓靡的骈俪文,初唐时陈于昂主张发扬汉魏风骨,到中唐韩愈、柳宗元时更加大力反对流行于当时的浮艳文风,称秦汉之散文为古文,倡导“古文运动”。后来古文遂成为散文之专称,亦成为与时文(如唐宋律赋,明清八股)相对立的概念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因此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并且不使用标点,在“白话文运动”之前,除了白话文小说外的文章均是由文言体写成,包含了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特色 文言文的特色如下:言文分离、历久不变、行文简练、古奥难懂。 优缺点 文言文的优点在于文字精链、微言大义、文字优美、合于音律。而且以文解文的特性能够不拘一时一地,所以现代人也可以读懂孔子等人著作的论语。 文言文的缺点在于难懂、不易普及,要读懂文言文须经过适当的训练才能够了解其中的含意,而要写作文言文的难度更高,所以五四运动后强调“我手写我口”、“能识字便能读文”的白话文渐渐的取代了文言文。 发展 现代华文社会以白话文写作为主,而文言文仍然受到相当的重视,文言文对白话文仍有一定的影响力,现在仍有许多人喜爱在写作白话文时引用典故、诗、词,以及华人社会普遍使用的对联。而对于有志学习中国文学的人,文言文的训练是不可缺少的。

2. 为什么古文显得很简捷

大概原因如下:

1:古代词汇本来就少。

东汉《说文解字》共收9353个字。先秦就更少,现在看到不少假借字,就是没有相应的字而借用别的字(也就是一个字“身兼”数任)

2:书写工具的限制。

首先没有现在的纸张,是用竹简,用刀子修竹片,很麻烦的;其次,用毛笔写,远没有现在书写工具方便。

3:文体的限制。

小说这种最善长篇大论的文体,在封建社会一直被看作是“小道”,“难登大雅之堂”。而我们最常见的诗歌、词曲都是规定简短的,要含蓄,要节制等。

个人意见,暂时就想到这些,供参考。

3. 文言文由来

总是被古人惜字如金的文言文所难为,因为用字少,古体字生僻字又多,便显得晦涩难懂;但是,又总是被古人短小精悍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文章所折服,因此经常与朋友慨叹:古人谴词造句之精妙,长短皆可而的妙论辨证,包含天象地理数理政治军事等万象的研究之广泛和深刻,真是让人感觉已经穷乎世界万物之广博,今天的我们似乎只有赞叹学习和解释的份了.

尤其是文言文,洋洋洒洒的古体诗文,如大家都知道的那句顺口溜:"唐诗宋词汉文章",这是初中阶段的文学常识了,就说的是这三个时期的文学成就在中国历史上达到了迄今为止的最高蜂.再向前就是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的思想成果,通过通俗易懂的古散文表现的淋漓尽致.向后看就是元剧及明清小说了.

它们无一例外都属于文言文的序列.

那么文言文的显著特点有哪一些呢?一是用词简;二是善用典;三是虚词多.

为什么会形成这些特点呢?作为门外汉,我以为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古人在甲骨竹简等坚硬的物体上刻字而不是写字,费时费事费劲费材,所以力求简洁,用一个字就可以代表两个字甚至一句话.后来帛书以及纸张都很贵重,所以这种用词法就一直保留了下来.

第二,由于这种俭省的手法,在叙事抒情时有音节句子不完整的时候较多,所以就用无实际意义的虚词,予以补充以形成完整的句子.再加上当时有文化的人数较少,在文人相见时,又以文章体裁的语言交流切磋, 也助长和发展了虚词的使用.

第三,古人善于歌唱.这就象今天少数民族仍然有这个特长一样,这是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文化贫乏的表现之一.但是就是这个歌唱的特长,使宋词得以大发展.宋词的节律极富音乐化,以至使传唱词令在当时就象今天的流行歌曲一样,满大街都能听得到.实际上被称为汉文章的赋,用词华丽,节律性也特强.这些文章词令的音乐化,也是虚词得以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元剧也是这样,并且它的虚词带上了戏剧的特殊记号.但到了明清小说时,这种"之乎者也矣言哉"的虚词相对的就少了.

第四,至于用典,这是古人博览群书知识面宽的表现,也是论证说理增强感染力的例证手法.当然也不乏卖弄的需要.

事实上,今人的文章,特别是官样文章,应该学学古人,除了虚词之外,简练用词和适当用典,应该大力提倡.不妨来个"复古文言文"的运动,在高中某一学年(高二比较适合),就定位复古文言文年,让后来人好好学学中国古人的丰富的文化思想.

文章引用自:

提起文言文,大家都会想起“之乎者也”的文言特点。如今我们早已摈弃了文言文而使用白话文。文言文的历史有几千年的历史,白话文的历史才一百年的历史,文言文为什么会有如此长的历史呢,主要源于他的优点。

一、特点:

1. 文言文的最大优点是“简洁”。一的故事几句话就可以说完,要用白话文就不一样了,要写很多。

2. 文与言分开。语言是会随着时代变迁的,所以语言跟文字如果一致,经过几百年语言变了,从前人写的东西,你一定看不懂。西方人就没有文言文这样的工具。像欧洲,拉丁文是他们古老的文字,还有印度的梵文,现代人几乎无人能看懂,只有一些极少数的考古学家、专家,才能理解一部份,而且并不能完全理解。经过时代的变迁,语、文同步所产生的弊端已显露无遗。

3.文言文没有标点符号,只好用“之乎者也”代替。有点像日语里面过多的助词。

二 、简洁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当时写字很慢,慢的原因:

1.当时是繁体字,写字很慢。单字写得慢只有使句子简短一点。

2.当时用毛笔写字甚至用刀刻,远不如现在用钢笔和圆珠笔熟练。

3.最初文字主要写在龟甲、贝壳、金属、石头、布帛、竹简等笨重或贵重的东西。不能太多,否则搬不动。

4. 文言文的由来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因此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并且不使用标点,在“白话文运动”之前,除了白话文小说外的文章均是由文言体写成,包含了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特色

文言文的特色如下:言文分离、历久不变、行文简练、古奥难懂。

优缺点

文言文的优点在于文字精链、微言大义、文字优美、合于音律。而且以文解文的特性能够不拘一时一地,所以现代人也可以读懂孔子等人著作的论语。

文言文的缺点在于难懂、不易普及,要读懂文言文须经过适当的训练才能够了解其中的含意,而要写作文言文的难度更高,所以五四运动后强调“我手写我口”、“能识字便能读文”的白话文渐渐的取代了文言文。

发展

现代华文社会以白话文写作为主,而文言文仍然受到相当的重视,文言文对白话文仍有一定的影响力,现在仍有许多人喜爱在写作白话文时引用典故、诗、词,以及华人社会普遍使用的对联。而对于有志学习中国文学的人,文言文的训练是不可缺少的。

5. 简单的文言文

守株待兔【文言文】守株待兔 ( shǒu zhū dài tù ) 解 释: 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

出 处 先秦·韩非《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柱,折颈而死。” 用 法 连动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杨八老越国奇逢》:“妾闻治家以勤俭为本,~,岂是良图?” 近义词 刻舟求剑、墨守成规 、坐享其成反义词 通达权变 灯 谜 柳 典 故宋国有个农夫正在田里翻土。

突然,他看见有一只野兔从旁边的草丛里慌慌张张地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墩子上,便倒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了。农民走过去一看:兔子死了。

因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农民高兴极了,他一点力气没花,就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捡到野兔,日子就好过了。从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气种地了。

每天,他把锄头放在身边,就躺在树墩子跟前,等待着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这树墩子上来。世上哪有那么多便宜事啊。

农民当然没有再捡到撞死的野兔,而他的田地却荒芜了。[提示] 这是一则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

兔子自己撞死在树墩子上,这是生活中的偶然现象。宋国那个农夫却把它误认为是经常发生的必然现象,最后落得个田园荒芜,一无所获。

不靠自己勤勤恳恳的劳动,而想靠碰好运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我们一定不要做“守株待兔”式的蠢人。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

——《韩非子》[简译] 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一天,一只跑地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

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

[注释] 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②走——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④冀——希望。

⑤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