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是让他无忧无虑好还是早明白道理?

如题所述

让孩子无忧无虑;

用谈心的方式来“管教”孩子,让孩子明白道理,不需要通过惩罚的方式;
在孩子可以独立面对世界之前,都需要家长给予指引和教育;
面对孩子犯下的多数错误,我们都可以用谈心的方式来“管教”,这种谈心的方式,既让孩子意识到了错误,而且温和不带惩罚意味,目的是让孩子的父母的陪伴下逐渐冷静下来,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并找到一个好的解决方案;


以上是采取冷静法则和谈心策略的步骤:
1让自己的视线和孩子在同一水平线上,与孩子进行充分的眼神交流,同时给孩子一些提醒,问他认为自己做的事情是“对”还是“错”?

2如果孩子没有平静下来或者停下错误行为的话,带他到一个“安静区”或“思考区”。与他一同坐下,给他帮助和关爱。请记住,你不是很在惩罚他?

3时间长短并不重要,让孩子平静下来才是关键,无论你看到孩子有什么样的反应,都应该试着去同情,接受和面对,一个获得理解的孩子是不太可能一直焦虑下去的


4等孩子平静下来之后,请他告诉你“有什么不对”或者“这是怎么一回事”?如果孩子理解有困难,把他做错的地方重复几次。


5问问孩子:“下一次你会不会怎么样做呢?”如果他不知道的话,告诉他怎么做才是恰当的?


6感谢孩子帮你想岀了解决办法;


7最后让孩子设想一下:“如果你下一次犯同样的错误,会发生什么事情?”造诉孩子,你可以帮助他改正,但你不会容忍不适当的行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1-07
这是一个有点难的选择,但最终我还是选择了"让他无忧无虑好",我想这也是做父母的心愿!
下面分享孤莫西的文章:
让孩子就只做一个孩子就好,这就像盛开在冬天的花你不必催促他在夏天就要开放。 
  孩子总有一天会变成大人,不知在什么时候就一夜长大。在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就让他们做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就好。
    你不必非要懂得我的不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烦恼。   父母并不能要求孩子非得懂得为生活的奔波和艰辛,就像孩子从未要求过父母去懂得他们成长所遇见的挫折。
   如果孩子能明白、知道父母的不易,这很好,可以让孩子从小就知道父母的不易,能让孩子更理解父母。   可是如果孩子不能明白、知道父母的不易,这也很好,这可以让孩子在他们的世界里无忧无虑的活着,能让童年的时间再长一点。 
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遇见的每一次蜕变都不亚于父母为生活拼搏的艰辛,孩子在经历社交矛盾的时候,在学习却不会的时候,在经历青春期萌动的时候,在有了自己的压力的时候……   这些所说的哪一次单拎出来,不是一次世纪性的大问题。成年人的世界面对这些就已经很不容易,但即使在不易成年人有自己的三观和可选择性,可是对孩子来说,遇见一件事就是他所绕不开的全部!   孩子,你不必非要懂得父母世界的不易,因为成年人生活的不易你早晚都会明白。
     你不用非要那么懂事  ​ 你不用非要那么懂事,做一个孩子,无忧无虑就好。在成长的过程中,早晚也会把自己的“声音”慢慢慢慢调小。   
今天一早,哼哥奶奶跟我说他昨晚睡觉就没睡好,翻来翻去。没一会,哼哥就开始吐了,小小的人呀他也被自己吓坏了,我抱着他安抚着他,在他喝完牛奶后没一会又开始吐了……   哼哥就静静的在怀中眼睛闭着,突然非让奶奶抱着,伸出手指着要去厨房,结果从厨房拿出来了一个塑料袋。   我们都很诧异为什么要拿塑料袋,哼哥就把嘴放进塑料袋里,一看,我们都好心疼,连忙对哼哥说:“吐到外面没事,不用套塑料袋……”   以前一起床就喊着门门门门的哼哥,今天无精打采的,问他去不去门门,他摇着头表示着不去。   躺在我怀里的哼哥,不知又怎么了,开始扭来扭去,爬到了前面躺了下来。当奶奶把沙发上的枕头放平时,哼哥对着塑料袋就已经开始吐了……   小小的人啊,在自己要吐的时候,还不忘记要爬到有塑料袋的地方,对着塑料袋吐!   回想今天的这些画面,孩子的任何病痛,都早已让父母和家人揪心,可是又想到哼哥这么懂事,觉得孩子真的是懂事的让人心疼。   其实真的想告诉你,告诉每一个孩子,你真的不用那么懂事,做一个孩子,无忧无虑就好。生病的时候会哭闹、会撒娇;难过的时候会伤心、会闹脾气;开心的时候会大笑,会手舞足蹈,这样就很好,能够真实的表达自己,做一个真实的自己。
    你不必非要懂得父母的不易,你也无需那么懂事,做一个孩子,无忧无虑就好。
第2个回答  2023-01-07


为什么非此即彼呢?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特别是在父母普遍焦虑的中国社会。

我试着从心理学的角度简单说一下:

从提问中隐约感觉到父母想把孩子塑造成某个样子,带着一种确定的模板会减少父母的焦虑,同时,这个焦虑也会转移到孩子身上,因为他们要替父母完成这个愿望,无论他们自己是什么样子,有什么愿望。

任何优秀的心理学都要在人面前放下,因为人是活的心理学。很多经典的理论都是创造者心理的呈现,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里有他自己的心理特点,自卑的阿德勒写出了《自卑与超越》,从小不被看见的科胡特创建了自体心理学,在临床的心理咨询实践中,也是根据一个人适合用哪个理论来考虑,而不是用一个理论体系帮助所有人。

教育也是一样的,再好的理论和信念,也要结合你的孩子和家庭。别人的孩子始终是别人家的孩子,是别的父母在别的环境下用别的方法养育大的孩子,未必适合你。用别人的经验练自己家的号,练坏了咋办?

焦点放在理论上,有没有可能,是对自己的不确定,作为一个父母,对自己是认可的吗?是不是有很多迷惑,想要从理论上寻求支持?比如,当缺乏一个认可的父母榜样,也没有在成长中完善这个部分,内心有关父母的形象可能是模糊不清的,再加上急速变化的社会文化环境,这种焦虑会加倍,特别希望能抓住一些东西,最好是有魔力的东西,比如一个被权威认可的理论、一个成功人士的传记、一个孩子中状元的家庭、一个据说很厉害的教育培训机构。。。

其实,如果理论和实际是结合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和家庭是感同身受的,理论会带来很好的帮助的。

第3个回答  2023-01-07
您好:教育孩子是让他早明白道理的,因为只有让孩子早点明白道理,才能更快的懂事的,这样作为家长也能更省心的,虽然让孩子开开心心,无忧无虑也是没错的,但让孩子早点成长,对于孩子来说更有用!
所以教育孩子是让他早明白道理的!
第4个回答  2023-01-07

孩子太小的时候没有必要让他找明白道理,你让他明白他也不明白。到了,该懂的年龄自然会懂的。孩子最快乐的几年就是童年时期。所以就应该让她无忧无虑的快快乐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