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菜用油的9大误区如何健康吃油

如题所述

误区1:油温太高了
在炒菜的时候有的人喜欢高温爆炒,每次炒菜的时候都习惯性的等到锅里的油冒烟了才放菜,专家提醒,这样的做法是极为不科学的。如果温度过高,会使食用油里面所含有的一些营养物质遭到破坏,并且还会产生一些过氧化物和致癌物质。建议:在炒菜的时候最好是先把锅给烧热了再放油,这样就既可以达到热油的效果,同时还能达到爆炒的效果,一举两得。
误区2:烹饪不得当,再好的油也会变“坏”
吃油的种类太单一为了方便以及健康,很多家庭通常都长时间只吃一种品种的油,认为这样可以有利于身体的健康。一大桶油最实惠买一大桶油,然后每天打开盖子倒油,这样做其实并不妥当。油的氧化变质是一个链反应,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如果把新鲜的油放在旧油瓶中,新鲜的油也会较快地变质。所以,用一个大塑料瓶来反复盛装烹调油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很容易使油加速氧化。正确的做法是,用较小的有盖油杯或油瓶,过几天从大油桶中取一次油,平日放在橱柜当中,炒菜时才拿出来。小油杯和小油瓶应当定期更换。尽量购买新鲜的小包装油。如果买回来了大桶油也应该放在阴凉处,把盖子拧紧。
误区3:只吃植物油不吃动物油
很多锋笑人为了预防三高问题以及预防肥胖,经常在炒银派含菜的时候都千篇一律的使用植物油,坚决杜绝动物油的掺入。专家提醒:如果长期不吃动物油,就会造成体内维生素及必需脂肪酸的缺乏,影响人体的健康。并不是说一味的只吃植物油,不吃动物油,就能有利于身体的健康了,其实在一定的剂量下,动物油(饱和脂肪酸)对人体是有益的。
误区4:用油的量太大
在用油的量上也要做到严格的控制,像一些血脂、体重正常的人总用油量应控制在每天不超过25克,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基本上各占一半。而老年人、血脂异常的人群、肥胖的人群、肥胖相关疾病的人群或者有肥胖家史的人群,他们每天每人的用油量要更低,甚至要降到20克。
误区5:只要是油就可以用于煎炸
当植物性油经长时间加热时,不饱和脂肪酸会发生变化,譬如用来炸油条、炸鸡、煎葱油饼所用的植物油,由于重复的加热作用,会最终变成对血管不利的饱和脂肪酸。因此不宜用小包装植物油来反复煎炸食品。
误区6:荤油不能吃,植物油尽量多吃
很多人认为荤油既然不能吃,植物油多吃也无妨。因此,有些家庭每日每人植物油摄入多达50克甚至更多。其实这是一个大误区,食用不当,植物油也会导致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经过化验,食用油用量过大,不仅会影响食品的味道,还会影响到人体对食物的吸收。长年吃这样的菜肴,对心脑血管极其不利,还易诱发胆囊炎、胰腺炎等疾病。
误区7:害怕肥胖不吃油
提倡少油烹调并非鼓励无油饮食,适量的油不仅能提供人体所需的脂肪酸,促进人体吸收脂溶性维生素,还能软化食物纤维,减少食物体积,提供饱腹感,预防胆结石的发生。就算我们要减肥节食,每天也需要至少20克膳食脂肪酸才能维持胆汁正常排出,脂肪酸不足可是会破坏皮肤健康的。
误区8:橄榄油好就只吃橄榄油好了
专家建议家庭不要长期食用单一油品。油要变换着吃,可以适时适当地混和食用调和油,这样才有利于身体健康。调和油是通过特殊的工艺将几种不同的植物油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配制而成的,其营养成分比单一原料的食用油高出很多,口味适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
误区9:如何吃油更健康
一般来说,煎炸食物建议用高烟点油,如芥花籽油。英国一项研究报告表明,在通风系统差、燃烧效能极低的炊具上做饭一小时,相当于每天吸两包烟。这与食用油在高温下的突变有关。如菜油,当油温升高到60℃时就开始氧化,升到130℃时氧化物开始分解,形成多种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中有些就是致癌物。而芥花籽油具有高耐热、烟点高的特点,在215℃高温下无油烟,特别适合煎炸等烹饪方式。
炒菜用油建议用含多种营养元素的油,如玉米油。玉米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0%~85%,并含有丰富的玉米甾醇。日常饮食如不注意平衡和控制,很容易引起“三高”、肥胖和心血管疾病。但是玉米油中的甾醇能有效防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促进胆固醇和脂肪的降解代谢,对心血管、肥胖症、动脉硬化有积极的防治作用。
凉拌用油建议用天然萃取的植物油,如橄榄油。凉拌菜讲求的是新鲜,原生态的食材和纯天然的橄榄油是绝配。使用橄榄油制作的凉拌菜不仅口感清新、口味香醇,而且由于橄榄油富含橄榄多酚、角鲨烯等十分稀有的活性物质,长期食用有防止衰老、延年益寿的功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