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译 | 偏瘫肩部疼痛患者肌筋膜的作用

如题所述

每周一译揭示:偏瘫肩部疼痛患者的肌筋膜治疗新策略

由王娟独家撰写的深度解析:中风后肩痛(PSSP)的全新洞察。PSSP,这个康复道路上的痛点,因其多因素成因,如肩袖损伤,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重大。关键在于早期介入,多学科联手治疗可能更为有效。一项研究聚焦于评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中的触发点阻断对PSSP患者疼痛和肩关节活动的影响。

患者体验:微妙的“痛点”感受,通过1%利多卡因进行精确注射,针对5级疼痛患者,连续3周治疗。未达5级疼痛的患者,治疗计划按部就班进行评估。

科研方法严谨:采用K-S检验、集中趋势和离散度分析,处理缺失数据,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揭示组间时间效应。评判标准明确:疼痛强度评分提升4分以上,视为“良好应答”,反之为“无应答”,结果经过多重比较校正。

参与研究的21位患者中,18位得以纳入,男性占比72%,平均年龄66.2岁,中风后平均恢复9个月。肩部痉挛主要集中在肩胛下肌、上斜方肌和胸大肌。结果显示,肩关节活动在治疗初期显著改善,疼痛评分在1周和3周时显著下降,但4个月后趋于稳定,显示出MPS在疼痛控制中的长期潜力。

研究目标直击要害:TP阻断疗法在PSSP治疗中的实际效果。治疗后,患者VAS评分显著降低,且副作用罕见。肩痛可能源于半脱位、粘连性关节囊炎或痉挛,但TP的局部失活与PSSP关联密切,MPS与疼痛、肌肉紧张和痉挛的形成密切相关。

MPS的病理生理机制涉及细胞外物质堆积、肌肉损伤及微循环问题,这些都导致疼痛、张力和痉挛的加剧。过度收缩引发局部缺血,形成一个疼痛敏感化的恶性循环,神经痛受体被激活,脊髓神经元兴奋性上升,表现为机械痛阈提高和感觉过敏。然而,局部利多卡因治疗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如心律失常和低血压,值得临床医生谨慎评估。

在圣保罗大学Ribeirão Preto医疗学院的康复研究中,偏瘫患者肩部疼痛的强度、先前治疗和触发点成为核心评估内容。1%利多卡因注射的触发点阻断疗法被实施,每3周重复一次,直到疼痛缓解。4个月后,疗效评估全面展开。

研究结果揭示:21位患者参与,其中13位男性,平均年龄67.8±10.2岁,右半身偏瘫。疼痛评分从基线的7.6±2.7降至1周(5.8±3.6,p<0.05)和3周(5.2±3.5,p<0.05),但4个月后基本保持稳定。良好响应者肩部疼痛明显减轻,肩关节被动外展在4个月后有显著改善,强调了在PSSP诊断中考虑MPS的重要性及其持久缓解的效果。

结论:对于痉挛性偏瘫肩部疼痛,1%利多卡因触发点阻断疗法可在4个月内为50%的中风幸存者带来至少50%的疼痛缓解。关键词:痛性肩部、偏瘫、治疗、肌筋膜痛综合症、疼痛、功能恢复。

综述:PSSP,这一中风后肩部疼痛的复杂症候群,通过深入探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及其在触发点治疗中的角色,为改善患者康复和功能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早期多学科协作和针对性的TP阻断疗法,如干针和局部利多卡因注射,显示了显著的疼痛缓解和肩关节活动度提升。临床医生在评估和治疗PSSP时,务必考虑MPS的潜在影响,以优化患者的康复过程和生活质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