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把上海人称为“阿拉”呢?

”阿拉“是什么意思?这样称上海人是褒还是贬啊?

“阿拉”来源于吴语宁波方言。以宁波方言为例,宁波方言在表示多个人时常用“拉”作为结尾。例如,“渠拉”表示他们。清末及民国时期,大批宁波人进入上海,对上海方言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上海本土表示“我们”的说法是“我伲”,但在宁波人大量移民上海之后,“阿拉”从中下层市民中兴起继而却成了上海话的代表,以至于许多非上海人唯一知道的上海话便是“阿拉”。另外浙江义乌市和浙江舟山市也用阿拉做第一人称。



扩展资料

近代第一批移民主要来自浙江省和江苏南部的吴语区,其中一般又按照清代府属细分为宁波人、绍兴人、苏州人等,他们构成了上海中心城区居民的主体,其中尤以宁波籍为最多。清末年间,由于社会的急剧动荡,浙江和苏南一带大量占据社会中上层移民流入上海寻求庇护,同时一些中下层阶级也随之进入上海工作生活,希冀安稳。

当时宁波人利用地缘和语言优势,迅速胜过广东籍买办,成为上海最有影响的商。上海话中的“阿拉”即是来自于宁波话。 当时有宁波人掌金融,无锡人掌实业之说。

宁波籍的著名人士众多,如严信厚、朱葆三、秦润卿、邵逸夫、董浩云、“阿德哥”虞洽卿、五金大王叶澄衷、钢铁大王余名钰、企业大王刘鸿生、颜料大王周宗良。宁波商人执当时上海的航运业与钱庄之牛耳,长期控制上海总商会。

宁波商人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华人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家五金店、南货店、绸布店、火柴厂、染织厂、化学制品厂、印刷厂、灯泡制作厂、日用化工厂、机器染织企业、国药店、钟表店。

第一套中山装,中国第一艘轮船,第一条公共汽车线,最早的民营仪表专业厂,甚至最早的保险公司,房地产公司,证券交易所,最大的出租车公司,中国农业银行。就连“大世界”游艺场都是在宁波人的手里诞生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海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阿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1-26
说到阿拉大部分人士想到上海,但是希奇的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它出自浙江!

一般人认为它来自宁波!但是,希奇的很在海宁的西部乡镇和桐乡大麻镇却也已阿拉来

代表我们!

于是,不懂了!

先说说上海吧!

上海话的历史只有七百多年,比苏州话和松江话的历史要短得多,但是上海话是一个非

常有特色的方言,这是由上海独特点地理环境和历史的独特机遇所决定的。原来上海处

于长江三角洲的滩头,所谓“上海滩”是对它的最合适当称呼,它是远离府治的乡村僻地

,处于经济发达地域的边缘。历史上苏州府和嘉兴府是两个大府,经济发达,文化繁荣

,松江府却比较落后,而上海地区又是在近海滩,所以就整个松江地域的方言来说在太

湖片里发展是很缓慢地,上海方言更为古老。它保留着许多松江方言留给它的很古老的

语音和词语。然而,上海又面临东海,碰上了非凡的机遇,1843年上海被迫开埠以后

,成为一个自由发展的租界,有相当长时间的市民自治,使上海迅速变成一个国际大都

市、金融中心,庞大移民和高速经济的冲刷,使上海话一跃成为太湖片吴语区发展最快

的语言。近一百五十年来,上海话和上海这个城市一样突飞猛进,上海话中的一些要素

在短短的两三代人里就可以看到较重大的变化轨迹,这在国内的近代语言发展史上是独

一无二点。

一百多年前的上海,呒没“阿拉”一词。

宁波人在100年前讲“鹤拉”(音:指我们),鹤奴(我)

再讲讲海宁,至于桐乡大麻镇以前归德清管,现在真是难考证啊!

清朝末年,上海开埠不久,人口急剧增长,占80%左右的移民进入上海,使原近似松江

的上海话被冲淡。当年有三位海宁人:陈其元、张步青、王欣甫先后出任上海知县。陈

知县还疏浚了自曹家渡至大王庙新闸,长约六里的吴淞江航道。在洪杨前后,有不少海

宁人为开发上海作出过贡献。其中,徐鸿逵、徐凌云父子实力很强,康脑脱路“徐园”是

当时上海为数极少的名园之一。还有徐申如(诗人徐志摩之父)也是有名的实业家;上

海闻名的教父杜月笙,也是海宁籍人士……上海三大马路:法大马路(今南京路)、霞

飞路(今淮海路)都是外国租界,只有海宁路显示了中国的民族气质。足见当年海宁人

在人们心目中的占有地位!“阿拉”成为新海人的主要语言,是事出有因的。

后来,宁波人进入上海学业、从商,学会了讲新上海话(其中,包括“阿啦”),带

回宁波,才有“阿啦”一词。我在上海有个外甥女婿,今年也有六十多岁了,他的父亲和

祖父我都接触过,祖父就讲“鹤奴”。他父亲因在青年时到上海当学徒,就学了一口上海

话。

--------------------------------------------------------------------------------

上海美女又被称为“嗲妹妹”,嗲字向来都和上海女孩紧紧相联。这里的“嗲”也是“好”的同义语,充分而恰当地表现了上海美女的让人魂牵梦绕的神情。而北方的姑娘们大多不知“嗲”为何物,她们为这种嗲找了另一个名词,称之为“犯酸”。但是在上海,“嗲”作为人们所认同的文化形态,正在悄然对女性进行塑造。这种嗲文化其实是源自苏杭。也许早

在宋代从开封迁都到杭州时,嗲文化就已经发端,这可能是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江南女儿美丽温婉的佳人风范,正如越剧所表现的那样。因为当时杭州的女性文化是来自开封或是更远的地方。如今上海女人的“嗲”早已闻名大江南北,她们的“嗲”是一个被上海文化所熏陶的女孩近于天然的举止表现。一般来说姑娘谈吐和举止比较委婉可人,还不能说是嗲;一个漂亮但带苏北口音的女孩,人们不会说她“嗲”;一个出身高贵但说话很冲的女人,人们不会说她“嗲”;“发嗲”,包括了一个女人的娇媚、温柔、情趣、谈吐、姿态、出身、学历、技巧等等,其中既有小姑娘的撒娇弄俏,也有大姑娘的忸作态等一系列显示女性柔弱娇媚的魅力的举止,包含有很多不可触摸的因素在其中,从而成为上海女性文化的一个重要成分。

上海女人的“嗲”与北方女人的“撒娇”有点相似。女人发嗲,也许是因为知道自己的性别优势。一般来说粗壮坚强,豪情侠骨,从来与吴越美女无缘。这种嗲文化熏陶下的美女,大都表现得含蓄委婉、缠绵悱恻。不过有时候“嗲”也是外露的,尤其是在有外人在场的时候,上海女人尤其“嗲”,也不知道是为了让外人知道她多么爱自己的男人,还是为了让别人知道她自己多么风情万种。

“嗲”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是上海人对女性魅力的一种综合形容。如今的涉外婚姻统计证实,上海的女性,最受西方男性的欢迎。中国的嗲同欧洲比如法国女人相比,有点小家子气。法国女性有一种要力夺“最有魅力女性”的领导地位的倾向,不管长相如何,似乎总认为自己最有魅力,也就是说,法国女性的“嗲”是一种强势嗲,而上海女性的“嗲”,是一种惹人怜爱的弱者之嗲。

除了“嗲”,上海美女的另一特点是毫无原因的骄傲,骄傲的理由大约是因为——阿拉是上海人。我曾听说现在的上海女孩子一般不会离开上海,除非出国。假如你碰到结伴外出的上海女人,也会领略到她们的骄傲。她们喜欢在异乡的街头或公共场合大声地说着上海话,她们会感觉到所有的人都在注重自己,听自己说话。别人要是问上一句:你们是上海人吗?她们就会莞尔一笑说:是啊,心中却暗说:老土,这还用问嘛。但她们说话的声音却依然甜美与温柔。

她们中有人经常骄傲地称自己为纯粹的上海人,因为随着到上海打工者的增加,非纯粹的上海人也越来越多,外地年轻女性用不了多久,就能说一口流利的上海阿拉语,你根本分不出到底谁是纯粹的上海人。上海女人的眼里除了上海,其他地方统统是乡下。从交谈中就可以看出她们很骄傲自己是上海人。现在她们已不那么的排他,起码在表面上看,本地的上海女人会和外地人相处得很融洽,至于心里到底怎么想,只有天知道。她们对于洋人的一举一动都很是关心,眼下流行穿什么衣服,戴什么帽子,她们就会很小心地模拟起来,但对内地却所知甚少,比外国人也多不了多少。

上海美女不只崇洋而且喜欢怀旧,所以她们非常挑剔。走在街头上的女人,你从发型上就一眼能找到老上海的影子,那种特有的打着卷的发型,无论是年轻的或是年长的,都保留着上个世纪30年代的遗韵。走在人民广场地下仿20世纪30年代一条街上,迎面就是一部20世纪30年代的老电车停在街口,引得游人争相拍照,还有老虎灶、上海旗袍店、哈德门烟店、擦皮鞋童匠的雕像以及那悠悠回响的上海钟楼的咚咚声,不由将人们拉回了旧日上海的情境中去。幸好现在的上海突飞猛进,令这个城市再次成为东方明珠。上海的进步不仅改变了城市,同时也改变了上海的女人。

其实你从上海的女性文学中,就可以看出上海女人的大致。张爱玲笔下的女人是丰富的,依稀代表了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中产阶级女性。她们的目标,便是成为一种“优雅的女人”,这种女人,其表现就是“出得厅堂,下得厨房”,旗袍麻将,宴会舞会。每一个时代都有一种风格,甚至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不同格调,就似乎每一个女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一整箱衣服,任何一款都会有一则漂亮动人的故事。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0
海人的“阿拉”其实是从宁波进口的,最早的本地上海人是松江一带的农民,他们到现在还在用“伲”表示“我”,用“俄伲”表示“我们”。据有关资料统计,上海开埠以来,在上海的宁波人总数要比宁波还多。而宁波人在上海主要是做生意为主,他们结成帮做生意,市场里到处回响着“阿拉”的声音。外来人,特别是北方人,分不清南方语系的区别,听听到处都是“阿拉”,也自然认为“阿拉”们就是上海人了。

另外,有九个讲“阿拉”的和一个讲“俄伲”在一起,如果“俄伲”脑子没问题的话,是肯定要被同化的。而且“俄伲”们的后代,到后来反看不起“俄伲”们,认为他们是乡下人,因为目前上海周边的农村地区,用“俄伲”的还是较普遍。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2-25
阿拉其实不是上海话,是上世纪20年代后大量外地人涌入上海,导致本地外地人口倒挂,本地人比例只占15%,上海的老派方言的一些词汇被改变,一般老派上海话都是说吾伲上海人,外地农民后代大多是讲阿拉上海人。如今,上海市区基本80%都是当年外地来沪江浙农民的后代。老派纯种的上海话也只能在市区边缘和浦东地区好能听到。
第4个回答  2020-10-06
原本是浙江话,通行于浙江东部北部中部地区。 意思是我们或者我的。 后来大量宁波人涌入上海,改变了上海市区原来的话。市区开始也说阿拉,但是上海郊区还是不说阿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