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的地形和气候对人文景观的关系

如题所述

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地区各部分曾有过不同资料的地壳升降,或为海水淹没,或为陆地。到2.8亿年前(地质年代的早二叠世),现在的青藏高原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这片海域横贯现在欧亚大陆的南部地区,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称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当时特提斯海地区的气候温暖,成为海洋动、植物发育繁盛的地域。其南北两侧是已被分裂开的原始古陆(也称泛大陆),南边称冈瓦纳大陆,包括现在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南亚次大陆;北边的大陆称为欧亚大陆,也称劳亚大陆,包括现在的欧洲、亚洲和北美洲。
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整个地势宽展舒缓,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其间有广阔的平原,气候湿润,丛林茂盛。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不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距今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一个高原,2.4亿年前,印度板块开始向北向亚洲板块挤压,由此引起昆仑山脉和可可西里地区的隆起。随着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推进,并不断向亚洲板块下插入,青藏高原在对此上升阶段中形成。青藏高原的形成并不是一次就完成的,其上升速度曾几度达到停止,但有时也非常迅速。一万年前其上升速度曾达到每年7厘米。
今天的青藏高原中部以风化为主,而边缘仍在不断上升。
[编辑本段]地理位置
青藏高原的周围有许多山脉,它们大多数呈从西北向东南的走向,相对于高原外的地面他们陡然而起,上升很多,其中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中的许多山峰名列世界上前十位,特别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同时高原内部除平原外还有许多山峰,高度悬殊。高原上还有很多冰川、高山湖泊和高山沼泽。青藏高原是亚洲不少达江大河的源头,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都发源于这里.
山脉
昆仑山脉、 喀喇昆仑山脉、 唐古拉山脉 、横断山脉、 冈底斯山 、念青唐古拉山 、喜马拉雅山脉
冰川
地球上中低纬度地区的冰川主要集中在高原上,青藏高原冰川覆盖面积约4.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冰川总面积80%以上。 喜马拉雅现代冰川 、念青唐古拉山现代冰川、 昆仑山现代冰川、 喀拉昆仑山现代冰川 、横断山现代冰川、 唐古山现代冰川、 冈底斯山现代冰川 、羌唐高原现代冰川 、祁连山现代冰川。
河流
黄河、 长江(金沙江)、 澜沧江(湄公河)、怒江(萨尔温江)、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恒河 、印度河 发源于青藏高原。
湖泊
有 班公错、郭扎错、 鲁玛江冬错、 拉昂错 、玛旁雍错、昂拉仁错、 扎布耶茶错、塔若错、 扎日南木错 、当惹雍错、昂孜错、 格仁错 、错鄂、 阿牙克库木湖 、色林错 、乌兰乌拉湖、纳木错、普莫雍错、 羊卓雍错 。
[编辑本段]气候特征
由于其高度,青藏高原的空气比较干燥,稀薄,太阳辐射比较强,气温比较低。由于其地形的复杂和多变,青藏高原上气候本身也随地区的不同而变化很大。总的来说高原上降雨比较少。
青藏高原本身也是影响地球气候的一个重要因素。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的考察表面,青藏高原的隆起使全球的气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一个高大的阻风屏,它有效地将北方大陆的寒冷空气阻挡住了,使它们不能进入南亚。同时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南方温暖潮湿的空气北进,是造成南亚雨季的一个重要因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1-26
以前藏民是游牧为主,是因为高原气候太冷,生产力低,只能逐水草而居。他们的服饰也跟天气有关,昼夜温差很大,所以穿得很厚但经常脱下一只袖,如果变冷可以随时穿上。藏民看得特别多的就是巍巍的雪山、蓝蓝的高原湖泊,所以经常会自然的崇拜它们,很多被称作圣山、圣湖。
第2个回答  2008-11-27
藏族传统文化对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解说

一、对雪域高原的神圣化
地球的最高点是青藏高原,它以高亢的地势、寒冷的气候而被称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总面积290万平方公里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为4500米,而最高处为8848米。高原地貌的显著特点是边缘高山环绕,峡谷深切,内部纵横着许多巨大的山系,构成了高原地貌的骨架。昆仑山、唐古拉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喜马拉雅山等高大山系如同一条条巨大的发爪,紧紧抓扣住高原。在山脉之间分布着荒漠、盆地、草原和河谷。山,构成了高原的主体地貌,青藏高原是山的世界。高原山地使土壤发育中物理作用强烈,生物化学作用弱小,高原有3/4的土地是丘陵、山地、荒漠、戈壁和沙漠,只有1%的土地为种植业可耕地。同时,高原具有典型的高原干旱,寒冷气候特征,平均气温低下,具有长冬无夏,春秋相连的气候特征。高原腹地大风天超过100天。因此,高原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生物资源极为珍贵。森林覆盖率只有4%,草地生长期短,生物产量低。而且生态环境处于持续退化状态之中,高原地理环境与生态环境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人类往往按照自身文化的标准对天然环境的自然现象和生物现象施加影响,并把它们改变成文化景观。所以地理学家认为:"文化产生于自然景观。"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不同,对高原的看法也截然不同。
一个生活在东部平原农业区或城镇区的人初到青藏高原,首先感觉大概是"苦";群山连绵,道路难行,满目荒凉,寒风凛冽。高山反应使人气喘吁吁,胸闷头晕。看见高原牧民常年累月居住在简陋的帐篷,漫天风雪守护在牛羊旁边,就觉得苦不堪忍受。古代自东土而来的人们初到高原,唱出了这样的感受:
"一阵风来一阵沙, 有人行处没人家。"(唐. 周朴);
"君不见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唐. 杜甫);
"青海城头空有月, 黄沙碛里本无春。"(唐. 柳中庸);
"暮天沙漠漠, 空碛马萧萧。"(唐. 皇甫曾)
不过, 这些感叹也只是外来人的一种看法。实际上,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人, 藏族人将自己居住的这块土地早已神圣化了,他们认定高原是一块神圣宝地。将它命名为"神圣雪域"。这里的"圣地"、"宝地", 不是一般的地理概念, 而是一种文化概念,它取决于一个民族在一个时代的价值观, 他们的生活目标与理想。"圣地"--不管它是高山, 是湖泊, 是险峻, 还是平坦,赋于其神圣的依据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在藏族文化中, 青藏高原的高山成为神山, 湖泊成为神湖, 地下成为龙神领域,蓝天由天神主宰。整个青藏高原上, 自然面貌与人文景观和谐地组合为一体, 成为相互依存的完美整体。因而,青藏高原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界, 而是"人类学的自然界"。
下面让我们看看藏族先哲们如何解释这种神圣地域的起源、发展及特征的。在蒙藏高人大师眼里, 青藏高原是一方高洁神圣之地。它地处地球最高点, 巍巍高山直入蓝天, 绵绵白云环绕雪峰,天神以山为阶梯, 上下往返于天地间;它是地球东部众水发源地,高原之水将生命带向四方, 孕育了包括东方汉地、南方印度及高地原本地的文明生长;它是群山连绵横亘之地, 每一山系都有神山矗立, 神山净洁寂静,鸟兽众多, 草木丰盛, 而人烟稀少, 故成为众神游历之地,藏族古籍中写道:"最初, 世界为空寂无垠之体。后十方风起, 形成大海, 再后须弥山拔出海面, 四周形成四大洲。南部有瞻部洲,其中心是雪地吐蕃, 这是因为吐蕃地高、山多、积雪不化, 而周围河水都源于此地, 并由此向外流出。"
在人类产生以前, 藏区就有了三部分地区划分,标志似乎主要以地理位置、地形及物产来确定的。这三处大地面是:上部为阿里三围, 由雪山与石山环绕,
犹如一个池沼;中部乌斯藏四如, 是山岩与水流相击之地, 犹如一条水渠;下部拉热秀周, 为森林草原之区, 犹如一块平坦的田地。又说:"上部三界雪山岩石形如池塘, 麋鹿和羚羊等动物守护的地方。中部三界岩石草原形如沟渠, 猿猴与罗刹岩女居住,下部,三界形如林田, 大象鸟兽来此栖息, 除此之外, 还没有人类在居住……。"藏传佛教史上说:人类产生以前, "雪域吐蕃乃是南瞻部洲五个或九个大地面中最坏的一个地方, 佛陀未曾到过, 佛语之光未曾照到, 没有佛法,众生还够不上教化的对象充满了无边的黑暗。"又说:"雪域吐蕃, 如仰卧之女魔, 岩谷险峻, 鬼妖众多, 山黑而粗,诚属蒙昧昏暗之洲。" 后来, 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根据无量光佛的教导, 来到吐蕃, 站在布达拉山顶, 面向北方观看,
静思引导雪域有情众生的方略。最后, 菩萨确定派遣一名猴子前往吐蕃地域去修定。这位猴子奉命到吐蕃中部大山崖底下 修定,后与一岩魔女结合, 生了既不像猴子又不属母亲类的儿子 即人类。菩萨又取出青棵、小麦、豆、荞、大麦播种于大地,其地即充满不种自生之香谷。雪域人种, 其性格亦来自父亲猕猴与母亲岩魔女。由于佛光渐照, 众生皈佛, 从此以后, 雪域吐蕃便成神圣之地, 藏族史籍中说:神圣藏区也称雪域之地,这是"观世音菩萨广行净化之土, 是吉祥雪山环绕的地区" 。"由于观世音菩萨掌管了整个雪域, 使高处形成雪山, 低地形成湖海"。所谓雪域之地, 乃由于"雪山犹如水晶之宝塔, 低湖犹如碧玉之曼遮(曼陀罗, 有坛城、聚集之意)"。雪山尤指从冈底斯山到玛沁雪山的护佑藏区的八大雪峰, 它们是:雅拉香波雪山、念青唐古拉雪山、玛沁雪山、交钦董热雪山、冈波拉杰雪山、肖拉纠波雪山,觉沃余嘉雪山和协伍喀热雪山。低湖乃指西藏山南地区的拉木措神湖、青海湖和东方诸海。在这诸多雄伟的雪山和美丽的湖水中,
映现出种种神奇的迹象, 有的显现五百罗汉, 有的显现自然文字, 有的如同菩萨形象, 真是"山高地洁净, 历神绕雪峰。"在藏族史书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当年, 唐朝皇帝准备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松赞干布王, 文成公主心中不愿,她说:藏疆是愚昧黑暗的边荒、下贱种姓的隐藏地;是严寒袭人的雪疆,饥饿人的边疆。唐朝皇帝开导她说:"亲爱的女儿啊!有名的雪域是藏土, 它是圣地真特殊!雪山好比自然现出的奇妙塔,四海好比供设的松石曼荼罗, 四原如同陈设的供物, 四河是天然的四泉1 水, 再配上那高山、净地、雪岭、险隘等地,俨然是一幅吉祥悦意3的 字图画。"那儿"山高地洁, 风光秀丽, 是险峻雪山的脖项;气候温暖、大地清凉, 好比快乐的天堂。. . . . . 这里藏族大师借中原皇帝的口来赞颂高原。由于热爱雪域圣地, 热爱自己的故乡, 于是雪山纯净秀丽, 严寒也是清凉快乐.这就是藏传佛教大师对雪域藏区的看法, 当我们聆听了他们的教诲后发现,将青藏高原藏族居住区域命名为"雪域吐蕃"、"雪域西藏"、"神圣雪域 ", 这是藏族人对自己居住的这块高寒之地神圣化、纯洁化的称呼。他们珍爱自己的家园, 借助佛光使之神圣。所谓雪域藏区乃是一种文化人类学上的概念。它是指拥有藏族文化的藏族人居住的地域。至于将藏区划分不同区域,即古代称上、中、下三部, 当今又称卫藏(西藏大部)、康巴(川西、 藏东地区)、安多(青海与甘肃藏区)三部,则是一种地域的划分, 同时也有文化上的区别。

详细见http://www.tibetcul.com/wenku/ShowArticle.asp?ArticleID=1140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