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引起巨大轰动的南北榜案,究竟是怎么回事?

如题所述

洪武三十年二月,朱元璋迎来了三年一遇的会试,他选择了一位元朝旧臣,已是耄耋之年的翰林学士刘三吾,主持丁丑科的殿试。后来一发榜,众学子都傻了眼,春榜所录的五十一名考生,都是一顺儿的南方人,因此这次春榜又称之为南榜。

会试落第的北方举子一下子全都炸了窝,大家联名上疏,状告主考官刘三吾﹑白信蹈等偏私南方人,并声称这是赤裸裸的地域歧视,一时间,朝野震动。随即明太祖朱元璋令人复阅落第举子的试卷。

经复阅后,张信等人将文理不佳,且含有犯禁忌之语的试卷上呈朱元璋御览。很明显,这是刘三吾﹑白信故意为之。朱元璋得知缘由后,勃然大怒,立即将一干人等送往有司定罪。

同年六月,朱元璋亲自策问,取录六十一名考生,值得玩味的是,这六十一人全是北方人,一个南方人都没有,这次夏榜故而又称之为北榜。

从事件本身来看,貌似只是一场普普通通的科举舞弊案,其实这是朱元璋巧妙利用科举制度,充实统治根基,笼络天下士子之心的一场政治运动。

“南北榜案”对有明一代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将全国统考,变成了分地取士,即南北卷,以及南、北、中卷。

如果只是从选拔栋梁的角度来看,原本不该有任何地域之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从大明王朝急需维稳的核心诉求来看,貌似只有这么做,才能使各个地方的政治力量发展得相对均衡。洪熙元年,明仁宗朱高炽开始分南北卷取士,南士六分,北士四分。洪熙元年五月,仁宗驾崩,明宣宗朱瞻基于六月即位,他将会试分南、北、中三地定额取士。

南北榜案后,常常有举子以史为鉴,或攻击考官,或请求复卷,或冒籍作弊。但不得不说,“南北榜案”在某种程度上,彰显了南北方政治力量发展的明确诉求,那就是均衡。科举制已经不单单是为国取材的一种工具,同时也是朝廷用来控制地方,协调利益均衡的一种绝佳手段。

那些教育力量相对薄弱的地区,在这次大变革中,考生们受益良多。自“南北榜”划分之后,大明王朝官场上的官员关系,除了师生关系外,又多了同乡关系。

那时的朋党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同榜而出的官员们,第二种是同一个老师的门生们,第三种是同年而出的官员们。而我们说的“乡党”关系,居然凌驾于师生关系之上,大概就是现在同乡会的意思。

万历末期至天启初期,令世人嗤之以鼻的“党争”,更是发展的愈演愈烈,朝中居然分为“齐党”、“楚党”、“浙党”、“东林党”等等一堆党,这堆党相互攻击,毫不让步,把“党同伐异”发挥得淋漓尽致。究其根本原因,正是这个“分榜”制度,为大明王朝最终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18
是因为当时南方的文风特别的好,当地学子的水平都非常的高,在一次科举中,前10名都是南方的人,而北方没有一个人上榜,所以北方的学子认为主考官舞弊了,集体去告御状。
第2个回答  2021-05-18
当时南方和北方的榜单都有作弊嫌疑,皇帝也是下令彻查,纠察出了很多贪污官员。
第3个回答  2021-05-18
当年明朝科举所录取的进士,绝大部分来自南方,而北方的进士寥寥无几,以至于朱元璋认为科举存在舞弊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