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脑转移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头”等大事不容含糊!这些治疗脑转移的方法你应该知道

如题所述

肺癌患者中,令人揪心的10%-40%可能面临脑转移的挑战。这道生死之墙,由两层守护:肺血管的毛细血管床和严密的血脑屏障,但癌细胞并非束手无策,它们可能以巧妙的方式突破防线。入脑之路,或趁隙而入,或见缝插针,甚至来自远方的扩散,每一种途径都要求我们精准应对。


脑转移的征兆可能初期难以察觉,头痛、呕吐、视力变化和精神异常是常见警报。一旦察觉到异常,如病人从兴奋过度到耳聋,单侧感觉异常或无力,甚至幻嗅和偏瘫,治疗手段丰富多元:



    直接打击:局部治疗如肺癌脑转移手术切除,立体定向或全脑放疗,它们直接瞄准病灶。
    预防性全脑照射(PCI),提前筑起防线。
    革命性疗法:质子疗法,能量高、精度强,副作用相对较少,成为治疗新宠。
    物理疗法的革新:电场疗法(TTF),非侵入式抗癌,对快速分裂的癌细胞尤其有效,长时间佩戴更能显现疗效。

电场疗法的亮点在于其无创性、对健康细胞影响小,以及与增殖活跃癌细胞的抗争力。它不仅能与其他疗法协同提升疗效,且剂量累积风险低,是FDA或NMPA批准的可靠选择。


全身治疗同样关键,化疗、靶向和免疫治疗构成了多数患者的治疗方案。靶向治疗如奥希替尼对脑转移有显著效果,但耐药风险不容忽视。对于某些特定突变,如MET外显子14跳跃突变,特泊替尼和劳拉替尼(前者脑转移缓解率高达79.2%)提供了新的治疗曙光。RET抑制剂塞尔帕替尼和普雷西替尼对脑转移也展现出了显著的疗效。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药物,虽然对脑转移的缓解率相对较低,但与放疗的结合可能带来增敏效应和远隔效应,提升治疗效果。比利时根特大学的研究证明,派姆单抗与放疗的同步应用在转移性尿路上皮癌中显示出了显著的疗效提升。


放疗后,免疫系统的介入可能带来远隔效应,即未照射的病灶得以缩小或消失。免疫放疗的联合使用,尽管研究尚在起步阶段,但显示出巨大的潜力,特别是在肺癌脑转移的治疗中,多学科的联合策略往往带来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肺癌脑转移并非绝路,治疗策略多元化,从局部控制到全身防控,从物理疗法到免疫疗法,每一步都可能是扭转命运的关键。记住,每一个“头”等大事,都不容忽视,早发现、早治疗,方能赢得更多希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