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灵枢]·九针十二原篇第一

如题所述

在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黄帝与岐伯的智慧对话为我们揭示了针灸疗法的深邃世界。黄帝渴求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以微针之妙,通达经脉,调理气血,以期惠泽后世。岐伯以针灸之纲纪为引导,从细微的镵针到九针的递进,强调了针灸之道在于精准把握气机,迎送补泻之间,细微入微,犹如得失之间。


针法的精髓在于“虚则补,满则泻”,针者需洞察先机,而后行补泻之术。补法需顺随气机,泻法则需放掉滞气。而持针者的精神集中,对病者血脉的洞察,是确保针刺精准无误的关键所在。九针形制各异,各有其独特功效,针刺气至为要,如气行则止,对应五脏六腑的井、荥、输、经、合之穴,三百六十五气穴节会,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形态变化,判断邪正之分。


黄帝进一步询问五脏六腑气的源头,岐伯解释说,井、荥、输、经、合各有所定,十二经脉与十五络脉交织,形成了二十七种气的流动。这些气行于五俞之穴,交汇之处即为气穴,针灸治疗时需察色听声,手法需顺应气的流动而行。


治疗中,针灸之道遵循生命的节奏。如五脏内气衰竭,针灸则需补阳以提振生机;外气衰竭,则需补阴以平衡。然而,不当的针法可能伤害气机或留下邪气,引发病痛。十二原穴,如太渊、大陵等,对应五脏六腑,不同的病症需选取不同的阳经或阴经穴,如胀病取三阳,泄泻则取三阴。针法如拔刺,涤除污垢,解结疏浚,对久病患者尤为有效。治疗热病,如沸汤试温;寒病则需如人怠慢,阴中有阳疾者取下陵三里,内外病症则需对应阴阳陵泉,精准对应病位。


《黄帝内经》的这一篇章,不仅阐述了针灸的技艺,更揭示了人与自然、疾病与健康的深刻联系。这是一部流传千年的智慧宝典,其精髓至今仍为医者遵循,为世人带来生机与健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