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奇闻

请给我一些与昆虫有关的奇闻,越多越好,记住要十分有趣,而要真实!最好能在今天内给我!!谢谢

最能吸血的昆虫可能就是分布各地的虻了。记得有一个国家为了伤害邻国,破坏邻国的经济建设,曾把大批患有马传染性贫血病的马匹集中赶到两国的界河上。大家知道马传染性贫血病是由一种过滤性病毒引起的,流行于世界很多地区的严重暴发性流行性的马传染病,可造成马匹大量死亡。这种病的传播主要是由昆虫中双翅目的虻类通过吮吸马血将病马的血带到健康马皮肤伤口上造成的。

虻类体型粗壮,飞翔力极强,外表极象一头特大号的苍蝇。体长6-30毫米。俗名叫瞎虻,因为它们飞翔时带着嗡嗡声又快又急,好象乱飞一样,但决不是瞎飞乱撞。虻类和其他吸血昆虫一样,只有雌虻才吸血。雌虻口器甚发达,上、下颚及口针都极锋利而发达。每当吸血时,首先用这三件利器划破动物的皮肤,使血液津津渗出,就是坚韧的牛皮也无从幸免。血液流出后,再由唇瓣上的拟气管将血吸进体内。虻很贪食,一般虻一次可吸血20-40毫升,特大型的种类甚至一次可吸血200毫升。所以一群虻在叮咬牲畜时,常使牛马浑身血迹斑斑而狼狈奔逃。

由于叮咬后的伤口在蛇类唾液的刺激下常形成肿包、疼痛,所以对家畜骚扰性极大,据统计乳牛可因虻的叮咬使产奶量下降11%-15%,高者可达19%-25%。蚊除了能传播马传染性贫血病外,还可传播其他很多种重要的人、畜疾病,如印度、泰国、马来西亚及我国台湾省等地流行于牛、犬之间的苏位病,此病20世纪50年代也曾在我国西北骆驼身上发生,造成的损失很大。此外虻还可机械传播大家熟悉的炭疽病,另如在世界上传播较广的野兔热、丝虫病,马的腰麻痹病、脱拉病、睡眠病、拿干拿病、苏阿鲁病、媾疫病、大脑炎、小泡牲口炎等等。

虽然虻类确是家畜的一大灾星,但它们也有一些用处,那就是尸体可以入药。这在我国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详尽记载,至今很多中药店还在收购它们,用以配药来替人类治病呢。

现在全世界的虻估计已近4000种,我国已知也约300种了。它们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温带地区也不少。在环境复杂多样的自然界中,虻类最喜欢集中的地方是近水而温度较高的地方,水田、沼泽地、苇坑、流水、静水附近是它们生儿育女的理想环境。它们往往将卵集中产在水中禾本科等植物的叶上,幼虫一孵化便掉人水中,在水下生活,待到化蛹时才游到岸边。

由于虻在自然界孳生地区广大,飞翔力又强,此地虽然有所防护,而由其他地区飞袭过来的虻则照样可以为害,所以治虻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才能有较满意的效果。有人试验,利用一种叫DETA的高效驱避剂喷在牛、马体上,果然在两小时之内,没有任何虻去牛、马身上吸血。见效快,但只能有短期效果。有人在牧场草原地区以用烟雾剂灭虻,也有一定效果,但要选择合适的天气。另外还可以破坏虻类孳生地的办法来防治虻类,如在它们幼虫孳生的水面上撒矿物油,并将水边产有虻卵的植物叶子处理掉,或填平一些小洼等,这些方法虽都有一定效果,但在大面积开展则浪费人力、物力。

人类在观察、研究此类的生活中,发现自然界有一些昆虫天生是虻的敌人,这些天敌对虻类有一定的杀灭作用,是抑制它们数量增长的因素之一,人们利用这些天敌来消灭虻类,也是对其防治的重要方法之一。黄胸黑卵蜂可将卵产在虻类卵中,使虻在未发育为幼虫时即夭折于卵中。据观察对土灰虻卵的寄生率可达23%-34%,赤眼蜂也可寄生于虻类卵中。瓢虫和隐翅虫的幼虫见到虻卵是十分满意的,因为这是一顿美餐。蜂虻的幼虫专门以虻的幼虫和蛹为自己的食物,其效率可达15%-20%。有些金小蜂则将自己的卵产于虻类的幼虫体内,结果虻的幼虫便被吃空身体而死亡。有一些线虫则索性直接寄生于成虻体内或蛹内,有时在一支虻体内可发现有五六条线虫在那里聚餐。据观察一种叫铁线虫的寄生者对虻的寄生率达5%-6%。有一些绒螨的稚螨也可寄生于成虻体内。此外有些真菌也可感染虻类生病而死亡,如有些地区虻被真菌感染率达28%。如经人类有意对此散布则常可高达75%。其他一些捕食虻昆虫如胡蜂、食虫蛇、蜻蜓及很多寄生性昆虫如青蜂、寄生蜂等均可致虻类于死地。所以利用生物防治法防治虻类,前途还是极为乐观的
不言而喻,苍蝇是大家感到又脏又讨厌的昆虫。它们能传染疾病,同时不卫生的环境和它们也有着不解之缘。

苍蝇有一个亲戚,样子和苍蝇很近似,像一只大麻蝇,身上经常长满长毛,但它们不喜欢追腥逐臭,而是常在花丛中飞舞。它决不把后代培育在粪坑臭水和腐肉烂菜上,而是以寄生的方式把后代寄生在其他昆虫的幼虫体上,依靠吸取这些幼虫体内的营养来生长发育,这就是寄生蝇。
寄生蝇幼虫寄生的对象大多是农林害虫。据调查,很多种重要的大害虫如:松毛虫、舞毒蛾、母蛾、稻苞虫、地老虎、玉米螟等都是寄生蝇寄生的目标,当然寄生蝇就是这些害虫的大敌了。在很多情况下,寄生蝇能够抑制这些害虫的大发生,减少了害虫给人类造成的损失。比如,据湖南省长沙地区调查,该地第一代粘虫的自然寄生率可达40%以上。在辽宁地区天幕毛虫被寄生率在1962年曾高达93.6%。由此不难看出寄生蝇实在是一类重要的天敌昆虫。

寄生蝇的一生和苍蝇一样可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四阶段。当一个成蝇由蛹中羽化出来以后,雌、雄之间很快就可互相交配。雄蝇生活力很旺盛,一个雄蝇可以和好几个雌蝇交配,交配的时间短的仅半小时,长的可达5小时。雄蝇多次交配的习性使雌蝇增加了受精的机会,对虫口数量的上升十分有利。众多的子孙当然会使寄生率也大为增加。

当一个雌蝇与雄蝇交配受精后,并不马上产卵,而是变得贪吃,要吃甜东西,比如蚜虫、介壳虫等排出来的含有糖分的排泄物。花粉、花蜜也是它们喜欢吃的,所以这就是我们常在花丛中看到它们飞舞的原因了。在生物学上,这一段时期叫补充营养期。只有经过补充营养后,雌性寄生蝇的卵巢才能成熟。补充营养的时间长短,不同种类的寄生蝇有所不同。有时同一种寄生蝇也不一样,这主要看补充食物是否能充分供应了。另外,与环境也有一定关系。一般补充营养期8-14天,短的只有两天,长的可达一月之久。除了吸食糖分外,喝水也很重要,你想想吃了这么多糖,能不喝水吗?所以干旱对它们很不利,常可造成虫口下降。

寄生蝇每天的生活很有规律。它们有较强的喜光习性,一般上午10点以后开始活动,随着气温升高,活动格外频繁,直到气温达到35℃以上时,它们才寻找荫凉的地方隐藏起来。掌握寄生蝇每天活动的时间和活动的适宜温度,将有利于我们人工利用寄生蝇。

雌寄蝇在寄主身上产卵各有各的高招。我们基本上可分成五种类型的寄生方式:追寄蝇和蜉寄蝇这两大类寄生蝇,雌蝇主要是把还未完成胚胎发育的卵产在害虫的身体表面上。这种卵比较大。幼虫从卵中孵出来后,马上就地钻入害虫体内,随即就在虫体内大吃起来,靠着害虫体内的营养来完成自己的发育。这类寄生蝇一般卵期较长,可由两天到一周不等,所以它们选择的害虫也多是高龄初期,并大多是幼虫。如果它们寄生在处于龄期末尾的害虫体上,那就危险了,因为它们的卵还没来得及孵出幼虫时,寄生幼虫就会蜕皮,这一金蝉脱壳就会使寄生落空。所以雌蝇选择害虫处于龄期之初是很重要的。

有一种寄蝇叫步行虫,它们和上面说的两类寄蝇不同,雌蝇产的卵都是完成胚胎发育的,也就是说当卵产在寄主体上,它们的子女马上就由卵中钻出来,不等寄主蜕皮,就钻进寄主身体里面去。这种寄蝇产的虽然是卵,但胚胎发育却是在母蝇体内完成的,所以叫伪卵生。饰腹寄蝇和撒寄蝇这两类寄蝇也是产已经完成胚胎发育的卵,不过它们产的卵很小,而且不产在害虫身体表面,而是产在害虫即将要吃的食物上,所以当害虫吃东西时它们就一起被吞人害虫体内。这种卵的卵壳十分坚硬,不怕害虫咀嚼。到害虫的胃内这个卵壳就会在害虫胃液的腐蚀下变得不硬了,躲在里面的寄生蝇幼虫就一跃而出,并且穿过害虫的消化道,到体腔或害虫的某一内部组织内,不客气地开始取食。

短须寄蝇类干脆将孵出的幼虫产在害虫经常活动的地方或害虫的食物上,当害虫在这里经过或取食时,天生灵巧的幼虫就附着在害虫的体表上,并立刻直接在害虫皮肤上打洞钻入体腔内。

康刺腹寄蝇的雌蝇为了保证自己的子女都能顺利地在害虫体内生活,自己动手在害虫身上打洞,把自己的孩子直接送入害虫体内。原来这类雌寄生蝇在腹部第6节上长有一个坚硬的又尖又弯的穿刺器,在穿刺器一侧有一条凹槽,当雌寄生蝇找到适当寄主后,就把穿刺器扎入害虫体内,随即就产下一个幼虫,这个幼虫顺着那个凹槽就流到害虫体内。不论以那种方式侵入,寄生蝇幼虫都是把寄主当做食物来满足自己的发育需要。寄生蝇的成长过程在这里就不赘述了,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对它的发育过程了解,有利于人工利用寄生蝇。寄生蝇为很多害虫的大敌,可以致害虫于死地,尤其对那些蛾类害虫的幼虫更是有效。但在某些地区,它们也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损失,以致人们不得不想方设法去消灭它们。比如蚕饰腹寄蝇是松毛虫的重要天敌,它们可以把松毛虫寄生得尸横满树,不过这种蚕饰腹寄蝇一旦出现在柞蚕产区,简直成了柞蚕的毁灭性害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0-19
最能吸血的昆虫可能就是分布各地的虻了。记得有一个国家为了伤害邻国,破坏邻国的经济建设,曾把大批患有马传染性贫血病的马匹集中赶到两国的界河上。大家知道马传染性贫血病是由一种过滤性病毒引起的,流行于世界很多地区的严重暴发性流行性的马传染病,可造成马匹大量死亡。这种病的传播主要是由昆虫中双翅目的虻类通过吮吸马血将病马的血带到健康马皮肤伤口上造成的。

虻类体型粗壮,飞翔力极强,外表极象一头特大号的苍蝇。体长6-30毫米。俗名叫瞎虻,因为它们飞翔时带着嗡嗡声又快又急,好象乱飞一样,但决不是瞎飞乱撞。虻类和其他吸血昆虫一样,只有雌虻才吸血。雌虻口器甚发达,上、下颚及口针都极锋利而发达。每当吸血时,首先用这三件利器划破动物的皮肤,使血液津津渗出,就是坚韧的牛皮也无从幸免。血液流出后,再由唇瓣上的拟气管将血吸进体内。虻很贪食,一般虻一次可吸血20-40毫升,特大型的种类甚至一次可吸血200毫升。所以一群虻在叮咬牲畜时,常使牛马浑身血迹斑斑而狼狈奔逃。

由于叮咬后的伤口在蛇类唾液的刺激下常形成肿包、疼痛,所以对家畜骚扰性极大,据统计乳牛可因虻的叮咬使产奶量下降11%-15%,高者可达19%-25%。蚊除了能传播马传染性贫血病外,还可传播其他很多种重要的人、畜疾病,如印度、泰国、马来西亚及我国台湾省等地流行于牛、犬之间的苏位病,此病20世纪50年代也曾在我国西北骆驼身上发生,造成的损失很大。此外虻还可机械传播大家熟悉的炭疽病,另如在世界上传播较广的野兔热、丝虫病,马的腰麻痹病、脱拉病、睡眠病、拿干拿病、苏阿鲁病、媾疫病、大脑炎、小泡牲口炎等等。

虽然虻类确是家畜的一大灾星,但它们也有一些用处,那就是尸体可以入药。这在我国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详尽记载,至今很多中药店还在收购它们,用以配药来替人类治病呢。

现在全世界的虻估计已近4000种,我国已知也约300种了。它们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温带地区也不少。在环境复杂多样的自然界中,虻类最喜欢集中的地方是近水而温度较高的地方,水田、沼泽地、苇坑、流水、静水附近是它们生儿育女的理想环境。它们往往将卵集中产在水中禾本科等植物的叶上,幼虫一孵化便掉人水中,在水下生活,待到化蛹时才游到岸边。

由于虻在自然界孳生地区广大,飞翔力又强,此地虽然有所防护,而由其他地区飞袭过来的虻则照样可以为害,所以治虻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才能有较满意的效果。有人试验,利用一种叫DETA的高效驱避剂喷在牛、马体上,果然在两小时之内,没有任何虻去牛、马身上吸血。见效快,但只能有短期效果。有人在牧场草原地区以用烟雾剂灭虻,也有一定效果,但要选择合适的天气。另外还可以破坏虻类孳生地的办法来防治虻类,如在它们幼虫孳生的水面上撒矿物油,并将水边产有虻卵的植物叶子处理掉,或填平一些小洼等,这些方法虽都有一定效果,但在大面积开展则浪费人力、物力。

人类在观察、研究此类的生活中,发现自然界有一些昆虫天生是虻的敌人,这些天敌对虻类有一定的杀灭作用,是抑制它们数量增长的因素之一,人们利用这些天敌来消灭虻类,也是对其防治的重要方法之一。黄胸黑卵蜂可将卵产在虻类卵中,使虻在未发育为幼虫时即夭折于卵中。据观察对土灰虻卵的寄生率可达23%-34%,赤眼蜂也可寄生于虻类卵中。瓢虫和隐翅虫的幼虫见到虻卵是十分满意的,因为这是一顿美餐。蜂虻的幼虫专门以虻的幼虫和蛹为自己的食物,其效率可达15%-20%。有些金小蜂则将自己的卵产于虻类的幼虫体内,结果虻的幼虫便被吃空身体而死亡。有一些线虫则索性直接寄生于成虻体内或蛹内,有时在一支虻体内可发现有五六条线虫在那里聚餐。据观察一种叫铁线虫的寄生者对虻的寄生率达5%-6%。有一些绒螨的稚螨也可寄生于成虻体内。此外有些真菌也可感染虻类生病而死亡,如有些地区虻被真菌感染率达28%。如经人类有意对此散布则常可高达75%。其他一些捕食虻昆虫如胡蜂、食虫蛇、蜻蜓及很多寄生性昆虫如青蜂、寄生蜂等均可致虻类于死地。所以利用生物防治法防治虻类,前途还是极为乐观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10-19
1、蚜虫报警
1971年,昆虫学家首次发现了压偏的蚜虫能使周围的蚜虫警觉, 紧接着发现这是蚜虫的腹管分泌了挥发性物质所致, 并把这种物质称为报警激素。也就是说蚜虫遇敌时, 能从腹管分泌报警激素。由于周围的蚜虫往往是一个家族的, 这种利他作用可以提高自己家族的存活率。接受报警激素的部位是蚜虫的触角。一些蚜虫种类比其他蚜虫更易分泌, 如桃蚜比豌豆蚜更易分泌。通常剌激蚜虫的足, 腹管分泌的可能性比较小, 而剌激头、胸及腹部等关键部位, 腹管容易分泌。蚜虫对这些挥发性物质的反应不一, 最显著的反应是多从植物上掉落或跳走,比较保守的反应是从植物上走开,有些蚜虫尾部上翘或摇摆,而不把口针从植物中拔出。不过,不同的蚜
虫种类或不同年龄的蚜虫对报警注激素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如麦二叉蚜通常是掉下, 桃蚜掉下或走开, 而杨树毛蚜只走开或摇摆腹部。从腹管中分泌的报警激素通常在1-3厘米范围内有效。
2、蚜虫的孤雌生殖
在《西游记》五十四回中,唐三藏师徒来到了西梁女国, 整个国度不分老少, 尽是妇女。我们读到此处,常常惊叹不已。没有男性,单是女性是没法繁衍后代的。但在昆虫世界中, 有不少真正的 “女人国”, 单是雌虫就能繁衍后代, 如某些介壳虫、蓟马等, 它们几乎全靠孤雌生殖维持种族的繁衍。蚜虫是最常见的孤雌生殖昆虫,它们在植物的生长季节进行孤雌生殖,单一的雌蚜可以生出小蚜虫。昆虫通常是产卵,而这时的蚜虫生产的是小蚜虫,我们称之为伪胎生(图A)。蚜虫是一类十足的机会主义者, 只要条件适宜, 数量可急速增长。但条件不合适时,它们会产生翅膀飞离,寻找新的合适的场所。蚜虫繁殖很快,出生的小蚜虫约7天后就可开始繁殖。所有这些均是蚜虫对环境的适应,目的是在植物的生长季节,它们可以在短期内占领有利的环境。但在秋末会产生雄性蚜虫,雌蚜与之交配后产卵,以卵越冬。
3、蝴蝶知道怎样“涂黑”翅膀
如果你是一只蝴蝶,那“超黑”就是你新的黑色,因为蝴蝶会玩耍光学诡计,以便使自己翅膀上的光色素看上去变得更黑,工艺学家已经应用蝴蝶这样的诡计形成更黑的物体表面。
一种名为Papilio ulysses雄蝶是澳大利亚最常见的蝴蝶,它的翅膀中部呈明亮的蓝色,四周镶有黑色,它们利用这一技巧可使自己的翅膀变得更鲜明,从而在竞争对手中更为突出。原先专家认为,边缘的高吸光性能取决于黑色素,但是英国埃克谢捷尔大学皮特·乌克维齐克博士及其同事指出,鳞片中含有的这种色素具有特殊的物理结构,它能“阻滞”光线,同时能增强光的吸收程度。许多动物都能利用物理学,以达到三种颜色效应,任何一种色素都不可能产生这种效应。例如,孔雀羽毛的浅绿色是由相干干涉效应产生——自身羽毛中蛋白的特殊组织方式能使光反射成这样,即一切不需要的光波被“废弃”。
以乌克维齐克博士为首的研究小组想知道,组织结构特点能否消除颜色,而不是产生颜色。他们发现,蝴蝶翅膀的黑色部分由小鳞片组成,鳞片覆盖有直径小于1微米的小坑,这些小坑能产生类似蜂窝的图像。这些小鳞片通过折射能滞留光线,几乎像光缆一样。蝴蝶翅膀组织的折射率与空气折射率之比为1.6(与水的折射率之比为1.3),因此能最大程度使大部分光线被色素吸收。比如说,当蝴蝶翅膀被浸没在溴仿(三溴甲烷)中时,溴仿的折射率与蝴蝶翅膀的折射率大致相同,它们的黑度(吸收能力)会降低,在空气中它们能吸收近90%的光线,而在溴仿中稍稍超过50%。
4、罕见蚂蚁揭示社会进化奥秘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生态学家打开一个在哥伦布公园发现的槲果时,在里面发现了十分罕见的蚂蚁群落。这种名为Leptothorax minutissimus蚂蚁只能在美国东部4个地方遇到,在俄亥俄州还是首次发现,最令科学家感兴趣的是这种蚂蚁栖息在槲果内的生活方式。
Leptothorax minutissimus蚂蚁是栖息在其他蚂蚁群落中的独特社会寄生物,但是它们与实际上消灭被寄生蚂蚁群落的其他寄生蚂蚁不同,能彼此和平地生活在一起。对Leptothorax minutissimus蚂蚁首次和唯一一次的公开描述是在1942年,当时科学家在华盛顿发现了这种蚂蚁群落。从那时起Leptothorax minutissimus蚂蚁先后在弗吉尼亚州西部、印第安纳州和长岛被发现。在所有被发现的情况下都是从50至100只个体栖息在细小的"掩蔽所"里 --废弃的槲果、山核桃坚果、空心树枝和草本植物中,它们能生长到3毫米长,全身呈透亮的金色。虽然Leptothorax minutissimus蚂蚁属于寄生类,但是它们没有凶残的"军队",而其他寄生类蚂蚁都拥有凶残的"军队",它们的表现如同才居住一段时间的非法移民一样。大多数雌蚁会融入新的蚂蚁群落中,成为该群落附属雌蚁的一员。通常"征服者"周围有众多工蚁负责巡逻或侦察整个蚁群,监视蚁群的工作情况,是否需要供应食物、伺候雌蚁或做其他的工作等等,"征服者"拥有直接的侵犯权力,而Leptothorax minutissimus蚂蚁融入其他蚁群中后不会使用任何暴力行为。
5、生死决斗
对于个体大的瓢虫幼虫来说,捕食猎物不是一个问题,但对于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一龄幼虫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刚孵化的小幼虫往往只能捕食幼龄小蚜虫,已成长的蚜虫往往可以成功地逃离;甚至有些蚜虫有兵蚜,可以攻击入侵的敌害。我曾在山楂上观察到异色瓢虫的一龄幼虫已捕捉到了一头老龄的山楂圆瘤蚜, 一个要逃, 一个不放, 相互僵持; 双方僵持了15分钟,最后蚜虫扬长而去。因此为了下一代的存活,有些瓢虫妈妈产卵时,对蚜群的年龄结构有严格的要求。如二星瓢虫的产卵对蚜虫的数量特别是幼龄蚜虫的数量有要求。在欧椴上, 只有当每100平方厘米叶子上有11头小蚜虫或以上时, 雌瓢虫才产卵。实际上,这也是长期进化的结果。蚜群中小蚜虫的数量较小或没有,说明这群蚜虫的发展趋于走下坡路,如果瓢虫产卵,下一代瓢虫会找不到足够的食物来完成发育;没有小蚜虫,小瓢虫没有足够的食物,存活也会成问题。如果有不聪明的瓢虫在这些地方产了卵(年龄较大而体力不挤的瓢虫有这种现象),那么下一代存活的可能性没有或生活率不高。久而久之,这种不聪明的瓢虫终将被淘汰。
即使像螳螂这样强大的捕食性昆虫,刚从卵鞘里孵出来的小若虫只能捕食像蚜虫这样的小猎物。
6、昆虫学家发现很少有寄生蜂去寄生瓢虫的卵,这就有些怪了。瓢虫的卵暴露在外,明显易见。为什么寄生蜂不去利用这些丰富的瓢虫卵呢?实际上,这与瓢虫的习性有关。常见的瓢虫捕食蚜虫,而蚜群常常很不稳定,持续的时间比较短。因此,瓢虫幼期(卵及幼虫)发育快对瓢虫有利。因此对捕食蚜虫的瓢虫来说,一是卵尽快的早些完成发育。与捕食蚧虫的瓢虫相比,食蚜瓢虫卵的发育明显快。一是瓢虫产个体较小的卵。通常而言,个体小的昆虫发育快,像蚜虫通常七天就可以完成一代,而个体更小的红蜘蛛,发育就更快。但个体太小的卵,孵化的幼虫就小,而这样的小瓢虫在捕食蚜虫就会很困难。如果早孵化的小幼虫能残杀捕食一个姐妹卵,那么第一次捕食蚜虫时就不会太费劲。同时捕食一个姐妹卵后,在无食物时存活的时间可以成倍增长。不少捕食性瓢虫具有这种习性,即先孵化的小幼虫当上颚硬化后会残杀尚未孵化的卵。如果有寄生蜂产卵在瓢虫卵中,通常是不会有结果的,因为寄生蜂尚未成熟时,瓢虫卵已被早孵化的瓢虫小幼虫捕食了。
7、瓢虫的年龄
瓢虫的斑纹是由两种主要颜色类组成, 浅色 (如红色、黄色、棕色或白色) 和深色 (主要是黑色)。在成虫刚羽化时, 鞘翅是淡黄白色或淡红色, 逐渐显现黑色部分, 有些种类几个小时, 有些种类二三天甚至更长 (2-3周) 后可完全体现黑色部分。鞘翅呈黑色是由于黑色素沉积的缘故。浅色部分主要含有类胡萝卜素的衍生物, 沉积的时间较长,是一个逐渐加深的过程, 由刚羽化时的黄色, 变为浅红黄色, 一个月或更久变成红色, 越冬后的成虫红色往往更深。因此,如果我们同时采到一些同种的瓢虫,颜色比较深的,年龄稍大或者是上一世代的。如果采到没有斑纹的瓢虫,也有可能不是没有斑纹,而是斑纹尚未出现。
8、瓢虫的名称来自鞘翅上的星点数吗?
我们见到或捉到瓢虫时, 往往会数一数鞘翅上的斑点数, 随后会说几星瓢虫。有时这种方法真的管用, 如生物命名的鼻祖林奈定名的瓢虫共有36种, 其中的26种是有效的。这26种瓢虫中, 有18种以多少星、斑、条等命名。如果我们认这些瓢虫, 而且都是典型的斑纹, 只要数一数鞘翅上的斑点或条纹, 说几星或几条瓢虫就可以对69.2%。英国共有42种瓢虫, 如果把一些个体小、不太常见的瓢虫除去, 剩下的24种普通瓢虫 (有英文名的) 中, 17种的拉丁名以数字命名, 占70.8%; 12 种瓢虫的英文名以数字命名, 占54.5%。但我国的瓢虫种类很多, 而瓢虫鞘翅上的斑纹数在0-28之间, 这29个数字远远不够用。但还是有很多瓢虫用数字来命名。不管怎么样,我们看到瓢虫时,还是要数一数它的星点数。
10、多变的斑纹
我们常常用“七十二变”来形容孙悟空的变化多端。对于瓢虫来说,“七十二变”算不了什么,瓢虫中变化最多的是眼斑灰瓢虫,有将近200种变化。同种瓢虫前胸背板和鞘翅上的斑纹变化常常很大,使人误以为有很多种。斑纹的变化多是由基因控制的,一些种类的遗传规律已基本清楚。我国著名的动物遗传学家谈家桢院士在二十世纪30年代开始研究异色瓢虫的斑纹遗传规律,对遗传学做出了贡献。异色瓢虫(图A)共有一百多种变化,在北京就可以找到50多种变型。有时有人告诉我,他采了很多种瓢虫,拿来一看实为一种瓢虫。

参考资料:http://www.am89.com/home3/2mdj1zymy/aomi-07.htm

第3个回答  2008-10-19
分类:动物界-无脊椎动物亚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重要的目有:鳞翅目(蛾蝶)、鞘翅目(甲虫)、双翅目(蚊蝇)、蜚蠊目(蟑螂)、同翅目(蝉,蚜虫)、等翅目(白蚁)、膜翅目(蚂蚁,蜜蜂)、半翅目(蝽象,臭虫)、缨翅目(蓟马)直翅目(蝗虫,蟋蟀)等。
昆虫:昆形容浩淼无边很大,表明昆虫的种类很多,实际上在动物中昆虫的种类有100多万种,故以昆为冠.
形态:六足四翅,个别种类的翅退化或无.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是感觉触觉取食中心,胸部是运动中心,腹部是生殖代谢中心.
变态:主要有两大类型,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全变态昆虫一生中有成虫-卵-幼虫-蛹四种虫态,如蝴蝶.不完全变态类型中又有渐进变态,复变态等的划分,不完全变态昆虫一生中有成虫-卵-若虫三种虫态,如蝗虫,若虫与成虫基本形态相似,主要的区别在于其翅膀是否完成发育和生殖系统是否具有繁殖能力.
食性:植食性(菜青虫)、肉食性(虎甲)、杂食性(蟑螂)、腐食性(蝇类)等。
趋性:趋光、趋化、趋色、趋温、趋湿等。
生殖方式:有性生殖、无性生殖、多胚生殖等。
防卫避敌方式:假死、拟态、气味、警戒体色和怪异的形态等。
口式:前口式(步行虫),下口式(蝗虫),后口式(蝉)。
口器类型:咀嚼式(蝗虫)、刺吸式(蚜虫)、舔吸式(苍蝇),刮吸式(牛虻)、嚼吸式(蜜蜂)等。

杂谈
雄成虫美丽体色鲜艳(蝶蛾类)、螳螂新婚之夜新郎毙命之日、社会性生活,不同型个体有分工(白蚁、蜜蜂、蚂蚁、胡蜂)、虎甲设计陷阱捕虫、多数昆虫可以食用、蝇蛆代谢产物有益伤口愈合、王浆保健长寿、部分昆虫释放性外激素引诱异性前来婚配、部分种类有迁飞习性等。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有益的:蚕、蜜蜂、紫胶虫、白蜡虫、冬虫夏草、蝉花、天敌昆虫、仿生昆虫、药用昆虫等。
有害的:卫生害虫、农业害虫、仓储害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