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是,是江南香艳美女之首么?

如题所述

柳如是(1618-1664 年)
本姓杨,名影怜,改姓柳,名隐。后改名是,字如是,号河东君,又号蘼芜君,浙江嘉兴人,幼年被卖到盛泽归家院名妓徐佛家为养女。受徐教养,柳诗擅近体七言,分题步韵,作书得虞世南、诸遂良笔法。年稍长,流落青楼。在松江,她以绝世才貌,与复社、几社、东林党人相交往,常着儒服男装,与诸文人纵谈时势,诗歌唱和。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东林领袖、常熟钱谦益与柳如是结秦晋之好。两人同居绛云楼,读书论诗相对甚欢。钱戏称柳如是"柳儒士"。明亡,柳劝钱殉节,在刀、绳、水三种死法中选一。钱面有难色,如是奋身跳入荷花池,以身殉未遂。钱谦益降清后,遭猜忌被逐回乡,郁郁而死。钱氏家族乘机向柳如是逼索,如是投缳自尽。 柳如是 明末清初名妓,生于1618年,本名杨爱,一说杨朝,杨影怜。十岁那年因家庭窘迫被卖入娼寮。娼门卖俏所必备之技艺,便是她人生的第一章,因天资聪慧,容貌俏丽,诗文丹青出色,颇负声名.柳如是虽为妓女,却非常憎恶卖笑生涯.柳如是爱恋过江南正义人士宋徵舆、陈子龙,但是,情场履受挫折,极不如意.后嫁予东林领袖钱谦益,是常熟著名才子。早在明末已驰名文坛,家中府第连云,肥田千顷,奴婢过百,财力雄厚。因被指控纳贿舞弊,革职在家已十二年。当时,钱已六十岁,早年也是功名事业心极重之人,满怀匡济澄清雄心壮志,只是宦途坎坷,迭遭大挫,才变得消沉颓放,终日在秦楼楚馆中厮混,结果得了个“东林浪子”的外号。崇祯十七年初,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统治。
这场事变,倒是折腾出钱谦益几分血性来,积极参与到反清复明斗争中去,家中资产几乎用尽。钱谦益85岁因贫病交加死于家中,时柳如是不足五十岁,钱谦益的丧事由她一手操办。但钱谦益尸骨未寒,族人就眼红他的良田美宅,更欺负柳如是是个女流,就结伙聚众闹起事来。原配陈氏等失宠多年,早对柳如是恨之入骨,每日堵门叫骂不绝,千两银子散光了,众人还是喧集如故。柳如是气得发抖,在安排好钱谦益的后事和惩办闹事一班人的计策后,悬梁自尽,这一年,柳如是49岁。一代风流,玉殒香消,钱谦益和柳如是分葬与常熟虞山故宅的拂水山庄,两墓相距约二十米,钱谦益的墓碑上写“东涧老人之墓”,柳如是墓前石碑上书“河东君之墓”。钱、柳二墓自康熙三年归葬,至今已三百三十多年,今保存完好.柳如是是活动于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她个性坚强,正直聪慧,魄力奇伟,声名不亚于李香君、卞玉京和顾眉生。柳如是本名爱柳,因读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后又称“河东君”、“蘼芜君”。
柳如是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易名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由于她美艳绝代,才气过人,遂成秦淮名姬。她留下了不少值得传颂的轶事佳话和颇有文采的诗稿《湖上草》、《戊寅卓》与尺牍。
柳如是曾与南明复社领袖张缚、陈子龙友好,与陈情投意合,但陈在抗清起义中不幸战败而死。柳氏择婿要求很高,许多名士求婚她都看不中,有的只停留在友谊阶段。最后于崇祯十四年她20余岁时,嫁给了年过半百的东林党领袖、文名颇著的大官僚钱谦益。钱氏娶柳后,为她在虞山盖了壮观华丽的“绛云楼”和“红豆馆”,金屋藏娇。柳氏后生有一女。有“红学”者认为,曹雪芹设计的绛云轩是来自柳氏的绛云楼。
当崇祯帝自缢,清军占领北京后,南京建成了弘光小朝廷,柳如是支持钱谦益当了南明的礼部尚书。不久清军南下,当兵临城下时,柳氏劝钱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沉思无语,最后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柳氏“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氏硬托住了。于是钱便腼颜迎降了。钱降清去北京,柳氏留在南京不去。钱做了清朝的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由于受柳氏影响,半年后便称病辞归。后来又因案件株连,吃了两次官司。柳如是在病中代他贿赂营救出狱,并鼓励他与尚在抵抗的郑成功、张煌言、瞿式耜、魏耕等联系。柳氏尽全力资助,慰劳抗清义军,这些都表现出她强烈的爱国民族气节。钱谦益降清,本应为后世所诟病,但赖有柳如是的义行,而冲淡了人们对他的反感。
就文学和艺术才华,她可以称为“秦淮八艳”之首。清人认为她的尺牍“艳过六朝,情深班蔡”。柳氏还精通音律,长袖善舞,书画也负名气,她的画娴熟简约,清丽有致;书法深得后人赞赏,称其为“铁腕怀银钩,曾将妙踪收”。
1666年钱谦益去世时,柳如是还不到五十岁,从此,厄运便降临到柳如是身上。乡里族人聚众欲夺其房产,柳氏为了保护钱家产业,吮血立下遗嘱,然后解下腰间孝带悬梁自尽,情形极为悲惨。一代风流奇女,香消玉殒,余恨不禁,而此时距钱谦益去世仅两个月。柳如是死后,不但未能与钱谦益合葬,反而被逐出钱家坟地,柳如是的墓在虞山脚下,那是一座孤坟,墓前石碑只一米多一点,上面刻有:河东君(柳如是曾自号河东君)。百步之外,钱谦益与原配夫人合葬一墓。陈寅恪先生著有《柳如是别传》。 红颜舛命
柳如是曾与南明复社领袖张缚、陈子龙友好,与陈情投意合,但陈在抗清起义中不幸战败而死。柳氏择婿要求很高,许多名士求婚她都看不中,有的只停留在友谊阶段。最后于崇祯十四年她20余岁时,嫁给了年过半百的东林领袖、文名颇著的大官僚钱谦益。钱氏娶柳后,为她在虞山盖了壮观华丽的“绛云楼”和“红豆馆”,金屋藏娇。柳氏后生有一女。有“红学“者认为,曹雪芹设计的绛云轩是来自柳氏的绛云楼。
明崇祯十三年冬天,原朝廷礼部侍郎钱谦益削籍归乡已经两年,这年的冬夭奇冷,他所居住的“半野堂”门前也特别冷清,已好久不曾有友人来访了。
一个冬日淡淡的午后,钱谦益坐在书房中打吨,忽听得家人传报:“有客人来访!”不一会儿,拜贴就送到了书桌上,钱谦益来了精神,拿过拜帖一看,上面写着:“晚生柳儒士叩拜钱学士。”“柳儒士?”他心里起了疑问,这名字似乎未曾听说过,是谁呢?
也许是慕名前来造访的无名晚辈吧,这种人钱谦益接待得不少,如今反正闲居无事,有个人聊聊也好,于是他让家人有请来客。
待钱谦益慢条斯礼地踱进客厅,来客已站在屋里翘首欣赏墙上的字画了,听到脚步声,来客连忙转过身来,朝钱谦益深深一辑,恭恭敬敬地称礼道:“晚生见过钱老先生,冒昧造访还望见谅!”
钱谦益打量着来客,见他一身兰缎儒衫,青巾束发,一副典型的富家书生打扮,举止虽有板有眼,身材却异常的娇小,似乎缺少一种男子的阳刚之气。再瞧面貌,明眸生辉,鼻挺嘴秀,皮肤白嫩,清秀有余而刚健不足。看着看着,钱谦益猛觉得有几分面熟,可搜索枯肠,始终想不起是在哪里见过。
来客看着钱谦益若有所思的神态,不禁露出一丝狡黠的笑意,似乎猜中了主人在想什么,他也不去打断,只是轻悠悠地吟出一首诗:
草衣家住断桥东,好句清如湖上风;
近日西冷夸柳隐,桃花得气美人中。
“真没想到啊!柳姑娘光临寒舍,有失远迎,得罪!得罪!”钱谦益热情地请所谓的“柳姑娘”落了座,又忙着命侍婢上茶奉酒,说是要为柳姑娘驱寒消疲。
这个女扮男装的柳姑娘是谁呢,竟如此惊动名重一方的钱谦益?柳姑娘原来就是苏州一代名妓柳如是。说起柳如是与钱谦益的交情,那还是两年前的事。
那是崇祯十一年初冬,供职京师的江左才士钱谦益,本已高居礼部侍郎之职,眼看又要提升,却因贿赂上司之事被揭露,不但受了廷杖之责,而且免去了官职,被迫返回原籍常熟。那时他已五十七岁高龄,猝遭巨变,心境黯淡悲凉,一路透迤南归。途经杭州时,顺便前往西湖上荡舟闲游,排遣愁怀,疲倦时便落脚在杭州名妓草衣道人家中。当时恰逢柳如是也客居杭州,是草衣道人门上的常客,那天正巧将一首游湖时即兴作的小诗搁在了草衣道人的客厅里。钱谦益无意中发现了那帧诗笺,拿过来轻声诵读:
垂杨小宛绣帘东,莺花残枝蝶趁风;
最是西冷寒食路,桃花得气美人中。
好清丽别致的诗句,诗词大家钱谦益不由得击节称赞,善解人意的草衣道人看在眼中,心领神会,凑过来道:“明日何不请来柳姑娘一同游湖?”钱谦益自然求之不得。
第二天,一只画舫果然载着三个人悠悠荡荡于西子湖上。一见到柳如是,钱谦益立即生出一份怜爱之情,这姑娘长得娇小玲戏,一双黑白分明的大眼睛嵌在俊秀的脸蛋上,显得分外动人。这般小巧的可人儿,腹内竟藏着锦绣诗情,着实令人感叹。柳如是是个性格开朗的姑娘,虽是与鼎鼎有名的钱谦益初次相见,却毫无拘束之态,谈诗论景,随心所欲。那活泼可爱的神情,使钱谦益暂时忘却了心中的悒郁,感觉自己也变得年轻起来,一时兴起,竟一口气吟了十六首绝句,以表示对伊人的倾慕之情。柳如是吟来唤起他记忆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西湖一别,钱谦益万万没想到这姑娘还会跑到常熟来看他,女扮男装而至,又给了他一分额外的惊喜。一番寒暄问候之后,钱谦益留柳如是在“半野堂”住上一段时间,柳如是欣然应允,似乎她就是抱着这个打算来的。
于是,寂静的“半野堂”中荡漾起一老一少一对忘年之交的笑声,他们一同踏雪赏梅、寒舟垂钓,相处得竟是那么和谐。为了感谢柳如是的相慰之情,钱谦益命人在附近的红豆山庄中为柳如是特筑一楼,他亲临现场督工,仅以十天时间,一座精美典雅的小楼就建成了。钱谦益根据《金刚经》中“如是我闻”之句,将小楼命名为“我闻室”,以暗合柳如是的名字。小楼落成之日,他还特写诗抒怀:
清樽细雨不知愁,鹤引遥空凤下楼;
红烛恍如花月夜,绿窗还似木兰舟。
曲中杨柳齐舒眼,诗里芙蓉亦并头;
今夕梅魂共谁语?任他疏影蘸寒流。
钱谦益的一片深情,让柳如是感动不已。她是一个历尽坎坷的女子,成名后虽然也有千人万人捧着,可无非都是逢场作戏,又有几人能付出真情呢?钱谦益虽是花甲老人,可那份浓浓情意比一般的少年公子要纯真的多,也许是同样尝过生命的苦涩,才有这种深切的相知相感吧,感念之余,柳如是回赠了一首“春日我闻室作呈牧翁”的诗:
裁红晕碧泪漫漫,南国春来正薄寒;
此去柳花如梦里,向来烟月是愁端。
画堂消息何人晓,翠帐容颜独自看;
珍贵君家兰桂室,东风取次一凭栏。
几场春雪过后,春风又绿江南岸。桃红柳绿中,钱谦益带着柳如是徜徉于山水间。湖上泛舟,月下赏山,诗酒作伴,日子过得象神仙一般。这其间,柳如是几次露出以身相许的心意,而钱谦益每次都在一阵激动之后,悄悄避开这个话题。钱谦益颇有他的一些顾虑:一是两人年龄悬殊太大,柳如是今年二十四岁,整整比自己小了三十六岁;二是自己身为罪臣,前途无望,岂不耽搁了人家姑娘的前程!如此想来,他迟迟不肯接纳她,心中却又一刻也舍不下她。
柳如是则有她的想法:她十五岁沦落风尘,阅人可谓丰富。多才多情的公子为数不少,可有几个能情有独钟?几个能真正关心体贴女人?十六岁时她曾委身于松江举人陈子龙。陈公子也算才情横溢,热心教她诗词音律,使她获益不小,可偏偏又性情不合,终于闹得各奔东西,让她心伤欲碎。如今遇到的钱谦益,才华自不用说,二十八岁就考成了探花郎,诗词享誉一方。虽说年纪大些,可有情有趣,对她又是这般关照,与他在一起,她觉得生活是那么安稳恬静、有滋有味,年纪相悬又算得了什么呢?
既然两人情投意合,其它还有什么可顾忌的?面对柳如是的一片痴情,钱谦益无法再犹豫退缩,终于在这年夏天,正式将柳如是娶进了家门。
他俩的婚礼办得别出心裁,租了一只宽大华丽的芙蓉舫,在舫中摆下丰盛的酒宴,请来十几个好友,一同荡舟于松江波涛之中。舫上还有乐伎班子,在热闹悠扬的萧鼓声中,高冠博带的钱谦益与凤冠霞帔的柳如是拜了天地,又在朋友们的喝彩声中,回到酒席边,喝下了交杯酒。
婚后,他们老夫少妻相携出游名山秀水,杭州、苏州、扬州、南京、黄山,处处留下他们相偎相依的身影。柳如是问丈夫爱她什么,钱谦益说道:“我爱你白的面、黑的发啊!”言外之意是无一处不爱她;接着,钱谦益又反问娇妻,柳如是偏着头想了想,娇嗔地说:“我爱你白的发、黑的面啊!”说完,两人嘻笑成一团,俨然是一对打情骂俏的小情人。
一番游历之后,他们都特别钟情于杭州西湖的明丽风光,于是在西湖畔修筑了一座五楹二层的“绛云楼”,画梁雕栋,极其富丽堂皇。夫妻俩安居其中,日日欣赏西湖上的朝霞夕雨。春花秋月,时光如诗一般地静静流过。
甲申之变,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江南旧臣谋划着拥立新君。马士英推崇福王朱由崧,钱谦益则拥护潞王朱常范,最后福王得势做了弘光皇帝。钱谦益害怕新朝廷与自己过不去,就赶忙巴结当权的马士英,竟也获了个礼部尚书之职,虽是空衔,却让他觉得安稳而风光。
可是不久清军攻破了南都,弘光朝廷为时一年的生命宣告结束,中国顿时成了满清的天下。钱谦益作为旧朝遗臣,又是一方名士,必定会引起新政权的注意。不奉新朝便忠旧主,他面临着命运的选择。柳如是目睹了清兵破城、扫荡江南的种种惨象,内心悲愤不已,如今既然已是清朝的天下,她劝钱谦益以死全节,表示忠贞之心。钱谦益思索再三,终于点头同意了柳如是的建议,两人说好同投西湖自尽。
这是一个初夏的夜晚,钱谦益与柳如是两人自己驾了一叶小舟,飘进了西湖。朦胧的月光冷冷地照着他们,柳如是一脸悲切而圣洁的表情,而钱谦益却露出几分不安。船上摆着几样菜肴和一壶酒,柳如是斟好酒,端一杯给丈夫,自己举起一杯,缓缓说道:“妾身得以与钱君相识相知,此生已足矣,今夜又得与君同死,死而无憾!”钱谦益受她的感染,也升出一股豪壮的气概,举杯道:“不求同生,但求同死,柳卿真是老夫的红颜知己啊!”两人幽幽地饮完一壶酒,月儿也已偏西,柳如是率先站起身来,拉着钱谦益的手,平静地说:“我们去吧!”钱谦益从酒意中猛地惊醒过来,忙伸手到船外搅了搅水,抬头对柳如是说:“今夜水太凉,我们不如改日再来吧?”“水冷有何妨!”“老夫体弱,不堪寒凉。”柳如是知道他是难舍此生,心有悔意,此时她也满怀悲凉,无心劝他什么,只有紧紧偎在他怀中,一直坐到天亮。
钱谦益推说水凉不肯再去投湖自尽,柳如是只好退让二步,说:“隐居世外,不事清廷,也算对得起故朝了。”钱谦益唯唯表示赞同。
几天后,钱谦益从外面回来,柳如是发现他竟剃掉了额发,把脑后的头发梳成了辫子,这不是降清之举吗?柳如是气愤得说不出话来,钱谦益却抽着光光的脑门,解嘲道:“这不也很舒服吗?”柳如是气得冲回了卧室。
其实,钱谦益不但是剃了发,甚至还已经答应了清廷召他入京为官的意图。柳如是百般劝说无济于事。临行前夕,正逢中秋佳节,柳如是与钱谦益泛舟西湖之上,一个是悲伤缠绵,一个是满怀喜悦,这一夜,两人与往常不一样,都闷闷地饮酒,很少说话。柳如是看着眼前熟悉的湖光月色,吟了一首诗给钱谦益:
素瑟清樽迥不愁,柂楼云雾似妆楼;
夫君本志期安桨,贱妾宁辞学归舟。
烛下鸟笼看拂枕,凤前鹦鹅唤梳头;
可怜明月三五夜,度曲吹萧向碧流。
她想用柔情和宁静甜蜜的生活图景挽留住丈夫,可钱谦益已动功名之心,一下子哪里收得回来。
钱谦益到京城后混得并不理想,他一心想着宰相的高位,最终还只是得了个礼部侍郎的闲职,不免有些心灰意冷。而远在西湖畔独居的柳如是接二连三地写来书信,一面倾诉相思之苦,一面劝他急流勇退,回去与她同享纵情山水之间的隐居生活。慢慢地,钱谦益动了心,想到:“功名富贵,贵在知足,年逾花甲,夫复何求!”终于下定了决心,于是向朝廷托病辞官,很快便获得了应允,脱下官袍,再度回乡。
西湖边,钱谦益与柳如是又开始了那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顺治五年,柳如是生下了一个女儿,老年得千金,钱谦益喜不胜收,更加醉心于平淡而欢乐的小家庭生活。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这一年,一件飞来的横祸又落在了钱谦益的头上。他的门生黄毓琪因写诗讽刺清廷而受责,事情牵连到钱谦益身上,他被总督衙门捕入了大牢。丈夫的性命危在旦夕,产后卧病在床的柳如是挣扎着起来,冒死上书总督府,要求代夫受刑。总督府感其诚心苦意,又查证钱谦益确无乱上之举,便将他放了出来。经历了四十天牢狱之苦的钱谦益无惊无险地度过了劫难,更加看破了尘世,对柳如是也更加敬重了。
宁静的生活又过了十余年,钱谦益八十三岁那年病殁于杭州。丈夫死后,四十七岁的柳如是受到钱氏家族的排斥。为了家产之事,族人与她纠缠不休。丈夫去了,柳如是失去了依靠,也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就在当年,她用三尺白绫,结束了自己风风雨雨的一生,追随钱谦益于九泉之下。一代奇女,香消玉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0-27
柳如是
柳如是的一生,是轰轰烈烈的一生;柳如是一生的精彩,让现代的新人类女姓都自叹弗如!我想,她若活在当代,必是一名走在潮流最尖端的最时尚最前卫美女作家.
在秦淮八艳中,柳如是当推为大姐大!
在秦淮八艳中,最能审时度势、理智清醒的女人是她;最敢爱敢恨、最放荡最刚烈的也是她。她是冰与炭同炉,是理智与情感强烈冲突却永远也无法调解的悲剧性人物。在这方面,她的性格跟《红楼梦》的尤三姐非常相似。
柳如是嫁给文坛泰斗钱谦益时,才二十三岁,而钱谦益的年龄可以当她的父亲,典型的老牛吃嫩草。但我相信,她必然是经过理智的思考后做出的最明智的选择。
二十三岁在现代社会是花一样美丽的年龄,在那个时代,却是大龄了,柳如是深知“今日也大姐,明日也大姐,落得一包脓”的妓女生活终非长久之计,从良方为正途,但像她这类女子,要找个什么样的男人,却得费心思了。
元代名剧《救风尘》中的妓女赵盼儿唱道:她都每拣来拣去百千回,待嫁一个老实的,又怕尽世儿难成对;待嫁一个聪俊的,又怕半咱轻抛弃”,这几句曲词正是柳如是的心声。
相貌美艳、思想大胆的柳如是并非没有异性朋友,嫁给钱谦益之前,她便曾与几位风流俊俏、才华横溢的男子有过亲密的恋爱关系,她的情人大多是名士,明末抗清英雄陈子龙便是其中的一位,他后来为国捐躯,由陈子龙的行为,也可以看出柳如是的政治倾向,证明她绝非一位相貌美丽却头脑简单的女子,她是女人中的精品,甚至是极品。
在风月场所打滚多年的柳如是,深知男人的不可靠,而她以前几位风流俊俏的情人,不是死了就是分手,她既然曾经轰轰烈烈地爱过,也就知足了。嫁给年长的钱谦益,实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首先,钱谦益是文坛泰斗,可以与她诗词唱和;其次钱谦益的年龄比她大得多,势必非常疼她,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再次,钱谦益的地位显赫,柳虽为名妓,但毕竟是个“妓”,她若想提高自己的地位,一定要找位有权力有地位的男人做依靠。在古代,女人的命运往往跟男人结合起来,夫贵妻荣,是不少女子梦寐以求的,而明末清初的那几位名妓,也确实因为丈夫位高权重而有机会在青史搏击个留名的殊荣。还有一点,即钱谦益与她的政治思想志同道合。
嫁入钱家之后,她开头可能过上一段比较平静的日子,钱谦益娶位美女--不是一般的美女,是艳压江南的才妓,自然非常高兴,故与柳如是琴瑟相合,悠然自得。当然他们也不会很轻松,在古代,那些所谓的名士与官爷狎妓嫖娼大家会津津乐道,可若娶入家门当小老婆,不给封建卫道士骂死便是好事,而名满天下的钱谦益以“爷爷”辈的年龄,娶了秦淮河的如花名妓,在当时引起的轩然大波是可想而知的,而钱家人的反对更是可以想象。
相信以柳如是的聪明才智,必然可以处理这类棘手的事情,她不单获得钱谦益的尊重,而且想必让那些议论纷纷的人们也刮目相看。
如果没有发生后来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柳如是只能定位为“才妓”与“钱家柳姬”,再无其它。
她所处的年代 ,正是风雨飘摇的明朝末年。终于,清兵入关,早被蛀空的明朝江山,轰然倒地,钱谦益做为明朝高官,正面临着为国尽忠还是投降敌人的艰难选择。
面对国破人亡,柳如是作为一名妓女,显示出她非同寻常的民族气节,劝钱谦益自杀殉国,而她必然随之而去,绝不苟活于人世。
可惜钱谦益贪生怕死,最后还是选择投降,当上了清朝的高官。
此时,柳如是的失望是可想而知的。以她心高气傲的个性,以前肯嫁给年龄可以当她父亲的钱谦益,证明钱谦益确有让她心折的地方,现在,这个唯一让她心动的理由已经消失,她只不过嫁给一位晚节不保的老头而已。
不久便发生一件为当世所不容却让现代人可以理解的事情。
史书是这样写的:“当谦益往北,柳氏与人通奸”,她这种行为在封建社会无疑是“人尽诛之”的行为,我们想一下那个时代,与情人未婚先孕都要被浸猪笼,何况她是一名高官妾?那些曾经议论纷纷的人可找到谈资了:看,妓女就是妓女,永远也成不了节妇!柳如是并不是节妇,也不想,当一个女子发现她丈夫是位苟且偷生的男人时,他头上的光环已经荡然无存,而年龄的距离却成为难以忍受的事情,柳如是是位有血有肉的年轻的正常女人,也有自己的生理感情需求,而这些,是年老的钱谦益无能为力的,敢爱敢恨的她认为自己没必要为“失节”的钱谦益守身,所以红杏出墙是不足为奇了!这种思想在当时无疑是相当“前卫”!
结果这件事被钱谦益的儿子发现了,杀了她的情人后,“鸣官究惩”!
那柳如是面对的命运又将是怎样呢?
最让人感叹的是钱谦益对这件事的处理,照理说,柳给他带绿帽子,这是男人奇耻大辱,他应该气愤若狂,家法“伺候”才对,钱的儿子的表现便显示出古人男权思想,谁知钱谦益回来时,反而将儿子大骂一顿,甚至对儿子说出:“不及黄泉,不可相见”的决绝之语。
钱谦益甘当“缩头乌龟”,是不是色迷心窍,老糊涂了,要不怎么会做出如此“惊世骇俗”之事?其实他的脑子清醒得很,他斥其子曰:“国破君亡,士大夫尚不能全节,乃以不能守身责一女子耶?”,由这几句话可以看出钱谦益愧疚心理,身为明朝大臣,熟读孔孟之道,在国破之时,他未能“舍身取义”,亦未能“隐居林泉”,反而投降在当时被称为异族的满清——当然从现代角度而言,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我们不能抱着大汉族主义,但在三百多年前,钱的行为便是“苟且偷生”,为当时仁人志士之所不耻。就算在朝中,无人会骂他,他也问心有愧呵!(其实很多人也没资格骂他,因为朝中大臣除了原先的大清功臣与新取官员之外,其余的人都是投降者),他堂堂一个男子汉都大节有亏,被最爱的女人看不起,又怎能去责备跟随自己多年、且无正式名份的柳如是呢?加上官场多年,他曾有过宦海风波,也是长袖善舞聪明绝顶的柳如是从中周旋,方才化险为夷的!更何况,他也知道自己老了,“白个头发乌个肉”,无法再满足柳氏的要求,而他又不想失去这位美艳绝伦,秀外慧中的极品女子,除了睁一眼闭一眼让柳如是“放纵”一下,他还能做什么?由此可知,晚年的钱谦益在享受艳福的同时,内心也非常的矛盾与痛苦。
钱谦益的大度势必给柳如是带来心理影响,也为她最后“自杀殉夫”悲剧埋下伏笔。想当年她肯在风华之年嫁给钱谦益,必是因为看出钱不是简单的世俗之徒,而这次对她“红杏出墙”又如此宽容,甚至不惜和儿子断绝关系,柳如是焉能不感动万分?在这种情势之下,有侠女风范的她除了与钱谦益休戚与共、生死相随之外,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当然,如果钱谦益不肯原谅她,她肯定会断然离去,不再“从一而终”!
多年之后,一生矛盾一生煎熬又享尽艳福的钱谦益离开人世。
丈夫死后,柳如是肯定会非常悲痛的,因为钱谦益对她而言,已不仅仅是丈夫,更是知己。但我想,以她坚强的个性,还不至于去殉夫,她的死另有其因,一个当时主流社会为之脸红的原因:
柳如是跟随丈夫二十余年,一直深受宠爱,因而掌管钱家财权,更因此遭到不少人的嫉妒,钱死后,她的靠山倒塌,那些钱家亲戚立即蜂拥而至,争夺财产,柳如是只生一女,没有儿子,更不再有任何靠山,如今,面对虎视眈眈的所谓亲戚,面对着丧夫之痛,更面对失去一生知己的无比寂寞,柳如是又一次显示了她非同常人的一面,她镇静地叫大家稍等一下,之后悬梁自尽了。
这是她对当时社会的最后一次挣扎与反抗!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她死后,朝野对她的行为“赞谥有加”,冠之以“节妇”的美名,我想,柳如是在九泉之下若有知,也会带着讽刺微笑的!
柳如是走了,走得轰轰烈烈、惊世骇俗!
柳如是走了,她给我们带来一个传说:在历史的天空中,曾经有一位奇女子在这个世上怎样地走过一趟!
第2个回答  2008-10-22
“秦淮八艳”之首

柳如是(1618年出生,1664年逝世),本名杨爱,后改名柳隐,字如是。因读宋朝辛弃疾《贺新郎》[1]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后又称河东君、蘼芜君。浙江嘉兴人。“秦淮八艳”之首。

[编辑] 生平
生于明朝万历四十六年,被辗转贩卖,真实姓氏也无从得知。1628年,柳如是十岁时为江南名妓徐佛收养。柳如是并不迷醉其中。柳如是与李待问、宋征舆、陈子龙等都发展过一段恋情,但迫于封建礼教所阻。尤其是与陈子龙的一段情愫,双方情切意笃,长居松江南楼,赋诗作对,互相唱和。可惜美景不长。后陈子龙元配张氏带人闹上南楼。柳如是不甘受辱,悲切而毅然地离去。 崇祯十一年(1638年),二十岁的柳如是不施粉黛结识原朝廷礼部侍郎、二十八岁即得探花的钱谦益,崇祯十三年(1640年)柳以男妆相,柳儒士之名与钱再相遇,钱并在其居住之半野堂之处以《金刚经》“如是我闻”之名另筑一“我闻室”以呼应柳如是之名。并带着柳如是徜徉于湖光山水,诗酒作伴。柳如是感其深情愿嫁此时早已年过半百的钱谦益。钱谦益大喜过望,于次年迎娶柳如是,由于此举惊世骇俗,致非议四起。举行婚礼中船被扔进了许多瓦石。后钱谦益任南明朱由嵩弘光朝廷礼部尚书。甲申之变,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清军兵临城下时,柳如是劝钱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沉思无语,最后说:“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谦益拉住。后来柳如是与钱长期从事秘密反清活动。顺治四年(1647),因黄毓祺反清案被捕入狱,顺治五年(1648年),柳如是四处奔走,救出了钱谦益。钱对此感慨万千:“恸哭临江无孝子,从行赴难有贤妻”。康熙三年(1664年)钱谦益病故,柳如是不堪钱氏家族为家产之事与她纠缠不休,三十四天后,柳如是自缢身亡,年仅四十六岁。有《湖上草》、《戊寅卓》等诗集传世。

秦淮八艳又称金陵八艳,是明末清初在南京秦淮河畔的八位色艺才气俱佳的名妓的合称。最早记载八艳事迹的是清朝余怀的《板桥杂记》,包括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等六人,后人又加入柳如是、陈圆圆合称为“八艳”。她们兼具过人的美貌与才华,有着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更以在乱世中的侠义气节为人传颂。
第3个回答  2008-10-22
柳如是是活动于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她个性坚强,正直聪慧,魄力奇伟,声名不亚于李香君、卞玉京和顾眉生。

柳如是名是,字如是,小字蘼芜,本名爱柳,因读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后又称“河东君”、“蘼芜君”。她是嘉兴人,生于明万历五十年,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易名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由于她美艳绝代,才气过人,遂成秦淮名姬。她留下了不少值得传颂的轶事佳话和颇有文采的诗稿《湖上草》、《戊寅卓》与尺牍。

柳如是曾与南明复社领袖张缚、陈子龙友好,与陈情投意合,但陈在抗清起义中不幸战败而死。柳氏择婿要求很高,许多名士求婚她都看不中,有的只停留在友谊阶段。最后于崇祯十四年她20余岁时,嫁给了年过半百的东林领袖、文名颇著的大官僚钱谦益。钱氏娶柳后,为她在虞山盖了壮观华丽的“绛云楼”和“红豆馆”,金屋藏娇。柳氏后生有一女。有“红学“者认为,曹雪芹设计的绛云轩是来自柳氏的绛云楼。
当崇祯帝自缢,清军占领北京后,南京建成了弘光小朝廷,柳如是是支持钱谦当了南明的礼部尚书。不久清军南下,当兵临城下时,柳氏劝钱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沉思无语,最后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柳氏“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氏硬托住了。于是钱便腼颜迎降了。钱降清去北京,柳氏留在南京不去。钱做了清朝的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由于受柳氏影响,半年后便称病辞归。后来又因案件株连,吃了两次官司。柳如是在病中代他贿赂营救出狱,并鼓励他与尚在抵抗的郑成功、张煌言、瞿式耜、魏耕等联系。柳氏并尽全力资助,慰劳抗清义军,这些都表现出她强烈的爱国民族气节。钱谦益降清,本应为后世所诟病,但赖有柳如是的义行,而冲淡了人们对他的反感。
郁达夫在《娱霞杂载》中录有柳如是的《春日我闻室》一诗。就文学和艺术才华,她可以称为“秦淮八艳”这首。著名学者陈寅恪读过她的诗词后,“亦有瞠目结舌”之感,对柳如是的“清词丽句”十分敬佩。清人认为她的尺牍“艳过六朝,情深班蔡”。柳氏还精通音律,长袖善舞,书画也负名气,她的画娴熟简约,清丽有致;书法深得后人赞赏,称其为“铁腕怀银钩,曾将妙踪收”。
1666年钱氏去世后,乡里族人聚众欲夺其房产,柳氏为了保护钱家产业,竟用缕帛结项自尽。恶棍们虽被吓走,一代才女却这样结束了一生。柳氏死后葬于虞山佛水山庄。是年其女年17岁,已嫁给无锡赵玉森编修之子。

选她是因为眉眼里虽有一丝侠气,但却不失女性的柔媚
第4个回答  2008-10-22
准确的讲不能算做江南香艳美女之首,而是秦淮八艳之首。才女,和苏小小性质差不多。
同时代同名气的还有 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陈圆圆。 又称“金陵八艳”。
“金陵八艳”有很多版本的,但每个版本里都有柳如是的名字。
鄙视复制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