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性早搏二联律,逆传P的判断

如题所述

探索房性早搏二联律的神秘面纱


对于一个10岁的小朋友,我们通过图1-7的动态心电图,深入解读了他的心电图特征。首先,让我们聚焦在图1上:


图1:窦性心脏的平静序曲


P波规律呈现,它们在I、II、III、aVF、avL和V1-V6导联中挺立,而在avR导联则微微向下倾斜。PR间期稳定在0.14秒,心率保持在67次每分钟,这无疑确认了窦性P波,源自于心脏的控制中心——窦房结。


然而,R3、5、7、10、12等位置的提前出现,揭示了房性早搏的不期而至。这些早搏前,我们观察到P'波在II、III、avF导联向下,avR向上,联律间期低于0.6秒,而P'R间期大于0.12秒,落在T波之后,伴随着不完全代偿间歇,这正是房性早搏的标志。


心电图诊断给出了明确的结论:


诊断:



    1. 窦性心律,心脏的正常节拍有序进行。
    2. 房性早搏,心脏的提前兴奋。

在图2中,我们看到窦性P波依然主导着基础心律,而R2、4、6、8、10、12、14等位置的房性早搏在不同时间的片段中频繁出现,联律间期变化显著,散点图中清晰可见。


尽管在单个心电图段中,PR间期似乎显示P'波可能由逆传形成,但动态观察揭示的联律间期范围(0.67s-0.47s)和RP'间期(0.52s-0.36s)与逆传P'的典型特征并不相符,这提示我们需要更加细致的分析来确定。


相关知识深度解析:


房性早搏是心脏的一种常见异常,起源于心房的某个部位。据统计,正常人群中房性早搏的发生率高达75%-90%,对于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它们通常是偶尔出现,24小时内不超过100次。值得注意的是,源自T波顶峰的房性早搏可能引发更复杂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


房性早搏的电生理特征包括:异位P'波的出现,形态不同于窦性P波;P-R间期超过0.12秒;以及不完全代偿间歇,早搏前后两个窦性P波间距小于正常PP间距的两倍。


另一方面,窦性反复搏动是窦性激动在房室结的路径回路变化导致的现象。窦性P波-窦性QRS波群-逆行P'的排列组合,有时会因窦性激动路径的突然改变,如文氏现象,表现为PR间期逐搏延长,直到出现心房回波,此时逆行P'波在I、aVL、V4-V6导联直立,II、III和avF导联倒置。


通过这些详细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解读这位10岁孩子的房性早搏二联律,从而为他的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