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秦国,其他国家有可能统一中国吗?

如题所述

  有,战国七雄中的秦、齐、楚、赵、魏五大国都曾有统一中国的实力。战国初期的形势是魏国最强;魏国衰落后先是是齐秦并强,后来赵国崛起,到前4世纪末形成三强鼎立的局势;前284年五国破齐之后,秦国最强,赵国次之;长平之战后,赵国势衰,秦国统一天下才成定局。

  战国初期最强的国家是魏。魏国在413至409(所有纪年均为公元前)年间攻取了秦的河西地,建立河西郡;408至406年间灭亡中山;405年联合韩赵伐齐,在廪丘之战中大败齐军,得车二千,尸三万,攻入齐长城,虏齐侯;391年大败楚于大梁、榆关,攻取了黄河以南大片土地,成为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魏惠王(369---319)前期魏国进一步强大,361年迁都安邑,其后几年中与韩赵调整交换了土地,在中原的大片领土连成一片,形成十分有利的形势。

  354年的对赵战争成为魏国由盛转衰的开始。这场战争由赵入侵魏的盟国卫引起,魏攻赵围困邯郸,秦、齐、楚几大国乘机攻魏,秦国在354年的元里之战中打败魏军,齐国在353年的桂陵之战中打败魏军。魏国虽然最终在352年攻克邯郸,但国力消耗极大,次年又在多国干涉下归还邯郸,最终一无所获。此时魏国虽然还能勉强维持地位,并于344年称王,但已势成强弩之末。341年,魏国在马陵之战中大败于齐军,接着又在340年河西之战、338年岸门之战、330年雕阴河东之战中连遭秦的打击,丢失大片领土,此后一蹶不振。

  356年齐威王(356--320)继位后进行了政治改革,国势逐渐强盛,接连打败当时的首强魏国,与秦国形成东西两强并立之势。314年齐攻燕占领燕都蓟;301年在垂沙之战中大败楚军;298年联合韩魏伐秦,攻入函谷关;288年秦曾约齐并称西帝、东帝;287年攻灭宋国。

  齐并宋以后声势极盛,各国都感到压力很大,最终导致284年秦、赵、韩、魏、燕五国合纵攻齐,以乐毅为统帅的五国联军在济西之战中大败齐军主力,随后乐毅在秦周之战中再败齐退守之军,攻下齐国境内70多座城,齐虽然最终复国,但从此再无力与秦国对抗。

  307年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大力建设骑兵部队,306年收编林胡骑兵,297年收编楼烦骑兵,军事力量大为增强,同时不断开疆拓土,攻掠大片胡地,吞并中山,成为和秦、齐并立的强国。五国破齐后秦国的打击重点转向魏国,赵国多次出兵援魏,致使秦攻魏十余年而不能得所欲。同时赵国不断在东方攻占齐国土地,向北攻掠胡地,形成秦、赵两强并立的局面,一直到260年长平之战,赵国才被削弱。此后秦国的统一才成定局。

  由此可见,秦国的统一有部分偶然性。魏、齐、赵几大强国的削弱,并非历史的必然,而是在决策层次上可以避免或延缓的事情。但秦国的统一又有更多必然性,首先,商鞅变法后秦国成为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具有了统一的实力;其次,秦国有利的地理条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群雄并立的战国时期,一个国家过于强大,必然招致各国的联合压制。魏国地处中原,最终在各大国夹攻中下颓破;齐地无险可守,五国攻齐取得重大战果;赵国同魏国形势类似。而秦国地处西陲,山河险固,多次合纵攻秦都没有成果,这是秦国能够长期保持强盛的极重要的原因。各强国在混战中相继削弱之后,秦的统一之势便不可阻挡了。

  ps:春秋时期最强大的两个国家晋和楚,也有统一中国的可能性。如果晋国中央集权运动成功,或者一家代晋而不是三家分晋,晋国不仅很有希望统一中国,而且时间上可能会提早多年。但前者被证明希望渺茫,后者在晋阳之战后也成为泡影。楚国在春秋时实力在秦、齐之上,与晋国匹敌,但是在战国时期没有进行深入的改革,当时南方地区的发展水平也较低,因此在战国时期没有大的作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0-02
魏,赵最有机会但都失于各自的大败仗。
魏国是马陵之战,这是两位同门师兄之间的较量,分别是魏国的庞涓和齐国的孙膑,由于庞涓迫害过孙膑,导致这两个人是不共戴天,非要置对方于死地一争高下不可,结果还是师哥孙膑厉害,置庞涓于死地。这使魏国最终走上了下坡路。在此战之前,魏国还有两次灭赵的举措也是让孙膑的“围魏救赵”之计而破坏掉了。如果魏国能够顺利灭掉赵国或因伐赵而获取很大的实利则秦国在很长的时间内也根本无法与之对抗,如魏国主能积极进取,战略得当,则天下极可能归魏所有。

赵国的长平之战,中国历史上都少见的这么大规模的战斗,秦赵两国参战兵力共达百万人之众,在秦军久战不力,补给逐渐难支的情况下,秦国施用离间之计,使赵王废廉颇而改换用赵括,致使赵军全军覆没,赵军被活埋达40多万人,此战以秦军全胜而告终,秦国的强势地位已确立,没谁能够抗衡了。长平之战后赵国虽然再没什么大的战争失误,但历史也没有给赵国足够长的时间以再图发展壮大,报仇学耻,只能在秦国的统一车轮下灰飞烟灭了。

楚国后期国力虽强但本身的地理因素不利,只能在长江以南地区称雄,若攻北则很不利,除非能够向西占据巴蜀,但那基本是不能实现的,因为那样直接面对的就是秦军,相对于秦军而言只能多半处于守而难以攻的被动局面。

齐国则不见进取之心,本身也不占争天下的地理优势,只是在孙膑为帅期间使军力大增,但只是重战术而不重战略,甘当一方之霸主,而不在实力强时向西进取。

所以说魏赵若无大败,则天下最可能是他们的。
第2个回答  2006-10-02
1,晋。春秋中前期开始发展起来的北方大国,长期和南方的楚国对峙,形成晋楚南北争霸的局面。在这个格局下,我认为晋国对于楚国还有稍稍占有优势的。三家分晋是导致秦最后统一的最重要间接因素。如果强晋依然存在的话,即使商鞅变法也不能使秦军顺利出函谷关。

2,楚。楚国领土广大,人口众多,地域纵深。
楚国是春秋早期南方大国,势力逐步发展到中原,后经齐桓公召陵之盟和晋文公城濮之战后楚国势力受到抑制,形成与晋国南北之局,从楚灵王开始楚国走了下坡路,后来被吴国残破首都,楚国势力受到严重削弱,从此一蹶不振。整个战国时代楚国摇摆于齐秦两强之间,无所作为。

3,齐。齐国远离强秦,人民富庶、物产丰富。
齐国春秋前期就有齐桓公称霸诸侯的壮举,不过后来齐国一直受到晋国的强大压制,再也不能称霸。一直到晋国解体,三晋自相残杀,依附于齐,齐国才再有抬头之日。几乎与西秦并雄于战国中前期。不过后来燕将乐毅灭齐,残破齐国,虽然复国,但从此一蹶不振。

所以我认为秦统一的三大最主要外部原因是:
第一,三家分晋
第二,阖闾破楚
第三,乐毅灭齐

只有秦、晋、楚、齐这四个国家有能力、有资本统一。至于赵魏等,疲于应付秦师,陷于单方面的防守作战,只能谈自保,要统一简直是天方夜谭。
第3个回答  2006-10-02
最可能统一中国的应该是晋国,但在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晋烈公十七年),周王室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与晋侯并列。单纯从合法性的角度看,这一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战国即由此起始。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记载的第一件事即是“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也就是三家分晋.

晋国的灭亡,直接导致了第二大军事强国秦国的突起,如果晋国没有这次分裂的话,也就是韩、赵、魏三家原本是一个国家的话,统一中国是完全有可能的。

但历史是没有如果的,历史就是在偶然之间,必然之间转换的
第4个回答  2006-10-04
我认为除了秦国,其他国家不可能统一中国,这个问题我之前也和很多人讨论过,我的理由是以下几点
1:秦国最早形成了君主集权制度,其内部的封君制度早在春秋时期已经名存实亡,由此引起的宗法制度崩溃成了变法彻底成功的必然条件,由此秦国实现了跳跃式的历史发展,因而没有太重的改革包袱
具体来说就现在的考古发现来看,自非子封秦到秦文公这一段,相当于西周末期到春秋初期,秦国的奴隶制度,包括从西周学习来的宗法礼乐制度还是非常低级的形式,而秦文公进入关中之后,马上就订立了严厉的秦法,文公之后20年左右,秦国爆发了第一次君主与宗法贵族之间的政治斗争,秦武公成功的夷灭了威垒,三父,弗忌三家政治势力,并且在秦武公时代,县制开始出现,可见后来封建集权取代奴隶宗法的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的过渡,在春秋早期的秦国已经开始,到了秦穆公时代,秦国的政治圈子里面,秦国宗室贵族非常少了,大多是外来人才,而且根据《左传》记载,秦国到了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相对衰弱的时候,秦国国君的位置始终不可动摇,这样秦国就避免了类似晋国被分裂,齐国被篡权的命运,同样保证了秦国国君的绝对权威,为自上而下的变法实现了从目标到手段的统一
其二,秦国与西戎的长期攻伐,既打造了秦国高质量的军队,也形成了秦国功利主义的文化特征,早在秦穆公时代,秦国已经建立了万人的骑兵部队,这个比赵武灵王的改革早了300多年,从功利主义的文化特征对秦国的影响来看,只有功利主义的文化,才能让秦国民众和秦国君主的利益实现统一,以功利主义取代伦理主义的法家变法才有可能在秦国得到彻底的成功
其三,秦国有最有利的地理条件和正确战略成果,秦穆公称霸西戎开始,秦国形成了春秋任何国家都没有的绝对安全的后方战略纵深,这一大片西北内陆,是传统华夏贵族无法生存,南方楚人也无法生存的,而变法之后,秦国首先夺取西河地区,掌握了崤函锁钥,这样对东方实现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态势,在南面,秦国占有了汉中和巴蜀,分别从西面和北面对楚国形成了半包围态势,在北面,秦国从战国中期到战国晚期偏早的时候,对西北义渠采取了拉拢利用的态度,利用义渠打击三晋在黄土高原的实力存在,这也就是为什么赵武灵王曾一度占据过陕北,却无法使赵国骑兵如同匈奴南下威胁关中一样威胁秦国的原因,而且变法后的秦国,由于上面的两个原因,可以对六国实施正确的战略方针,因此六国在秦国的外交欺诈和军事打击的两手并用下,被蚕食鲸吞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我认为除了秦国,别的国家无法实现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