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关于诸葛亮的材料简答题

材料一:“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材料二:“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顾治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材料三:“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材料四:“连年动众,才能成功,该应便将略,非其所长也”“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这个历史人物的主要成就

(2)上述材料对此人的评价是否一致?说说你对此人的评价

1、全对: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2、解释:六出:(六出祁山) 七擒:(七擒孟获) 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
东和:(东和孙权) 北拒:(北拒曹操) 排八阵:(摆设八卦阵)
酬三顾:(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 取西蜀:(攻取西蜀)
定南蛮:(平定南方叛乱) 用火攻:(指赤壁之战)
3、收二川(东川与西川,为蜀汉基业打下了地盘),排八阵(著名的八阵图啊,夷陵之战,诸葛亮料定刘备必败,就设下石兵八阵,差点把陆逊困死其中,多亏诸葛亮的老丈人黄承延带路,才勉强逃出),六出(六出祁山,刘备死后,为完成辅汉兴刘的大业,诸葛亮六次北伐中原,每次都是从祁山出兵)七擒(七擒孟获,南蛮王孟获造反,诸葛亮带兵镇压,为收复南蛮人心,七次擒住孟获而不杀,终使孟获心服口服外带佩服,发誓永不造反),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与司马懿战于五丈原,自知身体不好不久于人世,就设下四是九盏明灯的法阵,向上天再借二十年,可是被不知情的魏延闯入,四是九盏灯被风吹灭,不久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一心只为酬三顾 (三顾茅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1-17
主要成就:赤壁之战以火攻击退曹操军
帮助刘备夺取西川
用八阵图困住吴军就出刘备
七擒孟获平定南蛮
率领蜀军出师北伐
治理蜀国内政方面十分出色

评价:并不一致
从近来有学者提出要把《出师表》一文从
语文课本中删去就可知晓。这部分学者认为诸葛亮的“忠”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对君主的“愚忠”。而此前这种精神一直被世人所提倡。
第2个回答  2010-01-17
(1)这个历史人物是诸葛亮。诸葛亮生于东汉末年,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受封丞相,后白帝城刘备托孤,匡扶刘禅。其主要功绩:在政治方面,提出《隆中对》三分天下的政治构想,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稳定地方发展;在文学方面,有《诫子书》、《出师表》等名作,影响深远;在发明方面,首先使用木马等工具运送军粮,发明“孔明灯”……(至于其他传说中他是一个军事家,空城计什么的,纯属虚构,并无历史依据。)
(2)上述材料对此人的评价不一致,材料一、三采用《三国演义》的说法,夸大诸葛亮的才能;材料二、四相对公正,认为诸葛亮是一个政治家、谋略家,而非军事家。
我支持材料四的观点。诸葛亮一生有功有过,大体说来,他为刘备勾画“三分天下”的格局,帮助刘备治理蜀汉,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谋略家;但是他为人过于重权,打压蜀中新秀,不肯采取别人的正确意见,自视甚高,故而造成伐魏的失败,他并不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

参考资料:我用了十分钟自己做的啊

第3个回答  2010-01-17
1.隆中对定三分,促成孙刘联盟得荆州,辅佐先主取西川,刘备争汉中时坐镇后方保后勤。永安托孤,辅佐幼主,鼓励农桑,依法治国,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积极发展军事力量。七擒七纵定南蛮,六出祁山伐曹魏。无奈魏强蜀弱,屡战不果,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

2.不一致。
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陈寿说的最中肯。自己再以此发挥一下就行。
第4个回答  2010-01-17
(1)平定益州并帮助刘备建立蜀汉、六出祁山与魏国交战、七擒孟获、治理蜀国
(1)不一致。材料一和材料三肯定了诸葛亮的功绩,材料二和材料四则说诸葛亮不擅长用兵,不应连年征战
我认为诸葛亮在夺取益州、建立蜀汉、治理国家方面有着功绩,但后来的连年征战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蜀国的灭亡埋下祸根
第5个回答  2010-01-19
对于第一个我也不解释了就是几个历史事件,第二个其实也是空城计破司马懿十万之众,另眼而看可谓其善用心计,知司马懿与孟德多疑便攻其心,使司马懿恐伏而逃。玄德仙游后其七获孟获却一次不杀让其心服口服再无叛乱之心,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南征孟获时,马谡来送行,建议说:“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这番话,本于《孙子兵法》的《谋攻篇》中“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这一段。“攻心”“心战”是对孙子“伐谋”“伐交”之说的提升,“攻心”“心战”的范畴更宽,包括智虑计谋、外交手段、民族策略等等。诸葛亮采纳了“攻心”建议,对叛乱的孟获等人,不是采取简单的战而胜之的办法,而是“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孔明军纪严明,善于用计却毫无野心,却隐居深山,出事之后也尽可不战不到不可一时绝不动兵,可谓爱民也。“审势”,《资治通鉴》记载“诸葛亮佐备治蜀,颇尚严峻”。法正劝诸葛亮效法汉高祖刘邦入关中“约法三章”之先例,“缓刑驰禁”。诸葛亮批评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向他讲述不论宽也罢、严也罢,都要先“审势”,才能确定实行何种治国方略的道理。诸葛亮详细分析了蜀汉初期的“势”,指出:秦朝因刑法过于苛严,百姓怨声载道,导致天下“土崩”;汉高祖刘邦反其道而行之,仅“约法三章”,便大获全功;但刘璋统治益州时却过于软弱宽大,蜀中豪族专权自恣,君臣之间连正常的纲纪都没有了,这才导致其统治的瓦解。蜀汉政权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基础、形势都与汉高祖时不同,必须与刘璋反其道而行之,“威之以法”,从严治蜀,才是巩固蜀汉政权之根本。后来治蜀要深思其意为刘备归天后他为蜀国建立了一条长远的路线(北拒曹操,东联孙权)而不是盲目的进行。之后第三段就是他帅众将得两川进中原而得以三国禀立。第四点无不是非常认同所以不解释了。

总结:他的功劳大概像楼上写的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收取东川、西川;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绘八卦阵图;包刘备三顾毛驴之恩;攻西蜀;平两叛;赤壁火烧曹操八十万大军;然后我想加的是其帮刘备东征西站数十年以至蜀可以并立三国;木牛流马运送粮草;孔明灯; 造诸葛弩为古中国军事武器进入了新的一个阶段;能不战便不战,法律随严但但不恨,众人不惧也,表示其非常爱民。第一段至第四段潜藏的意思基本一样都是夸奖与他的奇妙功绩与发明,但是第一段以历史资料记录他的功绩而写,第二段是对联讲述其四大人人必知的优点,第三段就是用第一句话概括了他既合乎全部的功绩然后第二句概括了一个伟大的发明。他们从表达方式上大有不同但是但第四段就大有不同,但是潜在的含义一样。第四个写了一部分它的优点但是也表达了对他的不满认为他必需长年动兵才可成功,和一些其他的不足,他的表达方式与第二段的对联一样但内在含义却与前三段有所不同。

评价:隐居深山,与世无争,忠于其主,死而无憾,常某远略,料事如神,善于攻心,以某取胜,爱国爱民,毫无贪念,功盖三国,发明无数,此人乃旷世奇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