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苍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出自哪里?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出自战国屈原《渔父》,意思是: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

原文选段: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译文:

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渔父》的写作背景,按司马迁本传和东汉文学家王逸的说法,大约是在楚顷襄王执政时期,屈原遭到流放,政治上遭到重大打击,个人和楚国面临着厄运的情况下,诗人心情忧愤苦闷,来到汨罗江畔,边行边吟而成的。

主旨赏析:

全文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全文四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头、腹、尾三个部分。文章以屈原开头,以渔父结尾,中间两个自然段则是两人的对答,处处体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全文的最后一部分,笔墨集中在渔父一人身上。最后这一部分,不见于《史记》屈原本传中。从全篇结构来说,这一部分却是不可或缺的:它进一步渲染了渔父的形象;渔父无言而别、唱歌远去的结尾,也使全文获得了悠远的情韵。

不少研究者认为《渔父》这篇作品是歌颂屈原的。但从全文的描写、尤其是从这一结尾中,似乎很难看出作者有专门褒美屈原、贬抑渔父的意思。《渔父》的价值在于相当准确地写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而与此同时,还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渔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0-08
《渔父》 屈原

屈原既放,
游于江潭,
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
何故而至于斯?

屈原曰:
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
是以见放。

渔父曰:
圣人不凝滞于物,
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
何不沽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
何不哺其糠而啜其醨?
何故深思高举,
自令见放为?

屈原曰:
吾闻之,
新沐者必弹冠。
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
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
鼓枻而去,
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吾足,
遂去,
不复与言。
第2个回答  2006-10-08
诗经
。。。直译就可以了吧
第3个回答  2006-10-08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一段话是屈原《渔父》一文中的名句,千百年来一直流传不衰,是因为这诗句包含了一层深刻的道理。
屈原被流放后形容憔悴,一位渔父看见说,这不是三闾大夫吗,怎么成这样子呢,屈原就回答了那句有名的话,“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所以被流放的啊,渔父说,众人都那样你干吗不一起随波逐流呢,屈原又说了一番义正辞严的话,说宁愿投湘江也不愿“蒙世俗之尘”,渔父听了笑笑,唱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转身而去,不再和他讲话。历代来对渔父有解释为隐居山野的哲人,也有说就是普通老百姓,我倒宁愿相信就是一个普通的渔夫,渔夫未必就不能比文人墨士悟得更深刻的道理啊。其实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本来就有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话。历来文人都懂得,何以像屈原那样的大家反而会不明白呢,他最后之所以还是选择了投江,恐怕应该和他心中的刻意徇情也有关联吧,历史上这般的文人很多,当他们自身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时,就只剩下用这种方法来逃脱了。
想想还是渔父的歌有道理,沧浪之水清啊,可以洗我帽子上的红缨,沧浪之水浊啊,不也可以摆我的泥脚吗?

参考资料:www.blogdriver.com/bzilla/386469.html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