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柱距处理岩溶塌陷地基的距离确定<sup>[]</sup>

如题所述

岩溶区的塌陷通常是局部分布,且规模不大,在进行适当的处理措施后,还是可以选作为建筑物的地基持力层。处理的措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塌陷地基进行地基处理,如清土换填、灌浆加固等;另一类是结构设计中采用处理措施,如梁板跨越、调整柱距等。在不影响建筑物使用功能和整体稳定性的情况下,当选用独立柱基时,通过设计调整柱距,使独立柱基的基础底面不直接坐落在塌陷土体(土洞)之上,不失为一个好的处理措施。但在工程实践中,柱距调整应为多少才是合理的,目前未见有报道,也没有现成的理论计算公式,多数工程设计人员还是凭经验设计,有些设计人员认为只要基础坐落在好土上(基底垂直投影范围内无塌陷土体)即可。其实,通过计算分析,基础底面距塌陷土体应该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基础底面的压力有可能对塌陷土体侧面产生挤压,而影响整个地基的稳定性。

5.4.1 基础底面对塌陷土体产生的土压力

塌陷土体一般比周围未塌陷土体松软,其抗剪强度也较低,同时周围未塌陷土体产生向塌陷体位移的趋势(产生主动土压力),而塌陷体则产生被挤压的趋势(产生被动土压力),地基中塌陷体与周围土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可认为周围土体产生主动土压力与塌陷体产生被动土压力相等。因此,要使地基保持稳定,塌陷体产生的被动土压力Pp,必须大于未塌陷地基产生的主动土压力Pa,即必须满足(5-22);否则,未塌陷地基土体将破坏,产生新的塌陷。

Pp-Pa>0 (5-22)

岩溶区溶洞及土洞对建筑地基的影响

岩溶区溶洞及土洞对建筑地基的影响

式中:Kp为被动土压力系数,

;Ka为主动土压力系数,

; h 为计算点距地基土表面的距离(m);γ 为土体重度;c为土体的内聚力(kPa);φ为土体的内摩擦角(°)。

当有基础底面压力作用时,可按局部超载作用情况下的计算方法处理,自基底压力两端点O及O′点作两条辅助线 OD 和 O′E,都与水平面成 θ 角,θ=(45+φ/2),认为D点以上和E点以下的土压力都不受基底压力的影响,D、E之间的土压力按均布荷载计算,MN 面上的土压力如图5-4 中阴影部分。

图5-4 局部超载作用下土压力示意图

Fig.5-4 Active earth pressure dingram with the partial overload

5.4.2 未塌陷地基土体局部稳定性判

在塌陷体深度MN范围内,其任一深度处塌陷体所产生的被动土压力,均应大于周围未塌陷地基土体所产生的主动土压力,才能保持未塌陷地基土体的稳定,否则,地基将产生局部破坏。

某岩溶地基粉土层中,发育有一宽为3.2m的塌陷体,垂直深度为7.20m,现采用调整柱距的处理措施,基础为独立柱基,尺寸2m×2m,埋深1.0m,基础外边缘至塌陷体边缘距离为1.0m(基础中心至塌陷体中心距离为3.6m)未塌陷地基土为粉土,其重度γ1=18kN/m3,c1=13kPa,φ1=22°,上部荷载传至基础底面的附加压力p0=160kPa。塌陷体为松散粉土,根据其力学指标分为两层,第一层自地面为0~2.80m,重度γ2=17kN/m3,c2=10kPa,φ2=12°;第二层自地面2.80~7.20m(厚度4.40m),重度γ3=17kN/m3,c3=5kPa,φ3=6°。如图5-5:

图5-5 塌陷地基应力分布示意图

Fig.5-5 Distribution diagram for earth pressure in collapsed foundation

未塌陷地基土体局部稳定性判别:

根据计算,独立柱基对塌陷体AB线上的影响范围为2.48~5.45m。

(1)在h=0.00~2.48m范围内,塌陷体被动土压力强度Pp与地基未塌陷土体主动土压力强度Pa之差为:

岩溶区溶洞及土洞对建筑地基的影响

将相关参数 γ2,c2,γ1,c1

代入(5-25)式得: Pp-Pa=17.7h+42.3

由此可见,在h=0.00~2.48m范围内,

据式(5-22)判别:Pp-Pa=17.74h+42.3>0(地基安全)

(2)在h=2.48~2.80m范围,塌陷体被动土压力强度Pp与地基未塌陷土体强度Pa之差为:

岩溶区溶洞及土洞对建筑地基的影响

将相关参数代入得:Pp-Pa=17.74 h-30.5

在h=2.48~2.80m范围内,Pp-Pa=17.74 h-30.5>0(地基安全)

(3)在h=2.80~5.45m范围内,塌陷体被动土压力强度Pp与地基未塌陷土体主动土压力强度Pa之差为:

岩溶区溶洞及土洞对建筑地基的影响

将相关参数代入得:Pp-Pa=12.77 h-44.1

当h=2.80~3.45m时,Pp-Pa=12.77 h-44.1≤0(周围未塌陷地基破坏)

当h=3.45~5.45m时,Pp-Pa=12.77 h-44.1≥0(地基安全)

(4)当h=5.45~7.20m时,经计算得:

Pp-Pa=12.77 h+28.7>0(地基安全)

由上述计算可知,尽管独立柱基边缘距离塌陷体边缘1m,但地基土体仍然在2.80~3.45m范围内产生局部的破坏。

5.4.3 未塌陷地基土体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当地基土体出现局部破坏时,可调整基础至塌陷体的距离,或调整基础的埋深,可改变地基土体产生局部破坏的局面。

5.4.3.1 基础边缘距塌陷体边缘距离的影响

当基础埋深不变,地基土其余参数不变,仅改变基础边缘距塌陷体边缘距离时,地基土体稳定性判别结果见表5-2。

表5-2 仅调整基础距离时地基土稳定性判别 Table5-2 Stability judging of foundation soil with the adjusting of foundation distance

5.4.3.2 基础埋深的影响

当仅改变基础埋深,其余条件不变,地基土体稳定性判别结果见表5-3。

表5-3 仅改变基础埋深时未塌陷土体稳定性判别 Table5-3 Stability judging for non-collapsed soil with the variation of foundation buried depth

因此,有时可采用调整柱距与改变基础埋深相结合的办法。上例中,当基础边缘至塌陷体边缘距离调整为1.50m,则基础需加深至1.23m,即可保证周围地基土体安全稳定。

5.4.3.3 地下水位的影响

上例中,其余条件均不变,当存在地下水时,若地下水埋深为2.0m,忽略地下水对土体强度和重度改变的影响,仅考虑地下水位本身的影响。由于地基土及塌陷土体均为粉土,因此,在计算塌陷体被动土压力强度Pp及未塌陷地基土体主动土压力强度Pa时,均宜采用水、土分算土压力,即:

岩溶区溶洞及土洞对建筑地基的影响

岩溶区溶洞及土洞对建筑地基的影响

式中:γ′1、γ′2、γ′3为地基土或塌陷土体的浮重度(kN/m3);γw为水的重度(kN/m3)。

将前述例中的相关参数代入(5-22)式,计算得到:地基土体的破坏范围由2.80~3.45m增大到2.80~5.45m,由此可见,地下水位的改变,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是显著的。

5.4.4 地基整体稳定性判别

地基中由于存在松软的塌陷体,除了会导致未塌陷土体产生局部破坏外,还有可能导致未塌陷土体产生整体滑动破坏,图5-6。地基土体ABC在基础荷载及地基土自重的作用下,有可能沿AB面滑动,对塌陷体BCF产生侧向被动挤压,塌陷体BCF 抗被动挤压能力的大小,对地基土体ABC 的整体稳定性起关键控制作用。

图5-6 塌陷土体产生整体滑动破坏示意图

Fig.5-6 The entire slip destroy diagram of collapsed soil

根据土力学原理,塌陷体 BCF 受被动挤压滑动面与竖直面夹角应为

2为塌陷体内摩擦角)。 由此计算得到 BC=CF/tg

=2.59m。由图中几何关系可得AC=4.89m,AB=5.43m。计算得到AB潜在滑动面与水平面夹角δ=27.9°。

取垂直纸面单位长度验算土体ABC的稳定性。

土体ABC重量

岩溶区溶洞及土洞对建筑地基的影响

基础附加荷载N=160×1=160 kN

塌陷体BCF所能提供的被动土压力EP

其中C点:被动土压力强度

B点:被动土压力强度

EP=(24.7+91.8)×2.59 ÷ 2=150.9kN

因此,土体ABC产生的下滑力F=(N+G+EP×sinδ)×sinδ=161.3kN

抵抗力T=EP×cosδ+(N+G+EP×sinδ)cosδ×tgφ1+c1×AB=133.4+304.6×tg22+13×5.43=327.0 kN

(安全稳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