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朋友能帮我找一些资料,很急很急……

寻找“幼儿常见的安全问题及家长对其的态度”的有关资料,是针对幼儿园的小朋友的,非常急,在三点钟准时选出最佳答案,谢谢大家了……
直接给文章的网址也可以……越详细越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这就指明了幼儿园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幼儿园将根据各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同时希望家长能与幼儿园做到同步教育,让孩子们通过活动懂得更多的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防触电:教师和家长要教育孩子不要触摸电线和开关;不要捡掉在地上的电线玩,避免触电;下大雨时,不要站在大树下避雨;手不要放进正在转动的电扇里,以免被打伤.一旦触电,要立即拉开电源并呼救.

(二)防煤气中毒:要告诉孩子,煤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能闻到臭味的有毒易燃气体,如果煤气灶开关没有拧紧,管道煤气泄漏。人吸了煤气以后就会中毒,如不及时抢救就会有生命危险。如果屋内充满煤气,一遇明火,就会引起爆炸和火灾。因此要告诫孩子,不要进厨房乱动煤气灶开关,以防煤气泄漏;一旦有煤气泄漏,首先要关掉煤气灶开关,并立即开窗通风,将中毒者移至空气清新处,并呼救“120”,发生火灾时,呼救“119”。

(三)防烫伤:幼儿园、家庭使用电热饮水机的日益普及,因此,孩子喝水最好由大人倒。让孩子自己倒时,千万要让他们先按冷水笼头,再按热水笼头,避免烫伤。洗澡时,要调好水温后再淋浴。

(四)防坠楼:家住楼上的孩子喜欢趴在阳台或门窗边看热闹,这样很容易坠楼伤亡。因此,要告诉孩子千万不能把身子 探出阳台或门窗外。阳台围栏处不要放置木箱竹筐等杂物,以免幼儿爬上杂物,扑出围栏外而发生事

(五)防盗、自卫:要告诉孩子,不跟陌生人走;单独一人在家时,有人敲门要先看门镜,如果是陌生人就不要开门。发现了坏人要向“110”报警

(六)物中毒:目前孩子服用的药大多外观漂亮、口感好、深受小朋友“喜爱”,但仍要教育孩子药不能多吃或少吃,一定要按医嘱按时定量由家长喂药,不要让孩子自己拿药吃。一旦发现孩子错服或多服药物时,应立即催吐,如用筷子或食指按压孩子的舌根部,促使其吐出胃内容物;如果吃药已过半小时,则应让孩子口服鸡蛋清解毒:若中毒严重则需立即上医院。

进行安全教育贵在持之以恒。饭桌上、临睡前可以“考考”孩子的安全知识。耳闻目睹有关孩子坠楼、药物中毒、智斗歹徒等事件时及时讲给孩子听,以不断强化孩子的安全意识,培养他们的应急能力,必要时可适当设置情境让孩子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给孩子“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便在遇到类似事件时能应对自如。

==============

一、 孩子入学,家长准备好了吗?

孩子即将跨入小学的校门,开始人生的新阶段,家长应和孩子共同做好以下几点:
1、孩子的心理准备。
家长要多与孩子进行交流,向孩子表示祝贺,让孩子知道上小学是一件值得高兴的、光荣的、骄傲的事,家长可以用赞叹、喜悦、欣赏的语气和孩子谈上学的话题。如:“宝宝长大了,马上就要成一年级小学生了!” “这些好听的故事都写在书里,等你上学认识了字,就能自己看了,还能从书里知道很多爸爸妈妈不知道的更好听的故事呢!”当他做了一件让大人满意的事时,这样夸奖他:“要成为小学生了就是不一样,真懂事!”父母也可以向孩子讲述自己童年在小学的趣事,让孩子产生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但是也要让孩子明白,上学是一件无商量余地的必须做的事。小学生活和幼儿园生活有着很大的不同,要向孩子介绍一下小学的学科内容,班级授课形式和老师的分工等等。另外请家长注意几点:教育孩子在学校应遵守基本规则;记住自己的学习用品,会和别的小朋友的东西进行区分;让孩子学会整理书包等学习用品;放学回家注意安全,不跟陌生人走;除了将家长的联系电话告诉班主任外,还要让孩子背下至少一个能马上找到家长的电话。叮嘱孩子,有事跟老师说,不懂的就问老师。
2、物质准备。
在开学之前,父母要为孩子购买书包、铅笔盒、尺、橡皮、铅笔刀、铅笔,以及必要的练习本等文具用品。购买的文具用品都应简单实用,不可过分花哨,以免分散孩子的学习注意力。书包不必太大,实用、结实就行。最好是双肩背,在上面显眼的地方写上孩子的班级、姓名。
3、家长的心理准备。
(1)了解学校是学习的的场所。
学校是孩子在团体生活中磨练学习力、培养社会性、形成健全人格的场所,其中学习是为了让小孩走向社会后,具备生存能力。将来走上社会要凭自己能力去做,无法借助他人之力。在以前狩猎时代,不会拿弓箭就无法生存,相同的,现在在学校学习知识、技术,就是生存的武器。家长不要只局限于希望孩子考上好高中、好大学,社会性及人格性培养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家长首先要认识到,学校不同于幼儿园,多多少少会有一些辛苦,孩子必须努力读书学习,适应团体生活的规律。
(2)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需要反复训练。
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不是一次就可以牢记的,要经过反复复习,否则很快就会忘记。虽然课堂上充分理解了,但如果没有反复练习,则理解无法持久,也无法记住学过的知识。优秀的选手必须忍耐严格的训练,不是相同的道理吗?
(3)孩子的训练从入学开始。
“学问没有捷径”,家庭学习非得从入学后立刻开始不可。家长不要天真地认为:随随便便读一读,便想得到好成绩,如果认为小孩可怜,这是父母亲太溺爱孩子了,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设想一下:如果现在放松,两三年后,您是笑还是哭呢?

二、调整学习环境,安排家庭学习生活。
1、每天在相同的场所、相同的时间用功。
上学以后,孩子必须养成家庭学习的好习惯。孩子放学后,还留有上学时的紧张感,请家长先笑脸相迎,让孩子放松一下。接着让孩子坐在书桌前,摊开教科书及作业本,复习当天所学习的功课,时间从10分钟到20分钟,习惯以后,慢慢延长时间至30分钟到40分钟,游戏、看电视都得在做完功课以后。特别提醒的是:即使当天老师没有布置作业,也要让孩子在书桌前学习学习,如此每天在相同场所、相同时间实施,渐渐地,小孩就养成放学后在家用功的习惯。在养成习惯之前,要注意克服坏习惯,所以家长陪在身边比较好,当小孩表示:“做完功课了!”家长应亲自检查,如果做得好,必须加以赞美,如此小孩不但可得到成就感,也会产生兴趣,不对之处,可以让小孩立刻改正。如果不检查,小孩会自恃:“反正妈妈也不看。”所以马马虎虎应付了事,看起来用功,实际上呢,有名无实。家长看是很辛苦,但如果不在小学低年级就养成认真用功的习惯,到了中高年级就无法自发的用功,所以请父母亲要认真对待这一点。
2、读书要在不会分心的场所。
孩子的书桌安排在什么地方?注意:马路噪音,电视声音等都会分散注意力,使读书缺乏效率。如果在餐桌上做作业,会无意中产生餐桌是吃饭的地方的想象,对于集中注意力不利。所以为孩子单独准
备书桌,书桌就只能读书,值得提醒的是:很多孩子有单独房间,家长要事先向孩子声明:双亲必须可以自由出入孩子的房间。
3、书桌前不要乱摆东西。
书桌最好面向干净的墙壁,墙上如果有图片就会吸引目光,无法集中精神用功。书桌正面不要放多余的物品,如果书桌上充满了笔记本、字典、文具用品,就换大一点的桌子。
4、准备必要的参考书籍。
入学后,光有教科书是不够的,最好准备一些学习参考书、字典、工具书、百科全书等,以便孩子随时使用。

三、在家庭中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养成读书的习惯。
孩子喜欢读书,养成读书习惯,可以培养听力、理解力,成为“听话高手”,集中力和持久力也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另一方面,听多了故事的孩子,接触各种文章的内容,表现能力及语言表达也很好。对于书中人物的言语、行动,小孩也会思考为什么这么说这么做,思考力、解读力也同样得到培养。低年级的家长可以考虑小孩的年龄、发育、兴趣,选择好的图画书、故事书。家长还要注意,小学1年级还是幼儿园的延长教育,所以家长说给他听、念给他听是有必要的,千万不要一概拒绝:“自己看!”最好念小孩自己想看的故事书给他听,不要强迫小孩接受大人的选择,不喜欢读书的小孩,多半讨厌看见许多密密麻麻的小字,家长可选择适合幼儿的图画书,字体要大一点的。
2、养成写字的习惯。
书写能力是学力的指标,有的小孩虽然话说得很流利,却不太会写字,有的小孩写字速度很慢,如果老师出的生字练习多一点,他就唠叨半天,到中高年级就可能讨厌作文,这是因为思考力、想象力、文字表现力不足的缘故。所以从一年级开始就得训练写字,例如小孩放学后,总向家长叙述:“妈妈,今天在学校……” 即使只是很简单的几句话,家长也可以准备一个日记本鼓励他写下来,慢慢的,家长可以问他:“为什么这样呢?”“你怎么想?”“老师怎么说?”等等,让他渐渐将文章扩大,加长。一年级的孩子喜欢使用学过的文字写字,家长看过之后要夸奖他、鼓励他、并慎重地保存起来。
3、 养成做事情精力集中的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让孩子边学习边做其它事。有的小孩总是一边看电视,一边听音乐,一边做功课,这样,学习不够专心,注意力容易转移。有的孩子精力不够集中,家长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培养孩子用眼睛听的习惯:在安静之处,将手放在孩子的肩膀上,互相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不管什么话题都没关系,每天进行一次。只要视线相连接,孩子就不得不集中注意力听,只要每天持续不断,就能培养出很会听“话”的孩子。另外,家长注意,有的小孩玩得最起劲时不要叫他,因为这正是他最集中注意力的时候。
4、让小孩有广泛的兴趣。
应该尽量培养小孩的兴趣,对各种事物表示关心,一年级正是好奇心旺盛有活力的年龄,家长可以依照孩子兴趣参加各项活动,让孩子成为有个性有魅力的人。
5、主动学习的习惯是家长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家长和孩子之间必须维持良好的关系,养成家庭学习的好习惯,要让孩子尽早养成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好习惯,就像婴儿会自己站起来走路一样,能够自己努力用功,不懂之处自己思考、解决,具备了“自己学习力”,就拥有了一生进步向上的原动力,这也是教育中最重要的“自己培育力”,这样的孩子自然会自发、自主地用功,也就不会感觉学习很辛苦了。作为家长,要注意称赞孩子、鼓励孩子,让他慢慢养成一个人主动学习的习惯,这是家长送给孩子的最佳礼物。

四、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早睡早起,生活有规律。
一年级孩子大约需要10小时睡眠,家庭学习时间、游戏时间、入浴、用餐时间都必须确定,过着有规律的生活。如果上小学后,还得家长叫才起床,则是依赖心的表现。早晨起得晚,连上厕所、吃早餐都来不及就到校的孩子,第一堂课就哈欠连连,缺乏朝气,只是坐在位置上发呆,也有很多孩子忘了带这,忘了带那……这样就无法集中精神上课。如果生活没有规律、零零散散,则孩子的内心也是零零散散、缺乏规律。生活有规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叠被子,叠衣服、打扫房间、洗自己的袜子、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选择适当的项目,和小孩约定好必须做哪些事,让小孩遵守约定。
2、会帮忙做家事的孩子会学习。
五六十年代,小孩每天要花3小时做家事,现在则是花3小时看电视。孩子之所以讨厌做家事,是因为从小没有训练之故,自己的事情当然自己做,还要帮助家里做事,像拿报纸、摆鞋子、拿碗筷,他做完了家长要向他道谢“谢谢你帮忙!”告诉他,要认真做,不要随随便便,养成无论大事小事,都要好好做的态度。如此一来,小孩就会自觉、自豪是家庭中的一员,产生体贴心、责任感、协调性、耐性、集中性、自信心等等。给小孩与年龄相符的工作,不但家长轻松,还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在帮忙中小孩可以培养出好奇心与自发性,不让小孩帮忙,就是剥夺他们重要的学习机会。提醒家长要注意宽容与忍耐,就算小孩做不好,也不要当面抱怨,做家长的待会儿再偷偷重做一次即可,如果小孩弄得一团糟,也不要生气,为了教育,一定要让他做家事。
另外,帮忙做家事有助于培养孩子学习的各种能力。在让小孩帮忙时,应该教他,例如:不要将油腻的碗盘叠在一起,擦拭餐具时不要将比手大的餐具拿在空中,以免滑落打破。应该放在台上,边擦拭边移动。这不单单是教他知识,技术而已,也是教他做事的顺序,培养判断力,洞察力。一旦决定家长孩子一起做菜,就必须先订计划,列出需要的材料,然后上街购买,准备用具、调味料,可以请小孩说说看,该按什么顺序进行调理。经常帮忙做家事的小孩,很自然就记得诀窍,读书、做题、写作文等都得有计划,有顺序,所以帮忙做家事的孩子多半是成绩优秀有自主性的孩子。
3、必须限制孩子看电视、玩游戏机的时间。
长时间看电视的小孩,会流利地和人交谈,具有协调性。但问题也很多,很多调查都指出,看太多电视会带来负面影响。有报告指出,看电视的时间越短,提出问题的积极性越佳。因为小学生听看的节目,以娱乐性质的节目居多,不需要像读书般认真思考发挥想象。只是一直坐在那儿,看着不断变化的画面,感到有趣而已。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被动的性格,持续盯着电视看的小孩,的确缺乏集中力,会变成不安定的小孩,这类孩子缺乏感动心的倾向,不大会思考问题,所以成绩不好。 “电视儿童”总显得没有活力,因此有些学者还主张,12岁之前的小孩不应该看电视。原则上不要边看电视边用餐、聊天,每天限制时间,而且规定完成功课才能玩,节目内容也必须注意,家长与孩子之间应该针对节目内容充分交换意见。
4、在生活中让孩子学会忍耐。
家庭教育中,最容易被家长忽略的就是忍耐。能够忍耐的孩子,在学业及社会生活上都容易获得成功。所以不论运动或游戏,让孩子学习忍耐吃苦是很重要的,家长让孩子忍耐饥饿、口渴、寒冷、疲劳等等身体的苦痛,一些昂贵的玩具叫孩子忍耐到生日或重要节日再买,这样,孩子对于想要之物没办法立刻得到,可以培育出忍耐心,精神因此得到锻炼,使孩子拥有自信。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受限制真是有点痛心,但是请家长记住:欲望很容易会得到满足的孩子,因此不懂得珍惜。而不懂得忍耐的小孩很令人伤脑筋,那些在舒适的房间里,始终维持饱腹状态的小孩,将来没有什么大出息。
家长要对小孩的物质欲望严格,情绪欲求宽松。当他向你撒娇时就抱抱他、摸摸他的头、用心疼他。,当小孩忍耐痛苦的时候,大人也要忍耐,并请家长称赞他!只要家长与孩子之间以爱心、信赖维持感情,孩子不但成绩优异,而且拥有自信,也会受到朋友的欢迎和信赖。

五、家长要掌握有效的指导学习的方法。
1、让孩子每天坚持复习和预习。
根据美国学者研究,即使是100个完全学会的事物,第一天只能记住60%、第2天40%、第三天30%而已。可是往后的记忆减少就很慢了,1个月后大概还能记住20%,为了不将学过的忘记,复习很有必要。当天复习由于记忆仍新,所以学习过的能记住,也可达到学习的成就感、满足感。如果两三天后才复习,由于记忆已经淡薄,所以效率很差,如果完全不复习的话,学过的就渐渐忘记了。低年级如果每天复习,课业一定跟得上,而且会对功课产生自信。复习以后再预习,了解什么地方懂,什么地方不懂,不懂之处可以在上课时特别注意听。
2、家长依条理指导。
要依条理思考是有点难,尤其是数学,因为小孩还不习惯理论性思考,不会的地方家长请画图说明,以漫画的方式写出来,让小孩整理一下思路。
3、回到“绊住”之处重点指导。
当小孩带回的作业或测验卷上有“×”的记号时,注意这代表孩子的薄弱环节,不要用这样的话麻痹自己和孩子:“你很聪明,都会了,就是太粗心,下次细心点!” 所谓的“粗心”其实是知识掌握不够熟练,一定让他弄清楚熟练掌握不可。从一年级开始,父母就得注意小孩是否真正了解和掌握了知识,如果基本的部分不会, “漏洞”就会越来越大,以后出现问题再回过头来寻根求源,家长和孩子将会很辛苦,而且收效甚微。
4、文字与演算的练习本要认真准备。
让孩子养成认真写字的习惯,如果家长把不要的纸拿来当小孩的草稿纸,演算纸,小孩会认为反正扔掉,乱写也无所谓,自然无法养成规规矩矩写字的习惯,因此,为孩子准备好笔记本,演算本,让孩子方便书写,养成认真写字计算的习惯。
5、决定学习目标与时间。
家庭学习要分配时间,先订计划,星期几学习什么科目,以及多久时间,一般而言,家庭学习的时间是“学年×10分钟”,但因为还有作业,所以低年级大约30 ——40分钟,在此必须注意的是如果小孩依计划完成功课,必须给予鼓励与赞美,中途做完了,坐得住的孩子延长学习时间没关系,但坐不住的孩子,只要功课做完,就可以让他解放,出去游玩散心。因为最初依计划完成功课,得到成就感与满足感是非常重要的。注意两点:第一,不要在小孩读书途中叫他做事,否则他的节奏会乱掉,变得缺乏集中力、持续力;第二点,要遵守家长与孩子的约定,不要本来说好写一页,结果因为很快完成,就要求小孩再多写一页,也不要因为他没有认真做完,就以延长学习时间来当作惩罚,这样会带来不信任感。

六、家长的期待和鼓励会推动孩子不断进步。
1、不要忘了“皮格马列翁”的效应。
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森塔尔等完成了一项著名的实验。他对100名儿童进行了“发展测试”中,在进行智能、体力等项目测试后,向教师提供了虚构的信息,说100名儿童中有20名发展优异并出示名单。一年后复试的结果表明,出示名单的儿童,成绩明显提高,并且求知欲旺盛,活泼开朗,虚幻变成现实。这种由于期望不同而导致儿童发展出差异的现象就是期望效应。罗森塔尔借名于现象相类同的皮格马列翁神话,称这种效应为“皮格马列翁效应。”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态度也是一样,父母在心里想着:这个孩子的头脑怎么这么笨,怎么花了那么多钱补习,还是看不见什么效果呢?这样想,就会表现在态度上,小孩子很敏感,感觉出大人这种态度后,便会丧失兴趣,这就是负面的皮格马列翁效应。家长发现孩子优点,就称赞:“好棒!”看见他为朋友做了什么事,不要责怪他:“你怎么这么做……”应该称赞他:“真会帮助别人,乖孩子。”当孩子沮丧时,不要说:“你看,谁叫你不听我的话的!”应该安慰她:“你的心情,我了解。”相信自己的孩子不笨,一定有进步的潜力,在学习方面也是这样,如此一来,就能养育出正面的皮格马列翁效应期待下的小孩。
2、让孩子体验“学会”的喜悦。
明白一件事,学会一件事,对小孩而言,就像开启另一个世界的门一样,充满感动,这种感动会带给小孩自信,不断地明白、学会,小孩就越来越爱学习了,让小孩燃起学习的兴趣。因此,虽然在家长眼中看起来程度很低的事,当小孩终于明白了、学会了时,家长也要跟着高兴,如果表现出“你本来就应该会”的态度,则小孩的感动与喜悦也不见了。所以要让孩子尽量体验了解、学会的喜悦,扎稳知识的根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0-12
1、幼儿游戏时受伤。

这种情况一般都是意外事故引起的,即便教师在现场,幼儿的伤害也是不可避免的。幼儿在活动中很难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幼儿活动时不小心绊倒,相互之间的碰撞以及其他的伤害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教师如没有尽自己职业“谨慎”的义务,就很难证明自己是没有过错的。

2、因教学设施原因引起。

如滑梯、攀登架、小城堡、海洋球、蹦蹦床、秋千、压压板等大型的玩具年久失修,存在着安全的隐患,一旦发生事故,幼儿园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幼儿园如未及时更换已经陈旧老化的器械,形成事故隐患,而教师又未尽注意义务,就很容易发生事故。此外,幼儿园校舍中楼房占大多数,幼儿在教室、楼道、走廊内的安全,幼儿上下楼梯的安全,也是幼儿园容易出事故的地方。

3、接送和门卫制度不完善。

首先从值班老师的角度看有很多因素可以影响值班老师在接送时的准确性和责任标准, 如:疾病,身体状况,心情等等,值班老师可能因为某些情况(病假,事假)而不能上课,则可能会由另一个不熟悉这个班的老师替课,那么幼儿的安全性降到很低。其次接送人也存在很多客观的误差和漏洞:譬如当幼儿的接送人比较多的情况下,会增加值班老师的确认难度;当幼儿的接送人因为某些原因(病假,事假,更换保姆等)而经常更换(或增加或删除)接送人,同样会增加值班老师的确认难度(尤其是由保姆接送幼儿的案例)。另外,接送制度不完善还有可能造成幼儿走失。幼儿走失说明幼儿园管理的失误,教师未尽看管之职,所以幼儿离校必须经过教师的同意,或者幼儿家长的允许方可。而门卫制度的不完善可能导致不法人员侵入,造成严重后果。

4、幼儿园组织校外活动引发的事故。外出活动,如果组织不够严密,教师思想上麻痹大意,偶发事件将会不期而遇。

5、幼儿自身原因所致。

由于幼儿处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身体各种机能水平较低,在发生的事故中,很多因为身体的状况而产生的,如摔伤头、磕掉牙、骨折、坠落、溺水、车祸等。瑞典和日本的有关研究表明:幼儿面对迎面而来的汽车常常不知道躲闪,过马路只注意一个方向的车辆而不顾另外一个方向,对汽车车速的快慢缺乏正确的判断力,误认为噪音小的汽车没有危险,等等。由此可见出幼儿是容易出现问题的一个群体。此外,幼儿安全知识存在空白区,缺乏一定的防范能力。幼儿意外事故发生率的高低与幼儿园、家庭的教育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成人只重视对孩子的 “知识 ”教育,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其他方面的知识学不学都无所谓。据有关调查发现,在3~6岁幼儿中有近一半的孩子没有一定的安全意识,有一成多的孩子安全意识极其薄弱,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危险缺少应有的防范识,不知道躲避风险。

6、监护人防范意识薄弱,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

许多家长安全意识薄弱(相对而言,教师较好),根本想不到孩子会发生意外。幼儿意外伤害的发生大多是因为家长、教师和其他监护人缺乏防止幼儿意外伤害的意识和知识。例如,1999年6月,北京一名5岁半的幼儿下午从幼儿园回家后,在家里哭闹,家长为了哄他,逗他开心,将一粒日本豆塞进他嘴里,结果日本豆误入气管,家长迅速将孩子送往附近的医院,但孩子因窒息已死亡。又如,1998年6月的一天中午,江苏某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等待着吃午饭,保育员将刚烧好的饭菜从食堂拿到教室,随手将盛满热汤的铝桶放在教室进门处,桶上没有加盖,两位老师给小朋友们分饭菜时,在汤桶边与小朋友一起排队领饭菜的某某突然被身后的小朋友碰撞了一下,跌进滚烫的汤桶里,造成深度烫伤。类似的悲剧不胜枚举,这说明家长、教师的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10-1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增长,国际的竞争与合作日益紧密。当今社会的科技与人才竞争也不断升温。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发生着变化,生活节奏加快;与此同时,社会对人才的适应平衡使教育方式也在改变。诸种多样的变化使人们生活中的问题突显,心理健康与否日渐成为衡量个人能力的砝码。在这种社会前提下,幼儿在其生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增加,必然会引起诸多心理不适症状。来自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的压力以及对学前儿童的期待所造成的心理压力增大;来自社会发展所造成的不适当温度、湿度、照明、空间、噪音等不良物理因素的长期刺激对幼儿所造成的外界环境压力加剧;来自大众传媒的各种诱因增加,使幼儿的物质需要增加,而父母的教养方式与态度、家庭的经济状况不能满足幼儿的需要时其内在的压力上升必会影响心理健康状况。为此,增进和维护幼儿的心理健康已成为家长、幼儿园教师以及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以下分别从家庭、幼儿园与教师及社会三方面浅析如何增进和维护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以下每个方面的原因最好分点深入分析)

一、家庭

在造成学前儿童心理压力的诸多因素中,对学前儿童的期待所造成的压力占有一定的比重。这说明,作为主要期待者的家长对幼儿的期待较高是导致幼儿心理失衡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当今社会急需高素质人才的社会形势下,多数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前阶段就开始接受综合素质的专业培养,如让孩子接受早期的钢琴、美术、舞蹈训练,或是早期的识字、背诵、计算及英语能力的开发等。由于这些早期教育会占用孩子大量的闲暇时间,而天生爱玩的孩子即使刚开始侥有兴致地遵照家长意愿去学习,也会在过重的学习压力下丧失学习兴趣。此外,家庭的人际交往缺乏,家庭成员的行为如父母不和所产生的争吵、打骂或离婚,家庭成员亡故,家长教养方式及态度不当等,都是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差的原因所在。针对这些原因,家长要在家庭生活中使幼儿心理健康发展,避免其心理障碍的生成,就需要尽量做好这几方面的工作:

(一)客观环境与情感环境的创设

家庭是幼儿生长、发展的首要环境,家长需要向孩子提供良好的启蒙教育环境。家庭所在地的周边环境、家庭内物品的设计与陈设及其色调等都可能成为影响幼儿情绪并进一步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因此,家长应为幼儿创设一个舒适、温暖、安全的环境(尤其是暖色调及安全可靠、亲切可爱的摆设品的使用),这对促进幼儿积极情绪的表现是十分必要的。此外,情感环境的创设与家长对幼儿的教养态度有关。幼儿对家长的依赖较多,使得幼儿对家长的言行、表情相当关注,家长须同幼儿建立起平等、信赖、亲近的人际关系;同时,家长之间的关系在幼儿面前应尽量保持和谐;家长应尽可能多地对幼儿表现出关心、肯定、鼓励的教育态度,使幼儿从家庭中获得十足的信心。

(二)情绪的感知与情感的表达

由于幼儿对自身情绪认知的局限性,他常常会将家长或教师的评价作为自我认识及自我评价的依据。因此,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在家庭中的一言一行,避免负面评价的出现。因为这些评价会对幼儿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形成及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过多的负面评价会使幼儿逐渐丧失自尊与自信。其次,家长要多为幼儿创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如经常邀请亲戚、或同事、邻居的孩子来家中做客、游戏,或常带孩子散步、走访亲友等,使幼儿在与他人,的别是同龄儿童的交往中,与他们交流知识和情感,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以及自己与别人的比较中获得更多的信息。此外,家长要在日常活动中多引导幼儿进行恰当的情感表达及在不同的公共场所、不同的氛围中各种行为规范的学习体验。如在医院、电影院不能吵闹等。同时,家长还须为幼儿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多参加同龄儿童间有组织、有意义的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能以正确的方式无拘无束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

(三)心理障碍的消除

当幼儿的心理发展失常造成心理障碍时,家长须及时判断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帮助幼儿消除障碍,家长可适当地帮助幼儿,改变认知方式,调整认知结构,尽力使幼儿对所遇问题有较为正确认识,并且以身作则,引导幼儿学习良好的榜样,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幼儿园及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的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在幼儿园这个大教育的环境里,幼儿园所提供的园所环境、所采用的教育理念及幼儿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等都会成为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原因。幼儿在幼儿园与同伴之间的交往、教师对待幼儿的态度、幼儿园提供给幼儿的教育资源等,时刻影响着幼儿心理。幼儿园的园所环境包括幼儿园的物理环境和教育环境。物理环境包括幼儿园周边的空气、噪声,园内的绿地、绿化面积,幼儿活动空间的采光能力等;教育环境包括教师与幼儿的交往、幼儿之间的交往及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与教育教学水平。可见,幼儿园的园所环境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影响极大,要在这方面防止幼儿心理障碍的产生,幼儿园在园所的物理环境方面须做好几方面工作:

(一)园舍应建在远离工厂、公路的住宅区,这样即可避免空气和噪声污染对幼儿造成伤害,又可保证幼儿在来园及回家时的安全。

(二)内的绿地及绿化要尽量符合环境建设指标。绿化可以种植草皮、花卉为主,也可开垦小试验田,引导幼儿种植常见的蔬菜或瓜果等,同时可将盆花、盆景与教室、走廊的布置相结合。

(三)儿的活动空间要尽可能宽阔敞亮,采光能力应符合建筑光学要求,以减少幼儿间冲撞的发生,保证教学活动的安全进行。

作为教育实施者,幼儿教师对幼儿的爱是教育及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核心。只有沐浴在爱的甘露下的幼儿才会有安全感,才能适应幼儿园环境,学会与同伴、教师交往,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而要充分发挥幼儿园教师的这种“爱”,教师们也须做到:

(一)更新教育观念

随着幼教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幼儿教师应努力汲取教育新观念、新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及职业道德修养,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各项教学活动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多为幼儿提供发挥他们创造力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正确、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幼儿,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走进幼儿的童心世界

热爱、尊重、了解儿童,是幼儿教师的基本素养。由于幼儿情感的发展总是由先感受到来自成人(家人、教师)的爱,发展到幼儿自主地爱周围的人。每一个幼儿只有充分享受成人正确而有理智的爱,其心理才可能健康发展,才会充满自信、朝气蓬勃;反之,长期被家长、教师忽视、厌弃的幼儿常常会出现自暴自弃、自卑甚至敌对、反社会的心理问题。尊重幼儿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因此,教师对待幼儿决不能厚此薄彼,带有个人感情色彩。只有平等看待、对待每一个幼儿,才能保证幼儿人格的和谐发展;只有把每个幼儿当作独立个体,深入地了解他们,设身处地地体验其所作所为,以耐心、真诚的态度去观察、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使幼儿的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及安全需要都得到充分满足,才能使幼儿园教师们真正走进幼儿的童心世界。

(三)创设适应幼儿心理发展的园所环境

幼儿的学习乃至整个发展都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完成的。教师要充分利用环境来给幼儿施加隐性教育,陶冶幼儿情操,不放过每一个教育的角落,通过园所教育环境的创设,改变幼儿的行为习惯,是他们朝健康的方向发展。此间,教师要加强自身心理卫生保健知识,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形象影响幼儿,以专业的心理卫生知识帮助幼儿走出心理障碍区。切忌以自己情绪的好坏对待幼儿,教师情绪的波动对幼儿心理的影响极大。因此,教师要改善自己的个性和心理健康状况,始终保持平和愉悦的心情,尽量让幼儿生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另外,学习环境的创设就要求教师要大胆创新,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调动幼儿参与环境的设置,让他们开动脑筋、亲自动手,与幼儿共同创造出宽松自如、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幼儿积极性,让幼儿愉快地学习知识、开发智力。最后,教师要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尤其当前独生子女较多,引导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其社会性发展更具重要意义。教师可以多参与幼儿集体活动,作为幼儿的“大朋友”加入到他们的同伴交往中去。如可让幼儿自带玩具到幼儿园让大家共同分享;带领幼儿多注意观察,学习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等。在这样友好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幼儿自然会乐观自信,心情愉快。

三、社会

幼儿的学习和成长虽是在幼儿园及家庭中完成的,但却脱离不了社会这个大家庭。社会对幼儿的关注程度、幼儿教师的地位、社会基础教育研究组织对幼教的研究等,都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因此,社会对幼儿教育领域关注越多,越能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及教育资源。随着各种教研组织对幼教的深入研究及幼教改革的积极拓展,幼儿教师的地位也不断提高,更多的社会福利政策使幼儿成长得更幸福、快乐。社会需要时刻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未来人才的养成创造最和谐、优秀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给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最大可能。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其成长道路的可行性,也会直接影响我们民族未来的素质。因此,家长、教师和社会必须注重培养幼儿的健康心理,提高幼儿的自尊、自信、自控能力,培养其独立性、责任感、创造性和社会交往的素质。通过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增进和维护,使幼儿成为具有健康心理的未来社会的新一代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