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素养?

如题所述

1、在独立思考和学习中培养.

面对课程改革,教师要学会独自思考,即认真地反思及总结,独立思考是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根本途径.现在的教学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挑战,如何将自己的教学设想转成教学行为,更好地将自己的东西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师要深思的事情.教师只有独立思考,才能教学目标、教学能力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够深入钻研、不断创新,才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进步.例如教师要备一节课,首先应该是自己先独立理解教材,领会课标、教参的精神,然后根据自己的教学能力、班级学生的基础,独立设计出符合自己教学水平、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案来.这样的过程,凭的全都是教师自我的积累,发挥的全都是教师自己的才智,那么得到提高的才可能是教师自己.

2、在借鉴中感悟.

借鉴他人经验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借鉴不是临摹、效仿、照抄,而是从经验中悟出道理.借鉴不是借“标”而是悟“本”,绝不是“东施效颦”(见《庄子,天运》,美女西施病了,皱着眉头,按着心口.同村的丑女人看见了觉得姿态很美,也学着她的样子,却丑的可怕.后人把这个丑女称作东施,东施效颦比喻胡乱模仿,效果很坏.)作为一名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是新手,我们要虚心吸取经验,走进课堂,听不同类型教师的课,建议新老师先听课后上课,虚心请教有丰富经验的同行教师,感悟课堂教学的真正本质,将所见所悟融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在同行交流与合作中提升.

交流与合作是教师教学行为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学中我们不仅需要具有竞争意识,而且更需要合作.随着信息传递的迅猛发展,对教师素质也提出新的要求,其中能有效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团结协作,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勇于承担责任是新时期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的合作是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交流与合作能获得心理支持,共同分享成功,分担问题;通过交流与合作可以从同事那里获取教学信息和灵感,产生新的想法;教师在合作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展示给学生,用无声的语言告诉学生合作很有益,教师也在身体力行他们所倡导的信念;作为一个集体,教师通过合作可以获得比个人努力更多的成绩;通过分析材料、计划及共同努力,可以减轻自己的负担,所以,与同行交流合作,是教师能力培养、提升的又一重要途径.

4、在课堂实践中探索.

教学能力是后天获得的,教学能力是在实践中提高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实践就成了教师形成和发展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堂是教育研究的最前线,在理论中实践,把自己所学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再运用到实践中去,是对已学理论的检验,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可以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4-02
从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这个角度来说,教师面临的是对课程与教学的新的理解和新的实践能力。随着学校课程的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信息化的逐步实现,今后的教学将会受到丰富多样的媒体与人力的支持,教与学的方式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自主、自觉运用信息的意识,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1、信息意识

  它要求教师具有使用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实际工作和生活中问题的意识。有了这种信息意识,教师就能积极主动地大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处理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问题,并把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和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

  2、信息修养

  它要求教师了解“保障信息安全、防范计算机病毒和抵制计算机犯罪”的常识,负责地使用信息、信息技术,并遵循应用信息的伦理道德规范和诚信、务实、风险、服务的修养。这也是知识经济社会对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

  3、信息能力

  它包括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与课程融合,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信息化教学主要是指信息技术支持的教与学,而不只是教案、文本以及各种教学资源的电子化。按照美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的说法,在信息化教学中,“技术应该像其他所有可能获得的课堂教具一样成为课堂的内在组成部分”。这就是说,教师不仅要知道如何应用技术,而且更要知道什么时候、怎样有效地将技术整合到学科课程教学中去。

  4、信息创造

  它要求教师能够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支持教学革新和持续性专业发展,成为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创新者。信息化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对于教师来说,探索和继续学习的精神将成为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所以,教师必须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相结合,善于将常用工具软件(如文字处理和排版软件、统计和电子表格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幻灯演示软件等)、多种网络的信息服务(如电子邮件、网络新闻组、文件传输等)用到所进行的各项创造性的教学科研活动中去。

  在信息化教学改革实践中促进自身发展

  身处信息化时代的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带着探索和继续学习的精神,学习新的技能、获取新的认识、树立新的信念,迅速地调整甚至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积极地投身到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去。这既是当今教育变革的需要,也是教师职业生活中需要不断寻求发展的方向。

  首先,教师必须增强自身发展的意识。爱瑟·戴森说得好,互联网是为了那些有准备的人而准备的。接触网络并不是仅仅为了接触网络,而是为了解决没有网络无法开展的活动。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是为了学习、教学和科研而去应用网络技术,否则也就只不过是看一看这个新鲜工具。换句话说,只有当你愿意发展自己的时候技术手段才是有价值的,否则它就有可能成为一个不堪重负的负担。今天,信息技术能够带给我们最佳实践的范例,提供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的研习,能够在教师共同体之间建立起稳定的联系。但是,只有教师自己才能改变自己,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和不足时,才能形成符合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求的先进教学观念和个人发展的动力。

  其次,要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在整合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对于“面向信息化的知能结构”来说,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应该是“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一种隐性的经验知识,是作为一种“案例知识”积累并传承的,而且是一种拥有个性性格的“个体性知识”。因此,作为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应当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通过信息化教学实践,掌握信息技术技能,提高信息素养和教学能力,促进个人发展;同时,积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经验,形成具有个性化特点的案例知识,并通过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相互影响,将个性化的隐性实践知识转化为社会化的教师专业知识,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最后,为了使整合更有效,教师还必须以研究者的姿态反思自己的整合实践,努力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的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教师只有通过建立在行动经验基础上的反思,才能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从而达到在行动中不断对个体的教学进行改革、改进和进步。这样,上课才不是执行教案或演示课件,而是对教案和课件的再创造;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课件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上;不是把学生的学当作一种对教的配合,而是把学生看作学习的真正主体和教学过程运行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面对教育信息化的挑战,要求教师们重新学习,不断学习,是新形式下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个人生存能力的提高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老师们要有开放的心态、敢于实践的勇气,与教育的信息化相随共舞,做一名当代合格的新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