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有哪些别称呢?

如题所述

分享一些学术相关的别称,可能很多厦大人都不知道哦~



“蓝色摇篮”


一片秋山,在天清气朗底下,清楚得连一粒粒的沙石,都历历可见。树林阴翳当中,岩石错综的底下,几所堂皇壮丽的庙宇,就在其间隐约显现着。远远是一带丘陵起伏的青山,鹭江的水就在这绵绵群山之下滔滔地浩荡着;你看那沉着郁抑的海水,自茫茫的远处绉起了一缕缕的波痕,一排排的巨涛旋转着向岸上卷;如万马奔腾般的声势的潮水,汹涌地激着了那海边的巨石,溅发的水在狂跳飞舞。镇北关的残垣故垒底下,大自然的海神永远在那儿高着嗓子唱着伟大的妙曲、激昂的壮歌。

——郑德坤《厦门大学校址考》,1935.12.19


海,是厦大的灵魂。在游客眼中,海是如诗如画的美景,是厦大“最美大学”名头的主因;于厦大而言,大海赋予了它温婉宽柔的秉性;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得天独厚的海洋科研条件。在对占地球71%面积的探索中,厦大不仅是中国的第一位先驱,也在全世界走在最前列。

厦大建校同一年即展开海洋教育研究工作,开中国高校海洋科研之先河,也是全球最早发展海洋教育的大学之一。1923年,厦大美籍教授S.F.Light在厦门海域大量发现脊索动物演化发育的“活化石”文昌鱼,研究成果发表于世界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第58期)。文昌鱼是一种极其稀有却存在大量需求的优良实验动物,当时仅在欧美有少量发现,厦大的这篇论文却报道了厦门海域存在一个巨型的天然文昌鱼渔场。全球各地生物研究机构纷纷来信索购文昌鱼标本,厦大科学研究由此闻名全球。1931年,厦大创立中国第一个群众性海洋学术组织;1934年创立中英双语《海洋生物学集刊》,享誉国内外;1936年发布中国第一份海水成分分析报告;1946年正式创办中国第一个海洋学系、第一个海洋研究所,孕育人才无数,近百年间一直是中国海洋学术中心。1933年的太平洋科学协会年会报告中,明确提及厦大“可以与欧美诸优等海洋研究所匹美”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这篇1923年发布的《中国厦门大学附近的文昌鱼渔场》(Amphioxus Fisheries near the University of Amoy, China),一睹当年厦大科学研究的风采。厦大1923年Science论文全文


“北大南移”


1926年,厦大以北京大学国学门为范本创办了中国第三个、北京以南第一个国学研究院,对中国文化展开系统性的研究。此时,北京政府与教育界的冲突直接影响到了北大国学研究所的生存与延续,许多教授成为北京政府通缉的对象,纷纷逃离北京。随着北京学人逐渐南下,厦大获得了延聘名师的绝佳机会。北大英文系主任林语堂受聘为厦大文科主任兼国学研究院总秘书,在他的联络下,鲁迅、沈兼士、顾颉刚、罗常培、张星烺、陈万里、容肇祖、孙伏园、章廷谦、潘家洵、丁山、毛常、黄坚等北大出身的文史大家一时间全部来到厦大任教,盛况空前。加之厦大国学院的招生方法、通讯研究生制度、师生共同研究制度、奖学金制度、修业年限及研究著作发表制度等都参照北大国学门设立,当时媒体称其“大有北大南移之势”,全国学界为之震动。


“南方清华”


1937年,厦大改为国立,国际著名机电工程学家、日后的中央研究院院士萨本栋出任国立厦大第一任校长。接任厦大前,萨本栋曾在清华大学物理系任教长达10年,也是清华最高校务机关——教授评议会仅有的14位成员之一,更是清华灵魂人物梅贻琦校长的得意门生。凭借清华的人脉,厦大在内迁办学最艰难的岁月里仍聘有大量高水平的师资,1941年全校51位教授中,47位是清华的教师或毕业生。与此同时,厦大校制悉数参仿清华大学,重视基础课教学,施行教授治校,严谨朴实的学风闻名全国;为解决校务问题,萨本栋多次写电报给身处西南联大的梅贻琦,请教治校方法。师生同甘共苦、勠力同心,才有了许多答主提到的全国学业竞试两连冠的傲人成绩。


“交大第二”


自十九世纪末创办以来,交通大学一向以专精工科闻名,民国时期已成为享誉世界的“东方MIT”,代表着我国工程教育的顶峰。今天的厦大工科稍显薄弱,但鲜为人知的是,厦大还有过一段与交通大学工科争辉的历史。

早在建校之初的二十年代,厦大就曾成立过工科,无奈因经费紧张而很快停办。1937年,厦大在萨本栋校长的倾力支持下复办工科,是彼时华东南唯一的高等工学院,萨本栋兼任土木工程系主任,美国工程院院士林幼堃,中国工程院院士洪伯潜,清华大学岩土工程学奠基人陈梁生,浙江大学岩土工程学奠基人曾国熙,国际著名流体力学家、台湾大学教授卢衍祺,青藏铁路第二代线路设计总工程师吴自迪均为该系学生。1940年设机电工程系,连续数年成为厦大第一大系,建有具备模、铸、锻、机、钳和动力等各工段完整的实习工场,两院院士艾兴、闵桂荣、阙端麟,IEEE Fellow葛文勋、苏林翘,台湾新竹科技园创始人何宜慈都曾在此就读。1944年设航空系,是全国最早的四个航空本科教育机构之一,法国国家科学博士、交通大学物理系主任叶蕴理任系主任,麻省理工学院、伦敦大学、东京大学、西南联大、浙大等校博士、教授来此任教,办学7年间本科招生数占全国航空系近1/5,工程院院士张启先,工程院院士、歼轰7“飞豹”战机总设计师、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得主陈一坚,歼8战机原型机总设计师、歼9战机总设计师、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得主王南寿均是该系学生,毕业生遍布中国空军、全国各大高校和研究所。厦大一跃成为抗战时期中国一流的理工类人才培养基地,为抗战胜利与新中国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抗战胜利回迁厦门后,厦大陆续接收联合国、盟国空军、教育部、投降日军等大批器材设备,于1947年建成设施完备的工学馆,为土木、机械、电机、航空四系提供了优良的试验场所。

从1937年复办到1952年因院系调整解体,厦大工科在短短的15年间走出了7位院士、三型战机总师,甚至青藏铁路的线路“总舵手”、国际知名的新竹科学园区创始人,都有厦大学子这一共同身份。无怪1948年的厦大校史资料这样记载:“设备力求充实,系务日有进展,毕业生极为工程界所器重,争相延揽,故有‘交大第二’之称。

“交大第二”,是对厦大工科的赞誉,更是那个年代厦大精神的真实写照。寥寥四字,足以让我们想象到这座东南学府的蓬勃气象。


纯手打,欢迎规范转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