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炯明叛变到底应不应该?

如题所述

站在不同的角度,这个答案还真不一样。陈炯明是广东土著,而且政治主张”联省自治“与孙中山的北伐统一全国是矛盾的,因为孙中山要以广东为基地北伐,就好比诸葛亮以巴蜀为基地北伐曹魏一样,那么作为基地的财政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自然会受到很大影响,所以作为地方派来说,陈炯明有自己的理由,觉得如果能和北洋和谈妥协,最后统一全国不是最好的结果么?但是在经历了多次革命失败的孙中山看来,北洋和南方的军阀都是不值得信任的,特别是接受了苏俄暴力夺取政权并取得巨大成功影响,孙中山坚信只有北伐彻底推翻所有阻碍国家统一的军阀,建立一个集权的中央政府才能实现国家的发展,这个也是孙中山多年革命经历得出来的结论,也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后来者毛爷爷也说过一句名言“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也强调一定要革命到底,因为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那么国家就有可能被打着“联省自治”旗号的野心家分裂,即使地方执政者最初没这个想法,也会被帝国主义在幕后策动和操纵,故站在国家主义立场上,陈炯明的行为就属于不可原谅的叛变,因为稍不注意就会铸成大错。抗战时期,四川云南贵州等大后方承载了全国西迁的人还要负担抗日的财政压力,但是西南地区人民是没有怨言的,国家利益至上,为了整个国家的利益,地方上在特殊时期也不得不作出牺牲,而这种牺牲是值得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01
其实也不算是他叛变,是叶举、洪兆麟妄自发动兵变,陈炯明出来收拾残局;但他放不下,不肯顺服孙中山,最终被击败。
第2个回答  2021-10-09
支持陈炯明,中山先生的路线确实是错了,最后让苏联人利用,所以造成今天的局面。如联省自治,很多省份现在已是发达地区。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2
  随着革命进程的推进,陈炯明与孙中山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1921年,已经有传闻说孙中山与陈炯明之间出现不和。陈炯明认为,孙中山此时就任非常大总统不合时,而且他并不赞成北伐,主张联省自治,建议把广东这个南方省份作为模式推广到全国,这与力主北伐统一全国的孙中山的主张有着极大差异,两人矛盾逐渐激化。1922年3月,孙中山撤销其粤军总司令、广东省长、内务总长职,只留陆军总长职,最终导致“六·一六”事件的发生,二人彻底决裂。
  如今,关于对中国近代政治产生重大深远的“六·一六”事件发生的细节,各方说法不一。后代研究者一般认为,“六·一六”事件并不是突发的,其前因后果复杂而难以言喻。
  1922年6月12日,孙中山举行记者招待会,不点名地指责陈炯明“反对北伐”;而陈炯明6月14日拘捕财政次长廖仲恺,矛盾基本公开化。
  1922年6月16日凌晨两点,孙中山得到粤军通知,粤军部队将攻击粤秀楼,情势危急。宋庆龄顾全大局,临危不惧,认为若同孙中山一同行动易被发现。坚持留下来掩护孙中山秘密撤离。孙中山不得已才答应先行,只身逃出。孙中山两次避过叛军耳目,终于到达黄埔永丰舰(即后来的中山舰)上。孙中山离开半小时后,炮声四起,陈炯明部队开始向粤秀楼发起进攻,有士兵还大喊:“打死孙文!打死孙文!”
  “六·一六”兵变之后,孙中山离开广州到上海,此后,他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帮助,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一直到孙中山逝世前,经常有人在中间调停,希望他和陈炯明二人能够和好。孙中山要求陈炯明写悔过书,而陈炯明坚决不写,终于没有再走到一起。
  孙中山与陈炯明决裂,还有一个意外的结果,那就是客观上成了蒋介石政治生涯的一个转折点。他在事件发生后不久,辗转登上孙中山所在的永丰舰,在国民党中的地位得到迅速上升,奠定了日后他在国民革命中的政治地位。
第4个回答  2006-10-13
成王败寇,没有什么应不应该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