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相如原来叫司马狗子?!

如题所述

司马相如原来叫司马狗子?!

养宠物狗的人越来越多,兴许是现在独生子女多了,大爷大妈也不能像以前一样感受“子孙满堂”的热闹,唯有多养几只“欢欢”“乐乐”,没事聊聊天,说说话,聊以慰藉。

时代发展了,人有隔阂了,养狗取乐,倒有几分《老子》里“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感觉。

说到养一个小伙伴来陪伴自己,这事儿最早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的“前仰韶时期”(公元前9000-7000年),在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出土了一副家狗骨骼。这是中国最早发现的家狗骨骼。而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世界范围上,狗是在公元前33000年左右驯化于中国南方。

经历了前仰韶时期(公元前9000年-7000年)、仰韶时期(公元前7000-5000年),狗狗们的足迹不断扩展,向南扩展到河南、湖北,向东扩展到山东、浙江,向西扩展到陕西、甘肃。甚至连青藏高原、云南地区、新疆,都出现了狗狗的遗迹。汉朝以前,狗狗已经成为广泛存在的家养动物。《左传》记载“六畜”是马、牛、羊、豚(猪)、犬、鸡,也有谚语: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便是太平盛世的象征。

只不过,秦汉时期,狗不仅是看家护院的伙伴,还是人们的一种肉食家畜。中学课本中的《孟子》里,有一篇说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这里边说的便是作为肉食来源,以至于市场有专门经营此类营生的人。在汉代画像砖“庖厨图”中,最下角有一人牵着一只狗,右手持棒做击狗状,便是这类情景的表现。

汉朝皇帝也爱养狗,汉武帝建了一个“犬台宫”,在宫外又建了“走狗观”,用来豢养狗狗们。到汉灵帝时候,甚至给自家狗狗带上了绶带和帽子,像人一样去装扮。现在出土的东汉陶狗石雕上,狗狗的脖子上系着皮圈,姿态逼真无比。

在张骞凿空西域后,中西文化的交流大大增加,许多西方的动物都传到了中原,其中便有一系列猛犬,汉朝人称之为“胡狗”。引进的狗狗品种都是高大威武型,军队见了,便养起来,作为守夜、警戒的伙伴,来防备西北方匈奴等少数民族的侵袭。这些狗狗和现在军犬是一个性质。这样的情形在出土的“汉简”里多有描述。

除此之外,还有个小八卦。现在有句俗语,说的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但在汉朝,这是确有其事的。还有专门挑选机灵的狗狗要抓老鼠,成为“相狗”,《吕氏春秋》里记载着:齐人善相狗者,其邻假以买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曰:良狗也,其志在獐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则桎之。其邻桎其后足,狗及取鼠。

说的是一个人想买一只狗狗来抓老鼠,于是托一个特别擅长挑选狗狗的人挑了一只,但那人对他说,好的猎狗它的志向在打猎抓鹿,它不抓老鼠。如果你硬要它干这事儿,得把它拴着。于是这人绑了狗狗的一只脚,狗就开始抓老鼠了。 

汉朝人喜欢狗,还体现在名字上。大名鼎鼎的司马相如,《汉书》里提到,“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亲其名之曰狗子”,司马相如的字就是“犬子”,拿现在的话说,小名叫“狗子”。顿时就具有了一种表情包的风范。

现代人表示喜爱,用的是表情包,汉朝人则是口头上表示。狗狗广泛出现在他们的日常用语中,并且流传到了现在:

狡兔死,良狗烹:刘邦怀疑韩信有反叛之意,于是抓了他。韩信一路大声嚷嚷:狡兔死,良狗烹,来表示自己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求大佬放过。

狗官:《盐铁论·散不足》: “走狗茸芰绚绾”,用狗比喻不正之官。

犬马:西汉孔光上书时自称犬马。

狗盗:起义团伙。

表现汉朝人与狗狗的生活姿态的遗迹还有很多,最有趣的要数出土的彩绘陶仓楼。

陶仓楼是墓中的随葬品,反映了汉代庄园经济的状况。仓楼分为四层,上部两层有屋檐、栏杆;仓楼外用线刻及颜色画出云气和菱形、三角、直线等几何形纹饰。仓楼四层上,庄园主的家丁正在向外张望;院门外,一肩扛粮食的农夫正要进仓交粮;院内则伏卧着一条狗看家。超有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