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的繁体字

如题所述

墙的繁体字:墻

百科释义

墙(拼音:qiáng)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由啬,爿构成,意思是筑墙把谷物保存起来。“爿”也表音。本义指用土石或木板筑成的屏障。

2019年11月20日,“汉语盘点2019”活动启动,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通过监测语料库,推荐国际字“火、墙、商”。

康熙字典

古文:𤖧《唐韵》才良切。《广韵》在良切。

又《集韵》《韵会》《正韵》慈良切。并音嫱。

又《说文》:本作墙。垣蔽也。从𠾂爿声。

又《尔雅·释宫》:墙谓之墉。《书·五子之歌》:峻宇雕墙。《诗·鄘风》:墙有茨。传:墙,所以防非常。

又《礼·檀弓》:周人墙置翣。注:柳衣也。《仪礼·既夕》:巾奠乃墙。注:墙,设柩也。

又《论语》:萧墙之内。注:郑曰:萧肃也。墙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又《前汉·司马迁传》:幽于圜墙之中。师古注:圜墙,狱也。

又复姓。《左传·襄二十六年》:寺人惠墙伊戾。注:惠墙,氏。伊戾名。《释文》:墙或作啬,音樯。

又《广韵》:同廧。《谷梁传·成三年》:晋却克,卫孙良夫伐墙咎如。

又《左传》:作廧。

又通作嫱。《前汉·匈奴传》: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

又《说文》:籀文作𤖣。《广韵》:俗作墻。

文字源流

墙的金文字形与甲骨文基本相同。籀文或将“啬”上改二“禾”为“来”,来为麦,与禾义类相通。

战国秦简文字“啬”之下部“㐭”变形为图C。篆文字形与战国文字相近,只是将变形的“图C”又省变作“回”,而为楷书之所本。

根据《说文解字》另收有二籀文,一从二禾,一从二来。从二禾者,与甲、金文构形同意;从二来者,则与秦系文字构形同意。后为了表明质地,又将表意的“爿”旁改为“土”,因为最早的墙都是垒土而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