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好好吃饭怎么办?快来学学这几招吧!

如题所述

说到喂饭,那简直就是眼泪哗哗的。吃多了吐,吃少了哭。每次喂饭都像打仗一样,今天,把这篇好文分享给更多的妈妈。希望我们带娃的路上少走些弯路吧。

宝宝吃饭的3大迷思

许多关于儿童饮食的研究发现,有超过半数的爸妈会要求孩子把餐盘里的食物全部吃完,不能有剩菜,而爸妈们非得这么做,被归纳出三个原因:

1、 饮食规矩要在早期建立好,不然会养成坏习惯。

2、 孩子一定没吃饱,应该多吃一点。

3、孩子正在成长,营养就是要丰富,饭菜要多些。

乍听之下,这三个原因的观念好像没有什么问题,但回到餐桌前看看“战场”,就会知道里面其实还有很多的问题了!而以下3点可以说是最主要的迷思所在:

1、饮食能力的养成包含很多项目

在早期的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中,饮食能力的养成,其实包含很多项目,如「孩子自我进食能力」(能不能自己吃饭)、「孩子的进食品质」(有没有吃得越来越好)、「孩子的进食持续」(专心吃饭的时间)、「孩子的进食环境适应」(能不能在固定的餐椅及餐桌前吃饭),跟爸妈观察的「吃完饭才叫守规矩」,有很大的出入。

2、大人多会要求孩子吃得太多

统计研究发现,有1/3的父母在孩子表示吃饱后,仍要求他们再多吃点,导致孩子常吃得过饱。

这个现象非常有趣,为了证实这不是个育儿理论,我在很多我家庭讲座中问爸妈一个问题:「你会不会把饭菜夹到宝宝的餐盘后,又觉得哪些菜很营养,或孩子特别爱吃,然后又多夹进去一些?」

每一场的讲座,都有过半的家长,表示会做这个动作。如果是这样,孩子最后吃进去的总量,绝对不是一开始你觉得刚好的量。

3、忘了加上点心的份量

营养很重要,但也要有“丰富”的观念。让孩子每天大餐加小餐,有时忽略点心的量,有时候时间分配的不好,正餐时饭菜又要再多些,实在是为难孩子了!有人会说:难道现在社会中真的有饿着的小孩?从儿童肥胖率逐年上升的统计来看,我想大家就会知道答案了!

“把饭吃光”的规矩,是不乖乖吃饭和肥胖的始作俑者

美国宾州儿童研究中心单刀直入地检视从1987年起,要求学前儿「把碗里的食物吃完」的相关研究。结果发现,进食过程中,若孩子过于在意碗里还剩多少食物这类外在讯息,即便是吃完高热量的一餐,他们仍会比更能觉察内在讯息的孩子吃下更多食物。

其他研究也发现,被要求要把饭吃光的男孩,在外面吃饭时会点更大份的餐点;有肥胖症的成人,对于小时候家里饮食规范的印象,远比体重正常的成人深刻,而「把饭吃光」是最常见的规矩。「哇,你把饭吃光光了,你好棒!」「把碗里的青菜吃掉才可以下桌。」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好好吃饭,甚至不惜使出鼓励威吓、连哄带骗等各种手段让他们「把饭吃完」。

《纽约时报》指出,我们从小被教育不能浪费食物,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父母、祖父母和无数代祖先都活在食物资源匮乏的年代,那时代的小孩必须充分把握进食的机会,因为下一餐不知道会在哪里。

但如今,我们活在一个有正餐、有下午茶、还可以去夜市吃宵夜、或随时去商店买零食的时代,小孩多半饿不着,但孩子与生俱来还是有控制饮食的能力。当父母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时代转变,仍把焦点放在「吃干净的餐盘」而不是孩子真实的「饱足感」时,孩子会逐步丧失自我控制饮食的能力,为日后的饮食问题埋下因子。美国宾州儿童肥胖研究中心研究单刀直入检视从1987年起,要求学前儿「把碗里的食物吃完」的相关研究。结果发现,进食过程中,若孩子过于在意碗里还剩多少食物这类外在讯息,即便是吃完高热量的一餐,他们仍会比更能觉察内在讯息的孩子吃下更多食物。

但这么做,只会让零食显得更诱人,反而会消弭孩子选择健康食物的内在动机。餐桌上太多的讨价还价也会模煳焦点,让孩子没法专注于内在的饥饿讯息。等他们长大成人后,训练凌驾于直觉,他们只知道要埋头苦吃,把盘里的食物吃完,却搞不清楚「饱」的真正感觉。

好消息是,有越来越多的研究看到注重内在饥饿讯息的好处,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团队就发现,善用饥饿感和饱足感来引导个人饮食的年轻人,身体质量指数(BMI)比不会这么做的年轻人低,饮食失调的比率也较低,这样的女孩也比较不会刻意减肥或暴饮暴食。在这个丰衣足食、容易养出小胖子的时代,知道自己何时「吃饱了」比把盘子「清光光」更重要。

培养自我控制的饮食能力更重要!

为什么要提肥胖呢?因为体重的控制,跟从小被提醒把餐盘所有食物吃完有关!美国宾州儿童研究发现,要求学龄前儿童「把碗里的食物吃完」,会让孩子过于在意碗里还剩多少食物的讯息,即便是吃完高热量的一餐,还能吃下更多食物,这恐怕是教养行为会干扰儿童大脑或心智运作的结果。

其他研究也发现,有肥胖症的青少年,对于儿童时期的饮食印象,都是「乖乖吃光,不准剩」!然而这些研究的结论都是,培养孩子自我控制饮食的能力,才会让身体更健康!

11项饮食教养法

偏食及挑食问题,想必也已经困扰很久了!先前的营养调查发现,国内的孩子有高达5成的比例,因为挑食而有营养不均衡的问题,到底要怎么让打死都不肯吃的孩子,把不爱的食物吃进去?我们从心理学、行为学和食材特性,来全面提升宝宝的饮食教养!

1、利用咀嚼,产生内在肌饿感

很多宝宝没有食欲,不是妈妈煮得不好吃,而是没有饥饿感!其实,家长可以在餐前让孩子咀嚼少量带点微酸或需要咀嚼的小点心,例如果干、硬饼干等。

因为酸食可以提高口腔咀嚼肌的张力,让孩子准备好来吃饭;而咀嚼硬的食物,则是先将讯息送进大脑肌饿中枢,让大脑产生肌饿感,敲钟准备吃饭。

2、投其所好的食物包围法

很多宝宝都喜欢玉米、马铃薯泥、起司的味道,通常可以请小朋友先吃一些这类偏好的食物,让喜爱的食物味道存于口中。

再吃一些不喜欢的菜(如花椰菜、红萝卜、番茄),降低后者食物对孩子的直接冲击,引导孩子慢慢接受其实没有这么可怕。

3、将办家家酒的游戏,导入正餐饮食中

带宝宝到外面吃饭,他就是喜欢餐桌上瓶瓶罐罐的配料,而其实在家就可以善用这一点特性,让宝宝自己动手加天然的配料,好玩又好吃。

例如白芝麻及黑芝麻、小鱼干、肉松等,将办家家酒的游戏,导入正餐饮食中,一定比开着电视喂孩子吃饭来得好很多。

4、「彩虹饮食」,视觉影响心情

宝宝2岁以后,其实可以换成有格子的餐盘吃饭,利用孩子喜欢色彩的心理及彩色的视觉发展,让每一餐都有6种以上的颜色分布。

心理学发现,红色跟黄色的搭配,会有助于食欲的产生,让孩子觉得变好吃,所以别急着只喂进红萝卜的红色,需要搭配一些黄色(如玉米粒,南瓜、凤梨)食材,透过心理学作用,可以减少偏食,增加营养素的吸收利用。

5、从食材了解到动手参与

带着孩子上市场买菜,带着孩子一起包水饺、一起洗菜及煮米,这些都是他们可以参与的动作。

除了带着孩子认识食材,制作过程中也会产生肌饿感,进一步刺激孩子想要吃的欲,这是很重要却很少被重视的步骤。

我的一个朋友是育儿畅销书的作者,就让他5岁和3岁的两个宝贝女儿,自己动手种菜,自己准备全家的晚餐,孩子吃得津津有味,饮食的内在动机变强,又能从动手煮饭菜中学习很多。

6、别用逼的吃进最后一口

用逼的吃进去,孩子对挑食的食物反而会心生恐惧,在喂食的过程中,希望父母能把「你再给我吃一口,不然给我试试看」的教养语言,转换成「这是最后两口,而且你有进步了!」

而面对宝宝挑食的行为,最重要的是当个守信用的爸妈,这样下次才有谈判的空间。

7、活用食材特性,提振宝宝食欲

有些宝宝平常的活力较差,胃肠不适,所以容易挑三拣四,而山药炖鸡汤或柴鱼豆腐等软质的食材,不但有营养及好入口,对肠胃道也比较好消化,由内到外促进食欲。

另外,利用少量的水果佐饭菜,天然的果香及颜色可以刺激宝宝的嗅觉及视觉,让孩子有机会把注意力从绿绿的蔬菜转移掉,而不要每次先看到绿色菜,就先说我不喜欢吃来催眠自己。

8、你在孩子面前说挑食,他会更挑食

多鼓励、多变化、多陪着吃(全家人一起饮食),也是让孩子不挑食很重要的关键。很多爸妈会喂得气急败坏,根据研究,第一次尝试就会挑食的食物,不见得多试几次不会成功;

更有研究具体指出,这样的尝试多半会在9次之内会成功!所以可能需要多点耐心,过一阵子再试试,不要每餐都弄坏孩子用餐的情绪,这样孩子跟爸妈都会很开心。

9、变换食材汤底

不管是在煮汤或熬高汤的时候,其实有时候我们觉得变换了内容,怎么煮出来的味道还是大同小异,这有可能是孩子吃腻而偏食的原因之一。

因为有些食材的味道比较重,有时会盖过其他食物,所以煮完汤时,替孩子先试试甜咸度及味道是很重要的。

10、主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做

有些孩子的挑食及偏食,其实是害怕口感,将不爱吃的食物,加到不同的口感的主食中,有时候是会成功的,例如蛋包饭、五谷饭、面条、吐司面包、馒头里。

11、咬不烂!咀嚼差的宝宝的饮食调整

面对咀嚼能力不好的孩子,例如肉咬不烂或蔬菜总是吐出来,平常从饮食中软中带硬的渐进式练习是需要的,例如做一道什锦蔬菜茶碗蒸,你可以加入「鸡蛋、黑木耳、红萝卜、香菇、柴鱼片」。

这里面已经有初步软到中软的食物,如果再加上毛豆仁,孩子就会从一口蒸蛋中吃到中间偏硬的食物,这就是渐进式的咀嚼练习。

孩子到底要吃多少才会饱?

而孩子到底要吃多少才会饱?妈咪们总是被埋怨,因为没有逼孩子吃,才会这么瘦?孩子到底要吃多少的谜题,依旧没有解开。

5岁前的孩子,爸妈总是很难抓到孩子的食量,至于1~3岁的孩子,受限于语言和抽象感受还在发展,要知道孩子饱不饱,那就更难了,孩子常常头一撇,说不吃就不吃,不然就是在餐椅上像只毛毛虫,让喂饭变成十大最让爸妈头疼的育儿问题之一!

有一次,一位儿科医师跟我聊到,放手让孩子自己吃饭才对,我相当同意,后来这位超会做饭的医师妈咪又说:「只是让他们自己吃,都吃一点点就『饱了』,过去看看孩子吃的量,通常会觉得非常不可思议,心中产生数万个问号,这样会饱吗?」这个现像我更同意,而且这的确让我们变得非常难教!

这也让我想到我先前到幼儿园参观的经验!一堆中班左右的孩子,自己练习吃饭,又快又好,脸上充满着该吃饭的表情,让我跌破眼镜,跟我们每天在家搞这些不肯好好吃的孩子,真是大相迳庭,难道就是要上学,感受一下团体的气氛才会学到?

我走近一看,每个人的碗里,饭就像鸡蛋大小一小球而已,肉菜鱼都有,但份量都很少,我那时也才明白,原来这么简单的方法,而且「让孩子吃得完」,是让孩子吃饭快乐的超级重要原则!

7大方向让你知道孩子有没有吃饱

但孩子真的有饱吗?这个饮食问题一定还在你心中打仗,有7大方向,爸妈们一定要知道:

1、健康、发展曲线都正常,饮食的量就是OK的,瘦瘦的当然也没问题,不用多喂几口!

2、孩子的零食索讨无度,那肯定不是嘴谗,而是正餐没有饱!

3、1岁之后的宝宝,奶如果还喝太多,正餐就会没吃几口就饱了,但又会很快饿,所以固体及半流质食物要逐渐变成营养来源。

4、孩子说饱的时候,先观察有没有东西让他分心,先移除分心物,不急着说:「那里饱?你给我吃完!」假如每顿饭都一堆情绪,没吃饱也气饱了!

5、边看电视边吃饭,不利消化,肯定很快饱!

6、饭菜量第一时间不要太多,让孩子有跟你再要的机会。冬天,你如果一次夹太多在孩子碗里,饭菜很快就凉了,很可能影响食欲!

7、不要放太多注意力在孩子吃饭上,大人也专心吃自己的,偶尔协助就好,孩子的模彷能力强,而且喜欢全家一起吃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