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不同年龄的称呼

如题所述

古代不同年龄的称呼
0岁
度:小儿初生之时。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清.囔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耳。“周,指婴儿周岁。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 -3岁的儿童。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 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8岁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en]:龀,《说文》 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 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 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此”。“童就”,指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暂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暂龀,男皆封候,女为邑君。
始龀、警年:女孩7岁。
始龀、韶年:男孩8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留年”或“看年"。
9岁
九龄:9岁
黄口:10岁以下。指数之年:9岁。
10岁
幼学:10岁。《礼记.曲礼上》 :“人生十年日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外傅之年:儿童10岁。
12岁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
十五六岁。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15岁
及弊门:算,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替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暂子缩住,表示已经成年。
志学之年:孔子日:吾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面不感,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 )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郑玄:“成童,十五以上”。
16岁
二八:16岁
碧玉年华:女子16岁。古代文人把瓜拆分为两个八字以纪年。
20岁
加冠:指男子20岁。 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柬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算,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年满20岁的男子。
古人二十岁行冠礼, 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24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孔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五十面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 )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
始室:30岁。 《礼记-内则》:r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三十岁为壮。
唐·魏征《是渐不克终疏》:“贞观之初,时放克壮。半老徐娘女子30岁。
40岁
不感(不感之年):指男子40岁。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如命之年, 指五十岁。
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花甲、耆[qi小: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下寿指60岁以上。

70岁
从心之年: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壼[ie]: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77岁
喜寿:指77岁, 草书喜字似七十七, 故特代指77岁。
80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 毒[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中寿:指80岁以上。
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