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因何而伤?

如题所述

因逝而伤——爱情悲剧 “伤”与“逝”总存在着一些时间的先后,或是因果关系。文章读至末尾,觉得自己的震惊于哀伤总不亚于涓生的,因着子君的死亡,十分突如其来,十分意料之外,总不能相信那样年轻的,又曾活泼怜人的子君竟就淡淡离开。这时候,“逝”可以指子君与涓生两人爱情的逝去,毫无疑问也代表着子君的逝去。涓生最后的心情是沉痛悲伤的,想必也有惋惜与后悔。当去猜测体味涓生复杂的情感是,有一种疑惑,如果子君没有这么早离世,涓生的情感还会这般深沉与复杂吗?换句话说,这里面大有一种“因逝而伤”的以为,假若“不逝”,可会“不伤”。 这种“因逝而伤”让我想到一种爱情主题:死亡或者失去往往成就爱的永恒,暧昧的关系常能保持爱情的鲜活与美好。白头偕老毕竟只在少数,既然总不能如此,另一种相反的形式——消失或死亡便显得更能突出爱的深刻与伟大。
《红楼梦》中黛玉的离世促使宝黛的爱情永远纯真,不能沾染凡世俗尘。白素贞被压雷锋塔底与许仙余生不再见,也更增故事的动人之力。等等这些,无一不因“逝”而使“伤”更浓。时间能够美化一个人,美化一段感情,一段过去,“得不到”也有这般力量。我相信因为涓生永恒地失去子君,子君在他心中必然永恒可爱大于可怨,那段短暂的爱情与婚姻也必然可忆胜过可悔。 涓生的爱情观便是上面所说这类爱情主题的一种体现。涓生的手记里有这样几句话:“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安宁和幸福是要凝固的,永久是这样的安宁和幸福。我们在会馆里时,还偶有议论的冲突和意思的误会,自从到吉兆胡同以来,连这一点也没有了;我们只在灯下对坐的怀旧谭中,回味那时冲突以后的和解的重生一般的乐趣。”在我的理解中,便是爱情需要波折,苦后甜更甜。但子君对待爱情、婚姻的观点与涓生则大为不同,子君将爱、与爱人平淡长久的生活视为近期目标也是长久理想。涓生爱的是一个与当时大多数女性不同,要有思想,有冲破力的女性。这个女人大可不必是子君,只要她勇敢,有鲜明的思想立场。而子君本质上不是一个完全无畏,独立,强大到冲破一切封建束缚的女性,或者说她体内的封建残余大于她所接受的新思想。借涓生之笔来说,“她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当爱情逐渐消逝,生活的压力扑面而来,封建教化影响下的女人便被剥了出来。涓生在手记中提及的一个婚姻破裂的原因是婚后的子君不再读书,整日盘算吃喝、家禽、邻里。我想子君大概也想读书,只是前提总得是生活条件被允许,被满足。在这一点上,涓生则将所谓“理想”放在第一位,任何问题都不能妨碍他接受知识,丰富思想。 继续向这份爱情的深处看,如果说子君的爱情观促使她去追求一份真实的爱情,涓生的爱情观与真正的爱情之间显得不那么契合,他的追求侧重于性格志趣上的相同与契合,一个从精神上给予他力量的精神伴侣,而不是与他一起计较酱醋茶的爱人。他希望的是在茅椽蓬牖之时也能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浪漫,而不是被爱人爱情束缚的生活。 涓生无论是从物质生活,还是从精神世界来说都是孤独怯懦的,子君存在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让他找到一些信心。当涓生失业了,他说,“那么一个无畏的子君也变了色,由其使我痛心;她近来似乎较为怯弱了。”他害怕子君不能再给他力量,因此他对子君说出了不爱。涓生“以为将真实说给子君,她便可毫无顾虑,坚决地毅然前行”,他以为子君若有了力量,自己则会少些怯懦与奋斗路上的孤单。这直接导致了涓生在爱情上的自私,他所希望的是一个顺从他心意的子君,然而子君是有独立人格的,便在有些地方不能顺从他意,招来他的抱怨,“其实,我一个人,是很容易生活的,虽然因为骄傲,向来不与世交来往,迁居以后,也疏远了所有旧时的人,然而只要能远走高飞,生路还宽广得很。现在忍受着着生活压迫的痛苦,大半倒是为了她,便是放掉阿随,也何尝不如此。但子君的识见却似乎只是浅薄起来,竟至于连这一点也想不到了。”说是子君总不能为他涓生着想,实则他又何尝为子君着想。至于涓生的怯懦及至自私,是他自己所承认的,“我没有负着虚伪中单的勇气,却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她了。她爱我之后,就要负这重担,在威严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这场冲动爱情的实质是一份精神依赖和单方面付出,而子君显然是被依赖方与付出着。 涓生与子君分开,涓生尚未知道子君离世后,要说“伤”是没有多少的,更多的是他自己一直强调的“空虚”,因为那份以来的缺失。当涓生知道子君离世后,果真有些“伤”,伤爱情,伤死别,伤自己精神依赖者永远的离开。这场爱情悲剧以及双方在爱情中衍生出的深层次关系与感情表明,“逝”在前,“伤”在后,“因逝而生伤”。“逝”为逝去,“伤”为伤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