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境感是指什么?

如题所述

处境与心境
2020-08-15 12:17·踏雪飞鸿1968

处境是指所处的境地和状况,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界因素构成,使用时多指在不利的情况下;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而持久的、使人的所有情感体验都感染上某种色彩的情绪状态,属于一定认知、修为、格局之下的内心波动所感。

两者之间,表面看来,前者是后者的因,后者为前者的果;如工作成败、生活条件、健康状况等处境,会对心境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不过,我认为:二者是互为因果。因为,一个人的处境,虽溯源有因,且来而无兆,受之被动。但,如对治的心境不同,处境的性质也会不同。甚至,我觉得人的实际处境其实完全是心境的映照与显现,处境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其心境的好坏。佛家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法理冥奥,深不可测,但深入浅出以解悟之,即如此而已。若识此,则苦乐悲欢之状,毁誉宠辱之境,皆可收发于心,无系于外。

王阳明的心学观点认为: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他为此有一段很有名的话:“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这个花,就是外物,就是那有着因果而在发作来扰人心绪的处境。在人未见到此花时,物我两忘,互无挂碍。但当其映入眼帘,身临其境,则处境之轻重缓急、好坏泰否等“此花颜色”也就逐渐清晰寥朗地“一时明白”起来。花在山间自开自落,是否能扰动我心,由我决定。而世间事,可扰我心境的岂止是这花开花落,哪怕天崩地裂,山呼海啸,甚或是种种险恶,重重陷阱,只要我心下安然,岿然不动,又能奈我何?

是以,与其整日里遑遑然地刻意躲避,或是戚戚然而不知所终,无奈于那些纷纷扰扰的处境煎熬之中,莫不如让自己施施然释智遗形,修养心性,“澹乎若渊泉之静,泛乎若不系之舟”,而定乎一种超然旷达的心境。

所谓修心养性者,修的是泰然若素的心境,养的是想而不住的空性。而以对空性感悟和认知的修为,则可磨砺和锻炼自己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那种渊渟岳峙的心境。有此心境,即能体悟古圣前贤那种“事至而心始现,事去则心随空”的境界,亦可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心随天外云卷云舒”。以此,才能真正理解和做到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境界,让自己的心境不会因为外物好坏、自身得失这些处境的变化而悲喜无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3-10
前几天,一则热搜让我的心揪成一团:

难以想象女孩经历了多大的心理挣扎!

这样的故事其实离我们并不远,每个人都曾经遭遇过误解和质疑。小学时我被班主任当众责骂,拉到国旗下面罚站,原因是我上课说话。但实际情况是因为后座男生扯我的辫子,我才被迫转身反抗的,老师却说:“他怎么不欺负别人只欺负你”被罚的40分钟感觉经历了一个世纪,那种耻辱感至今难忘。

心理学家发现,“当众被误解和打击”个人带来的不仅是委屈,还有羞耻感。而羞耻感会慢慢内化为一种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影响成年后的人格和人际关系。

今天,我们分享一篇发表在《今日心理学》(Psychology Today)的文章,来深入探讨“羞耻感”的影响和相应的自我修复方式。

01
什么是羞愧感?
羞耻感 (shame) 常常会与愧疚感(guilt) 混淆,但实际上,它们感完全不同。当一个人对他人造成了伤害时,会因为良心不安而感到愧疚;但羞耻感的前提却不是对别人造成了伤害。

羞愧感是什么?它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情绪感受,总是伴随着痛苦的经历,首先,它来自于身体,情绪,甚至精神上所遭受的伤害,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公开的还是私下的。

这种伤害的来源,可以是对身体的欺凌、言语上的侮辱、批评与轻视,甚至来源于不被觉察的被排挤。

不仅如此,心理学家发现真正打开羞愧感开关的,是旁观者的反应。

当一个人被伤害之后,如果旁观者通过言语和行为,控诉受害者夸大事实、否定伤害的发生,则会让受害者进一步产生自我怀疑。甚至有一些旁观者会责怪受害者是“活该”的——即“受害者有罪论”,也是造成羞愧感的源头之一。

羞愧感不一定要来源于重大的社会事件,实际上它发生在我们生活的一件件小事中:

你也许被朋友开了不合时宜的玩笑,却被”和事佬”们劝你“大家都是朋友,何必那么小气”;你也许曾经在班级上被同学奚落和排挤,回家向父母倾诉,却等来一句“为什么别人不欺负那谁谁,只欺负你”。

在这些情景下,我们也许就会开始产生羞愧感:我怎么会那么开不起玩笑?我为什么总是被欺负?原因一定在我自己身上。

02
羞耻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总是体验到这种羞愧感,这会对我们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长此以往,我们会产生一种信念:问题出在我身上。

这种信念背后其实是对自己失去了信任:因为我有问题,所以我不能相信自己的感受和行为。

例如,生活中每次受到伤害时,我们会出现这些想法:

“也许是我想多了。”
“可能TA并不是那个意思。”
“我怎么那么敏感?”
“尽管TA伤害了我,但大家眼中TA确实是个好人。”
“我不能总是纠结这些小事。”

但我们为何不这样想呢?

“TA说的话太伤人了。”
“TA太刻薄了。”
“TA完全不尊重我。”
……

这些想法,才能够帮助我们设置一个保护自己的边界。

很典型的例子,当恋爱中遇到渣男(or 渣女)时,也许有人会问你:“你为什么要和这种人做朋友/谈恋爱呢?”

这本身是一个具有启发的问题,但对于极度缺乏自我信任的人来说,这种问题会变成“我到底怎么回事,要把自己陷入这种境地?”

一些心理咨询师谈到,很多来访者即使向咨询师求助时,也总是会描述自己身上可能存在的问题,认为自己“有病”,但却很少提到他们所遭受的伤害与侵犯。

总的来说,他们在自己的内心创造了一个假想旁观者,在他们遭受伤害时,这个旁观者会否定、无效化一切他们真正的感受和情绪。

因为羞耻感让你对自己失去了信任,也会否定自己的感受和判断。

一旦他们开始否定自己的感受,就会开始从自己身上寻找各种原因,比如将发生的事归结于自己不够努力,过于消极,缺乏能力等等。

03
如何从这种羞愧感中治愈?
当一个人开始自我治愈,他们需要重新开始相信自己的感受与经历,同时对不断否定自己的假想旁观者说“不”。

然而长期的自我否定会削弱一个人内心自我保护的能力。因此,我们首先需要为自己设置一个健康的边界,从来自外界的伤害保护自己。

那么,该如何做到呢?

1.重视并认可自己的感受

你的朋友在组织聚会时,不仅邀请了你,还邀请了伤害过你的前任。明明不想去,聚会的主人却说:“看在我的面子上,去吧”,你会做何选择呢?

有时,我们被要求让渡时间、精力,甚至牺牲一些个人感受,哪怕我们知道这种牺牲会伤害到自己。而当你真的受邀去了聚会感到难受时,自我否定会加剧羞愧感。你可能会认为,你在聚会中所遭受的消极情绪,都是因为自己心态不好造成的,是自己过于计较、从悲痛中走不出去,紧紧咬着这件事不放开。

这时,请停止对于自己负面感受的指责,“当一个人否定、指责自己由于伤害造成的情绪感受时,羞愧感也会由此而生。”

肯定并拥抱你的感受吧,它是你心里的阴晴表,将最真实地告诉你当下的环境是否适合你。

2.面对外界的攻击,勇敢说“不”

外界的攻击不仅指我们可以感知到的、具体的行为,生活中还有更多伤害来自看似不易察觉的细节。

微歧视(microaggression)形容施加在少数群体上,来自社会环境中的轻蔑、忽视和排挤。微歧视,无论有意或是无意的,都向少数群体传达了来自社会的敌意、贬低和不认同。

然而广泛来讲,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历过这种来自“微歧视”行为的伤害:被排挤的外地人,不敢穿漂亮裙子的胖女孩,在别人家的孩子面前抬不起头来、“不够优秀”的自己。

这种细微行为带来的伤害,却往往不被大家承认,导致遭受伤害的人不敢开口。

因此,我们需要设定一条边界,承认自己的感受,勇敢地指认他们行为的不对之处——“你这样说,对我的感受造成了伤害。”将这些说出口需要勇气,但却是我们超越自我否认重要的第一步。

3.面对朋友的说教,同样可以说"不"

在我们经历侵犯后,最需要的是有人可以接纳我们真实的感受。

朋友出于善意,常常会给我们很多安慰和建议。过多的建议,有时也会变成我们的负担。我们面对建议不仅会有“表达感激”的负担,同时还会压抑情绪。这将导致我们真正的困境与伤害不能被看到。

在这时,我们可以尝试着拒绝他人的说教:“我不想听这些大道理了。”建立合理的边界也是保护自己、消除羞愧感的方式之一。

除了建议,我们也需要来自他人的倾听和支持。如果他们完全没能照顾到你的感受,甚至让你雪上加霜,那么你完全可以对着他们说“不,我不需要你告诉我这些”。

4.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目光

最后,把这些在内心对你指指点点的假想旁观者,赶出你的内心世界。你并没有做错什么,告诉自己:对你造成伤害的行为才是需要被纠正的,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进行自我调节,但没人有权力否认、打击你的感受。将假象旁观者赶出,掌握自己内心的主动权。

04
写在最后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最负面的情绪既不是铺天盖地的悲伤,也不是难以遏制的怒火,而是羞耻感。

太经常有人告诉我们“你应该反思反思自己啊”、“为什么只有你这样呢”、“难道不是你自己的原因吗”... ... 一旦事情出了问题,仿佛就是我们造成的。

今天我想跟你说,虽然你不完美,但却十分美好。我们没有外人指责得那么不堪,也不用总是依据他人的标准对自己进行评判。

拥抱自己,拥抱自己的真实感受,对那些伤害自己、可能伤害自己的人勇敢说不。相信你会打败羞耻感。

❤看完文章的2件事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内容不错,我们想邀请你帮个忙:

1、点赞,你的赞是我们最大的鼓励,也可以让这篇文章帮助更多人

2、关注我们的知乎号,我们会更用心去创造更多有价值的心理学内容,希望能第一时间分享给你呀~

谢谢你,2021年,我们一起前行~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