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公关处理的原则是什么

如题所述

承担责任原则
事件一经报道,公众马上高度紧张,强烈关注。这时的公众有四大心态特点:
第一,相信媒体报道,不相信当事组织言论,情绪激动;
第二,宁信其有,不信其无,有罪推定;
第三,渴望新信息,追逐新信息,认为新的就是真的;
第四,以偏概全,全盘怀疑,全面否定。
在这种情绪化的心态下面,潜藏着公众冷静的价值关注。公众真正关注什么呢?
第一,受害者利益,从而也是公众自身的利益;
第二,谁为受害者和可能的受害者利益负责。
在公众这样的心态和价值关注中,当事组织处理危机的首要原则,就是承担责任,不管当事组织有没有责任,责任轻还是责任重。宣布承担责任,是组织作为社会一员,必须履行的道德义务,也是组织化解危机的最佳选择,能有效快速平服公众激动的心情,免除危机进一步激化的危险,为解决危机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公众无疑情绪激动,但这并不等于说公众就不分青红皂白。组织勇于承担责任的言行,会在公众心里产生良好的回应,这种回应是组织妥善处理危机最可宝贵的支持,也是危机过后组织及其产品、服务继续在消费者中间生存、发展的坚实基础。
逃避责任,组织可能毁于社会的重压;承担责任,组织一定在危机中得到赞许,把危机变成发展的转机。因此,可以这么说,当事组织在事件突发的第一时间,就向媒体、公众和消费者宣布,组织愿意承担一切可能的责任,这是组织不致毁灭的最重要选择。
真诚沟通原则
事件出来了,谁也无法改变,但谁都想改变媒体、公众、受害者的看法,关键是谁的方法有效。
只有真诚沟通,才是有效的,任何非真诚的做法,都只能激化矛盾,引发更大危机。那么怎样的沟通才算真诚沟通呢?
第一,充分传播。当事组织向媒体、公众、消费者及一切关注事件的人们,提供一切可能的沟通办法,如新闻发布会、媒体现场采访、网络互动、热线电话、公开信、广告、短信等等传播方式和手段,保证社会大众的知情权。
第二,承担责任。当事组织利用这样那样的传播手段和工具,不是要辩解、争论、推卸责任、指责别人、鸣冤叫屈,或者点头哈腰、满口答应、讨好社会等等,而是要宣布对受害者承担必要的责任。所谓承担责任,是组织作为社会负责任的一员,在事件发生后,对受害者和整个社会的一个道德承诺,是组织应尽的社会道德义务。这是一种信念,不是一种功利。
第三,有人情味。事实真相无疑是重要的,但在事件传播过程中,受众感受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事件本身。如果当事组织一味“以事实说话”,忽视了大众的内心感受,组织仍会被认为“不真诚”。
速度第一原则
在大众传播时代,任何有新闻价值的事件,都会在事件发生之后,甚至在事件发生的同时,被立即报道出来,并很快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引发公众震荡,形成危机。
因此,当事组织如果不能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向媒体公布事件真相(就其所知),这个组织就失去了控制事态恶化的最佳战机,以后的挽救,要花费百倍的努力。
从危机管理的角度看,事件发生马上正确处理,这是危机管理的前提;事件发生马上正确传播,则是危机管理的核心。传播的内容不仅要正确,传播的时间还要“马上”。
从传播学的角度讲,事件发生后最初的12-24小时内,是消息传播最快、变形最严重的时段,也是受众最焦虑、最渴望信息、最惶惶不可终日的时段。当事组织的一举一动,都被媒体广泛报道,因此第一时间采取正确的传播手段传播正确的内容,几乎就等于奠定了成功处理危机的胜局。
24个小时不睡觉,完全值得;否则,24个月你也甭想睡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