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里的韵味 九上水平 600字左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11-10
诗词是个很玄乎的东西,它既飘渺,又真实。飘渺的如李商隐的碧城三首那样令人捉摸不定,真实的如孟郊的游子吟那样感人心扉。其实,无论是哪首诗词,其中的韵味都是诗人的情感和历史的记忆所融合而成。当我们品读它们的时候,不仅仅是那美妙的语句使我们心驰神往,还有那蕴藏已久的韵味。
唐诗大家都很熟悉,无论是静夜思,还是赋得古原草送别,都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其实,每首唐诗的背后,都有一个触发诗人情怀的小故事。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些隐埋在唐诗背后的小故事。
崔护是唐代宗李豫大历年间的一位诗人。他的诗名不大,但却有一首很有名的诗和一个美妙的爱情故事。据《太平广记》记载,崔护年轻时到长安考进士没有考上,就在长安暂住。清明日他到南郊游玩,口渴了,就到一家桃花环绕的村舍前敲门讨水喝。有个姑娘开门接待,给他喝水,还靠在桃花树下含情脉脉的看他。第二年清明他重游旧此的时,却敲不出这个姑娘来了。于是就在门上题了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应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便是成语“人面桃花”的来历,在社会动荡的大历年间能有这番经历,也算一桩美谈。那么,其结果应当可想而知了。诗的含义不局限于一两句名句,而是诗人用信念和情感诠释的真实的历史。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古人有四喜:“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看来一首诗还能给诗人带来莫大的幸运,也算是一种特殊的韵味了。
此外,赋得古原草送别也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16岁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想求他在公众场合帮着扬扬名。“居易”这个名字,根据词义可以解释为住下很方便。顾况看到白居易年纪轻轻,就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不易。”(京城里粮价高得很,住下很不方便吧。)等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联时,顾况大为惊奇,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来,走到哪儿住下都方便得很!)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这个故事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白居易确实是个神童,二是白居易的坚忍不拔,立志成才的精神像草一样坚毅。这首诗的韵味也就在这里。明白的这一点,当我们再读“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们就会有更加奇特的感悟,那种对生命的赞美。
其实,唐诗只是中国古典诗歌旋律的一段音符,最美妙的音符。但是历史的长河永远向前奔流,诗歌的韵味也就薪火相传。宋诗的地位虽不及唐诗,但其中的故事也是耐人寻味的。陆游有一首流传很广的诗叫做《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宋宁宗家庆五年,即1199年年底时,陆游闲赋在家。一个雪夜,儿子陆子聿正在看书,而自己正在回想汉中的经历。突然子聿一脸疑惑地问陆游:“爹爹,这段文章是什么意思啊?”陆游耐心地告诉子聿:“这段文章的意思就是古人做学问是竭尽全力的,只有在少年时期多下功夫,努力学习,到了老年才能有所成就”。接着陆游又说:“我在去汉中以前写了九千多首诗,但没有一首是有价值的,这是因为没有实际经验的融入。现在我体验到了汉中战火纷飞的生活,写的一首诗就可以抵那九千多首诗了”。这是一首哲理诗,语言简练,但意喻深远。诗人把对儿子深切的关爱熔铸在四句诗中,可谓字斟句酌。而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也是人生的一种理念。诗人的独到见解,不仅在古代,对做学问、求知识之人是宝贵的经验之谈,即使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仍然具有较强的启迪和借鉴意义。诗的韵味就是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永远支撑着历史的脊梁。
诗的韵味虽然深远,但毕竟受格律的限制,无法把话说明白,需要我们仔细的品味。然而词就不同,根据词牌名的不同可以把话说到不同程度。而且比起规矩的诗来说,词要更为洒脱。所以当我们去品味词的韵味时,我们就会发现,它的韵味更为开阔,是为一种境界。清末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词的韵味是那些长短不一的句子所表现出来最根本的目的,因为词都是可以唱出来的,所以境界尤为重要。但是词背后的故事也是值得回味的。
辛弃疾是南宋最有英雄气的词人。他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所以在21岁参加北方抗金义军后,率两万大军回归南宋,并在途中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张安国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但上层统治者偏安一隅,好大喜功,所以英雄无用武之地,于是辛弃疾晚年闲居家中时写了一首总结性的词。“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从词人的自注我们可以看出是那份痛心与无奈,“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忆少年时事,戏作”。虽是戏作,但现实总是比回忆要残酷。这首词以短短的五十五个字,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惨遭遇。上片气势恢宏,下片悲凉如冰,心伤透骨。悲壮对照,悲壮结合。韩愈说过:“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这既是词的韵味,更是人生的韵味。正如清初著名诗人彭孙遹《金粟词话》评辛词所说的:“激昂排宕,不可一世”,这就是词人的胸襟,词的胸襟。所以王国维在评价苏辛词的时候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一种历史的胸襟,使词的韵味更加深远。
虽然词盛于宋代,但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所以唐代诗人所写的词就带有点唐诗的韵味。虽不纯粹,亦是别有情趣。大诗人白居易就有一首言简意富、词浅昧深的小词,题为《长相思·别情》。“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这首词的关键就在于用“流”和“悠悠”把一位月下倚楼怀人的女子的那种低徊缠绵的情韵和绵长的愁思描绘的淋漓尽致,特别是那一派流泻的月光,更烘托出哀怨忧伤的气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何为韵味?就是把能看见的能想象的一切合理事物融入进合理的情景之中.虽然从格调来讲此词稍显稚嫩,但那份韵味已是“一片幽情冷处浓”了。再看看点点愁的吴山和归时方休的恨,这便是词韵对于时空的最好的诠释。词的韵味恰巧如此,开阔而洒脱。
作为一种永不褪色的经典文化,诗词的韵味值得我们去珍惜,去回味。可能不是所有人都懂得去如何诠释她的美好,但只要怀有一个珍贵的信念,那些蕴藏于记忆深处的韵味自然而然就会融入进人生的美好之中。唐代歌妓杜秋娘有一首悯世之诗,亦当成为一种永恒的回忆。“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