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为什么在写海燕和暴风雨时用象征手法,这种手法还有现实意义吗

如题所述

所谓象征手法,是文学创作中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作家们在作品中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呢?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上阕描绘的是橘子洲头的湘江秋景,诗人将“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然后诗人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写人的活动,以“浪遏飞舟”作答。表面上看,诗人写的是普通的秋景,抒发的是回忆战友之情,但读者根据诗人的思想性格,就会把这一切构成完整的画面,由大自然的景象联想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斗争的形势,由同学少年联想到向旧社会宣战的革命者的形象,从而鉴赏出这首诗表现的是大革命前夜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战斗豪情。这就是由于作者在创作时运用了象征性手法,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了由此及彼的联想。普希金的《致大海》以大海作为自由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与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诗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壮美形象,生发联想,尽情抒怀,表达了渴求像大海一样过自由奔放的生活的愿望。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用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土地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可看作充满生机的解放区的象征。戴望舒是典型的象征派诗人,其《雨巷》就是现代诗歌中运用象征性抒情手法的典范作品。诗人用阴沉潮湿、狭窄寂寞的小巷暗示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他热切地期待着一个和他一样彷徨迷惘的姑娘,这个姑娘有丁香一样的颜色和芬芳,但这个姑娘只是“倏然飘过”,象征着美好理想的稍纵即逝,难以出现又难以实现。这种感觉正是当时黑暗年代青年知识分子找不到出路而陷入困境的真实反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