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题所述

在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材中,不再设置专门的“应用题”单元,而是渗透在其他单元当中,统称为“解决问题”。于是,老师们困惑了——在新课程标准下还教应用题吗?还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吗?又应该如何培养呢?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对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作了一些尝试,认为应注重培养学生以下四种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注重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提出不同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提出了“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问题”,要求学生面对同样的情境图,能尝试从数学的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要具备这种能力,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例如:三年级数学下册第25页第8题情境图,如果教师问:“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有的跟数学有关,有的跟数学无关。如果教师问:“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跟数学有关的问题?能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吗?”学生会立刻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这幅图,并提出许多不同的数学问题。如:(1)这个正方形的水池的周长是多少米?(2)阿姨比小朋友多跑了多少圈?(3)阿姨跑了多少米?(4)小朋友跑了多少米?(5)阿姨和小朋友一共跑了多少米?(6)阿姨比小朋友多跑了多少米?……用同样一幅情境图摆在学生的眼前,逐步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现问题,只要这样长期训练,学生就会具有提出不同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识别有用信息的能力
新课标下解决问题不同于以往的应用题,呈现的信息是开放的,就像生活中的问题一样,要解决它,没有现成的条件,需要在很多的信息中有选择的去提取。教材提供的素材中往往包括很多信息,有本质的,有非本质的,有解决问题需要的,也有解决问题不需要的,就看学生会不会识别,会不会有选择的提取。因此,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识别有用信息的能力。比如,四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二十第6题:图中展示植草坪的情景,有两组对话框,一组是老师说:“要植2000平方米的草坪,今天5人植了250平方米”。另一组是老爷爷说:“剩下的5天植完,平均每天植多少平方米?”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请大家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考过程及计算结果,让每位学生在这个交流想法与算法的过程中感悟到“5人”这条信息是多余的,解决“平均每天植多少平方米?”这个问题只需要“要植2000平方米的草坪,植了250平方米,剩下的5天植完”,这三条有用的信息,从而培养学生识别有用信息的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分析数量关系,在原应用题教学时非常强调,而有些教师认为新课程下应用题可以不讲数量关系,只注重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其实不然,试想一下,一个搞不清数量关系的学生,怎么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呢?因此,应该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并逐步提高要求,形成“数学模型”。如教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20页解决问题的例1:情境图上出示了一辆客车准载45人的信息,通过师生对话框又知道已经开走了7辆,又坐满了5辆,还剩下32人的信息,要解决参加春游的同学共有多少人的问题。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全凭生活经验来解决,而是要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要解决“参加春游的同学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必须知道哪些信息?哪些信息已经知道了?哪些信息还不知道,不知道又该怎么办?这其实就是我们以前一直强调的中间问题,虽然现在教材不再出现“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这样的形式化训练,是不想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但无论对哪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而言,这个中间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培养。
四、注重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提出:“鼓励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理念,就是要鼓励学生自主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去体验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应用题教学中采用“一题多叙”“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方法,有目的、有重点地设计基本训练, 有助于开拓思路,活跃思维,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题多叙 一题多叙指的是从各种不同的认知角度,依据数量关系去叙述同一式题的教学法。这样训练有 利于提高学生对“文字题”与“应用题”关系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式题;56÷7
1.按其运算顺序叙述:
①56除以7,商是多少?
②7除56,商是多少?
③56与7的商是多少?
④56被7除,商是多少?
⑤用7去除56,商是多少?
2.按其数量关系叙述:
①56里面有几个7?
②56是7的几倍?
③把56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多少?
④一个数的7倍是56,求这个数?
3.按其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叙述:
被除数是56,除数是7,商是多少?
文字题可以看成是式题的一种转换形式,它只是把口语转换成书面语。这样训练解决了中、差生对文字题 理解的困难。如果我们再把文字题情境化,那就是所谓的应用题。
例如:1.有56支红铅笔,7支蓝铅笔,红铅笔的支数是蓝铅笔的几倍?
2.有56支铅笔,每7支铅笔分给一个小朋友,这些铅笔够分给几个小朋友?
3.把56支铅笔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支?
……
由于简单式题包容着丰富的内涵,就给知识的转移、教学过程的铺垫、教学内容的深化都带来了方便。可 见“一题多叙”可以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题多变 一题多变就是把一道题目改变条件或改变问题变换成许多题目。通过一题多变的训练,可使学 生从变化发展中掌握应用题之间的联系,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如当一年级学生学完一步应用题,该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让学生知道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关键是弄清题中 的间接条件。由于学生对间接条件的由来不清楚,常常出现解复合应用题时不知从何入手,把两步应用题做成 一步,或出现乱做现象。若老师讲一种类型题,学生就做一种类型题,那么题目稍加变化学生就不会做,就会 出现死记硬背现象,形成定势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抓住 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关键,让学生弄清什么是间接条件,间接条件与已知条件、与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等。途径 是由一步题导入。
例如:“黑兔12只,白兔3只,一共有多少只兔?”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黑兔的只数,白兔的只数,题目 中都直接给出,我们称这两个条件是直接条件,所以一步计算就可以得出一共是15只兔。如果题中第一个条件 黑兔12只不变,那么第二个条件白兔3只与黑兔12只有什么关系?(学生会说:白兔3只比黑兔少9只……)如果 题中“白兔3只”这个条件不直接给出,根据与黑兔的关系说出来,该怎样叙述题中的第二个条件?(学生可以 答出:白兔比黑兔少9只……)解决问题需要知道白兔和黑兔的只数,白兔这个条件需要我们通过与黑兔的关系 先算出来,白兔这个条件没有直接给出,这叫间接条件,谁还能把这个条件再变换一下说法,使它变成间接条 件?(学生回答:黑兔比白兔多9只,黑兔是白兔的4倍……)
学生思维活跃了,想方设法说出更新颖的条件。这样他们在积极思维中理解了什么是间接条件,间接条件 与已知条件、与问题的关系等。理解了也就自然会运算了。接着我又让学生将第一个条件变成间接条件,第二 个条件、问题都不变,或问题随着其中的一个条件同时改变,目的仍是巩固练习两步应用题。这样的讲授方法 是从学生分析问题入手,在提高学生能力上下功夫,教给学生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 掌握了解两步应用题的方法,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鼓励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