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成之对滇剧有什么贡献?

如题所述

栗成之原名栗崇信,昆明市人,是滇剧颇负盛名的演员,被人称为“滇剧泰斗”、“云南叫天”、“滇伶大王”。他从小就喜欢戏曲,而且聪明伶俐,在读私塾的时候,经常到二纛街一带茶室听唱滇戏。

时间长了,栗成之先是尾随哼唱,接着又掌握了基本板眼,而且栗成之的嗓音、身体、扮相都非常不错,所以在十六七岁时,就被几位滇剧老艺人看中,领到蒙自一带参加流动班子唱戏。

20岁时,栗成之正式在蒙自搭班,老艺人们对他祝贺说:“今天是你唱戏成功之日。”

栗成之为纪念这个日子,遂依据成功之日把自己的名字由原来的“崇信”改为“成之”。继而在各地挂牌演出,正式进入了滇剧的表演生涯。

栗成之从艺并没专门拜过师,但当时的著名艺人李少白、岐山、蒋跃廷、鲁子臣和彭辅臣等都对他有较深的影响。其中以生角李少白、净角岐山两人对他的影响最大。

栗成之博采众长,在艺术实践中独创自己的戏路。经过多年的求教、实践、研究,唱做技艺日臻成熟,并形成自己的特色,成为显赫一时的滇剧名伶。

后来,栗成之在养病期间根据自己多年的艺术经验,悉心进行滇剧研究工作。在分析、比较和吸取京剧精华的基础上,亲自编著了12册的《滇剧指南》。

栗成之重视戏剧的社会功能与作用,他在《滇剧指南》的序言里,一开头就写道:

戏剧之学,本属文艺范围,其在社会,原有相当价值……虽云寄兴怡情,要之针砭末俗,补救颓风,未始无裨于世。

栗成之明确指出戏剧要抨击末俗颓风,才能对社会有所裨益,以达到“文革更新,社会改进”的目的。这些观点,正是我国传统戏曲主张的“高台教化”的体现。

栗成之还认为,要能发挥滇剧的社会功能作用,就必须对滇剧进行综合性的革新,并提出对剧目要“汰其渣滓、摭其精华、删其繁冗、正其讹误”的原则。

1930年左右,栗成之曾率领滇剧班子到贵州、四川一带巡回演出,颇受省外观众和同行的赞赏。1940年前后,栗成之创办了滇剧“继”字改进科班,在战争的危境之中坚持办学,培养了大批滇剧优秀人才。栗成之除到滇南等演出外,还先后在老郎宫办学和演出。太和茶园、金马茶社、正义剧场等处,也是他的主要演出场所。

栗成之表演上从人物出发,通过剧情,深挖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他和李瑞兰在合演《桑园会》时,因观众太多,竟把厢楼压垮,原因就在于栗成之不是为唱而唱,而是把人物的心情唱活,把冷戏唱热。

栗成之在《七星灯》的演唱中,通过气功变脸,表现孔明临终时的神态,堪称一绝。他扮演《马房失火》中的白槐、《四进士》中的宋士杰、《醉金殿》中的李白、《徐策跑城》中的徐策等人物,充分表现了唱、念、做、表演俱佳的深厚功力。栗成之在《麦里赠金》等丑角戏中的表演也特别独到。

另外,《空城计》是被誉为“滇剧泰斗”的粟成之的代表剧目,叙述了三国时诸葛亮用计智斗司马懿的故事。

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了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十五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

在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5000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约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

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令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急忙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

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在这个剧目当中,栗成之所演的诸葛亮备受人们的喜爱。栗成之对滇戏唱腔和念白,总结了6项“滇剧之要诀”:一是戏要有四要,即嗓音、字眼、腔调、板眼;二是戏要有五声,即唇、齿、鼻、舌、喉;三是十三韵之分;四是字音的四呼,即开口、齐齿、合口、撮口;五是应辨字音的尖圆;六是滇腔的板腔系统。

栗成之为振兴滇剧耗尽一生精力,从剧目、表演、理论、戏德、育人等方面,为滇剧留下不可磨灭的功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