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永定高陂

古代永定高陂

龙岩市永定区高陂镇位于永定北部,东、北毗邻龙岩市新罗区,西与永定区虎岗镇相接,南同永定区坎市镇、堂堡乡相连,面积116平方公里。在高陂镇和兴村附近的险石峡,有一座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的单拱石桥——“高陂桥”。桥虽简朴,背后却有着动人的故事。据悉,高陂桥由进士王见川集资兴建,因桥建在坡高路险、悬崖峭壁之间而得名。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这里只有一座简陋的木桥,桥下水深不可测,有人曾夸张地说,今年的石头掉下去,明年才能听到落水的响声。所以,人们把木桥叫做“深渡桥”。每遇下雨水涨,桥便岌岌可危,然而它却是龙岩通往永定,直至广东大埔的重要通道。康熙年间,有一次下雨发大水,桥被冲得摇摇晃晃,近于淹没,一位走亲戚返回的孕妇正好路经此地,很惊险地过了桥,到了桥那端,惊魂未定的孕妇回头望望陋桥与激流,暗许心愿:他日生儿,定教儿发奋攻读,金榜题名后,在此修桥,造福于民。
数月后,这位孕妇生下儿子,取名王见川。王见川少时勤奋好学,饱读诗书,雍正十年参加会试,被录为贡士,次年,经殿试,赐进士。乾隆元年,在朝廷封官前夕的策试中,以最优的成绩获金德二甲,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被朝廷封为安徽省徽州歙县知县,因时值灾荒,饥民遍野,王见川亲自查实赈济,旋又兴修水利,以工代赈,两年而成,民食日丰,百姓称颂。后因不愿与知府同流合污,以赡养老母为由,任期未满他便辞官回归故里。在永定河畔办起一座“太平学馆”,并创办“汲古文会”,广招四方弟子,编志讲学。
“太平学馆”就设在高陂桥右岸上面的一块河岸上,王见川目睹高陂桥年久失修,想起母亲的心愿,便于县志完稿之日发起重建高陂桥的倡议,把历代沿袭的木桥改建于石拱桥。一日黄昏,王翰林信步走到河边,见断桥残墩独立江中,转身问众弟子:“天有缺,炼石以补之。补天者谁?”众曰:“女娲氏也!”又问:“地有陷,架桥以渡之。架桥者谁?”众皆愕然,无以对答。王翰林折下一截柳枝,俯身大书四字:“芳名列后:(下列捐款者名单及金额)”。该文言简意赅,精悍有力,众弟子恍然大悟,纷纷慷慨解囊。然后,弟子们将此佳文张贴在木桥附近,过往行人被王见川的义举善行所打动,踊跃捐献,鼎力相助。不多久,便捐得白银三千两,建起了宏伟石桥——高陂桥。桥主拱圈由条石干砌,桥长59.6米,桥高16.45米,桥宽7.5米,跨径40米。桥墩以条石纵横迭叠,桥面筑混凝土结构廊亭,建筑工艺精巧,造型雄伟壮观。整座桥仅一个拱洞,犹如一轮圆月,半轮隐入水中,半轮跃出水面,建筑规模为闽西古代单拱石桥之首。1956年,拆桥亭改为公路桥。至今,高陂桥的
据史载,高陂桥落成之日,车水马龙,四乡同庆,王见川欣然撰写了一副楹联并由石匠刻在桥亭上:“一道飞虹人在青云路上,半轮明月家藏丹桂宫中。”写了楹联,王见川意犹未尽,于是又写了五言律诗《高陂桥落成》,盛赞高陂桥之景观。如今,桥尚存,桥亭已塌,但联文却脍炙人口,传诵甚广。《高陂桥落成》诗曰:
经纶孚地脉,结构有神功。
排雁连云际,飞虹落镜中。
百川争赴壑,万石怒张弓。
尽障狂澜倒,须知砥柱雄。
人行银汉路,鱼跃水晶宫。
醉卧垂杨绿,仙游彩幔红。
留题车与马,觅句雪兼风。
倘得奇书授,甘为纳履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