妃嫔和嫔妃的区别

如题所述

妃嫔和嫔妃的区别:

1、妃嫔是一种用来代指所有皇帝之妾的总括之称,不论她们之间的地位和级别。嫔妃(读音:pín fēi) 是古代帝王的妻妾,是皇宫里的女官。

2、妃嫔是历史上君主的后宫里所有的妾被广泛称做嫔御,这样的代称之词比较常使用在东方国家。嫔妃特指帝王妻妾,泛指太子、王、侯的妻。

3、妃嫔的妃,原意为配偶,亦指次于后的帝王配偶,位次于皇后,亦指太子、王、侯的妻。嫔妃的嫔,原意为宫廷女官,多指皇帝的妾,侍从。亦可作动词,帝王女儿出嫁之意。

4、妃嫔出现年代是在周朝制度,后为正妻,余为妃嫔。后代帝王均有名目繁多的妃嫔。嫔妃出现年代是在周秦两汉时代,历代别称分别为昭仪,贵人,婕妤,美人,芳仪。

5、妃嫔指皇妃、宫妃、帝妃、妃子、宫嫔,这几个名词单单的指岀嫔和妃而已,但可以将之作为皇妾的总括之称。嫔妃在西汉初年时皇帝的正配称为皇后,其余嫔妃称为夫人、美人、良人、儿子、长使、少使。汉武帝时,后宫的女人成倍增加,嫔妃名号增加了婕妤、娙娥、容华、充衣。

6、嫔妃和妃嫔在古代有所谓妃嫔居于六宫的说法,因此六宫就成为皇妾的代称之一。六宫并非实际上的六座宫殿,而是一种代称,除用以代称皇妾,也专称皇帝的后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8-28
妃嫔,是一种用来代指所有皇帝之妾的总括之称,不论她们之间的地位和级别。不只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只要有过后宫制度的国家之君主,他们所有的妾都可以广泛的被称做嫔御,不过事实上,这样的代称之词比较常使用在东方国家。
妃,原意为配偶,亦指次于后的帝王配偶。
嫔,原意为宫廷女官;亦可作动词,帝王女儿出嫁之意。

而嫔妃是指各位妃嫔的等级.

总的来说妃嫔是皇帝妻妾的总称,而嫔妃是指个别妻妾的名称``
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7-15
自皇后成为皇帝正室称号之后,妃降为皇帝妾室的称号(皇太子、亲王等正妻也称妃),嫔是低于妃一级的称号,妃嫔或嫔妃只是叫法不同,合称一般就是对皇帝妾室的总称。
总体来说妃高于嫔一级,妃多为皇帝妾室称号,与皇太子、亲王等正室同称为妃。嫔则基本上为妾室称号,只有在李氏朝鲜作为储君正妻世子嫔为正室称号。现在以唐朝、清朝、李氏朝鲜为例子说一说。
唐朝初期后宫妃嫔自皇后下设置四妃、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妃、嫔分别为后宫第二、第三等级,四妃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为正一品,九嫔为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正二品。二者级别都比较高。
清朝康熙后典制完善,后宫妃嫔自皇后下设置皇贵妃1位、贵妃2位、妃4位、嫔6位,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妃、嫔降为后宫第四、第五等。不过皇贵妃不轻易册封,贵妃通常也就1位,妃、嫔作为有定额的一宫主位地位也比较高了。且嫔位以上都有朝廷定制冠服,嫔位的冠服礼制等级都是高于公主、亲王福晋等所有外命妇的,可见其地位。
李氏朝鲜作为明清两朝的藩属国,其君主降称国王,为郡王级别,国王正妻同样降称王妃,死后可以追封王后。李氏朝鲜后宫也建立起完整的嫔御制度,自王妃以下设置嫔、贵人、昭仪、淑仪、昭容、淑容、昭媛、淑媛为正式嫔御,嫔为仅次于王妃的内命妇,地位崇高。另外由于降称,李氏朝鲜的储君称世子,正妻称世子嫔。
总的来说,无论是作为皇帝妾室还是其他正室的称号,妃均高于嫔一级,如:清朝乾隆五十九年婉妃陈氏、恭嫔林氏;明朝宣德帝为皇太孙时皇太孙妃胡氏、皇太孙嫔孙氏;李氏朝鲜中宗王妃尹氏、敬嫔朴氏;李氏朝鲜国王正妻王妃、世子正妻世子嫔。
第3个回答  2014-08-28
妃位在于嫔位之上!上位至嫔,可称为娘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