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在的出口退税政策是什么时候调整的?拜托各位了 3Q

我国现在的出口退税政策是什么时候调整的?具体内容如何?有什么新的变化?

出口退税是指对出口商品已征收的国内税部分或全部退还给出口商的一种措施,出口产品退(免)税,简称出口退税,其基本含义是指对出口产品退还其在国内生产和流通环节实际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特别消费税。出口产品退税制度,是一个国家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5年3月,国务院正式颁发了《关于批转财政部〈关于对进出口产品征、退产品税或增值税的规定〉的通知》,规定从1985年4月1日起实行对出口产品退税政策。1994年1月1日起,随着国家税制的改革,我国改革了已有退还产品税、增值税、消费税的出口退税管理办法,建立了以新的增值税、消费税制度为基础的出口货物退(免)税制度 国家近几年来时常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和退税率,主要是由于外贸出口的激增,国际贸易顺差的加大。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已呼之欲出,此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最核心的内容是将平均税率下调2%,主要涉及轻工、纺织、冶金、钢铁、机械等资源型出口的行业,“两高一资”(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的出口退税很可能被大降或全额取消,甚至还有被加增环保税和资源税的可能。 从现实情况来看,出口退税下调乃是大势所趋。首先,我国部分行业的出口退税率较高,这是国内一些企业常发生内讧、大打价格战的原因之一。以纺织品为例,2002年,我国取代墨西哥成为美国纺织品服装第一大进口国,但是,在美国纺织进口10大来源国中,我国纺织品平均单价仅为1.53美元/平方米,低于位居第二的墨西哥达24%。这是价格战的必然结果。 其次,相关好处并没有落到中国企业手中。仍以纺织品为例,目前出口型纺织企业出口退税率为13%,外商对此了如指掌,他们常常在谈判的时候将出口退税部分也算进去,拼命压低价格。由于竞争激烈,加上行业协调机制缺位,我国纺织企业不得不忍气吞声,将一部分出口退税让出,接受外商的低价。这就是说,相当一部分出口退税,最终落入了外商的手中。 第三,出口退税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更低(很多商品的出口价格比内销价格还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更大,很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并招致反倾销调查,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双重吃亏”状态。而“两高一资”商品,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还耗费了有限的资源,对于这种商品给予出口退税是得不偿失的,既不利于环境治理,也不利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 第四,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贸易顺差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有增无减。研究表明,出口退税率每下调一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出口成本就增加约一个百分点,出口增速将下降4.9个百分点,显然,下调出口退税率有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而且,这也有利于促使我国企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走出来,提高研发能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从而,从整体上提高我国产品的竞争力。 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像纺织这样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吸纳了巨大的就业人群,我们应在出口退税降低之前,采取相关措施弥补由此给这些行业造成的不利影响。据悉,此次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可能从13%降至11%。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和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的测算,出口退税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纺织业利润就下降40亿元,降低2个百分点,利润就下降80亿元左右。 出口退税下调,将增大纺织行业的成本,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提价。目前,我国纺织品价格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有较大的提价空间。问题在于,我们的纺织行业仍然是散沙一片,内讧现象极其严重,倘若仅个别企业提价而另外一些企业不提价,提价的企业就有可能因遭到外商的抵制而失败。这迫切需要中国企业齐心协力一致对外,否则,中国纺织业将因出口退税降低而遭受损伤。 中国企业必须认识到,团结是自救的惟一出路,自戕只会让外商渔翁得利。有关部门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等行业组织,应该加强行业内协调,强化行业内团结,化解出口退税下调带来的不利影响。 出口退税政策出台后的市场深层思考 针对国家连续七次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尤其最近的六月份调整,市场各方众说纷纭,解读不一。笔者认为,调整出口退税率仍然是在当前金融危机之中采取的刺激经济的手段,对涉及其中的相关产业存在多样化的影响。 政策解读 解读税务局发布的通知及附件,我们可以将此次调整分为5个档次,调整后的出口退税率从5%到17%不等。 此外,此次政策对退税率档次进行了归并,取消了11%和14%两个档次,退税率由原来的9档减少为7档。笔者认为此次调整有一下几点不同:第一,在最近几次上调退税率中屡屡出现的纺织品与服装本轮并未上榜。自2008年8月以来,纺织品与服装的退税率已经从11%一路上调到16%,该类产品离全征全退仅有一个百分点的空间。第二,钢材钢铁产品首度入围增退名单。第三,劳动密集型商品、家用电器等仍然是本轮调整名单中的主力。 背景剖析 毫无疑问,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连续七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并不是一个利好的信号。相比较而言,从1994年税制改革到2007年,中国出口退税政策总共只有6次大幅调整,分别发生在1995年、1996年、1998年、2004年、2005年、2007年。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以来的七次调整均是向上调整。因此,在国家如此高密度出台调税政策的背后是对于出口形势的担忧,“保出口”成为上调出口退税率的最大动力。 根据近期海关发布数据显示,4月我国进出口总值为1707.3亿美元,同比下降22.8%,但比今年一季度累计同比降幅减少1.9个百分点。其中,4月份的出口总值为919.3亿美元,进口总值788亿美元,贸易顺差131亿美元,同比增长21%,远低于3月份的42.04%。在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后,进出口贸易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灾区”。 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正在继续深化,世界贸易组织在其报告中预测,今年世界贸易总量将下降9%,这将是自二次大战以来最大的降幅。其中,发达国家的贸易量收缩10%左右,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量下降2%—3%。全球贸易活动的降温对于中国的影响不言而喻,大量依托外需的产业遭遇灭顶之灾。以电冰箱为例,2009年4月份冰箱出口量同比下降了14%,1至4月累计的出口量下降了15%。类似的情况也同样出现在空调、缝纫机等产品上,为了扶持出口企业,中国不得不加大出口退税力度,仅今年1—4月,实际办理出口退税达1359亿元,同比增长近一成七。 近期,商务部副部长钟山表示,上半年出口负增长已成定局,目前应尽最大努力保持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由于即将发布的5月份的对外贸易数据仍难言乐观,有关专家预测表示,由于主要的外贸伙伴仍深陷金融危机中,外部需求并未有所改善,5月份的贸易额仍将继续下降,降幅预计超过20%。国家在此时再次调整出口退税率,也从一个角度反映了5月份的数据将继续“难看”。 影响研判 提高出口退税率对于依赖出口业务的企业来说是一个直接的利好,将有利于出口企业降低出口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进而有利于落实国家稳定外需的政策意图。同时,由于政府对不同的产品实施不同的出口退税率,也能够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将政策扶持力度集中在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 但是,由于全球经济的走势依然扑朔迷离,各国进出口贸易复苏的脚步十分缓慢,在国际市场需求继续萎靡、价格下降幅度大于国内市场的情况下,单纯依靠国内的出口退税制度来增强出口能力,恐怕难以根本扭转当前企业出口面临的订单问题。因此,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短期内不断提高出口退税率,不仅无法拉动出口,反而有可能引起产业畸形,颇有“饮鸩止渴”之嫌。 我们认为,分析提高出口退税的调控措施对产业的影响,必须结合该产业特殊情况,既不能过于乐观,也不可一棒子打死。 首先,出口退税政策并非对于刺激所有产业的出口都行之有效。通过本次调整,很多商品已经实现或者接近17%的全额退税,日后再次上调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前文已有述及,纺织品服装行业向来是出口退税调控方案中的常客,此番却未能现身,其原因正是在于,经过连续的上调之后,其空间已经有限,效果出现递减。5月份以来各出口商会纷纷向商务部表示,要求推出出口全退税政策。虽然出口全退税政策符合国际惯例和WTO协议,但是目前外贸的主要压力还是来自于外部需求的萎缩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出口全退税会可能进一步加剧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而这并不利于中国产品守住国际市场份额。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再使用出口退税政策,有可能使中国外贸面临新问题。在此前美国财长盖特纳访华过程中,“挑刺”中国汇率的争论已不再是主要矛盾,影响中美及与其他国家贸易关系的矛盾将集中在贸易摩擦上。 其次,过分依赖出口退税政策扶持不利于企业提高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长期以来,外向型经济的主体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凭借国内低廉的制造成本进入各国市场,长期被冠以倾销骂名。更重要的是,以价格优势而非技术优势占领市场的产业在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挤入之后,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地位。这也正是国家出台相关产业振兴计划中的重要内容,必须进行产业调整。过高的出口退税变相鼓励国内厂商各到国外市场实行低价销售,不仅未能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反而进一步损害了“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价格地位。 金融危机中,中国出口的放缓更大程度是源于发达国家消费需求的萎靡,一味地采用提高出口退税率,用财政资金补贴劳动密集型、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难免有中国补贴世界的味道,并不利于国内的产业升级。以我国的玩具业为例,前些年粗放式高速增长积累的大量隐患,在人民币持续升值、各项成本和费用日益上升、国内外需求增速放缓等各项因素配合下直接导致全行业的低迷,调整到15%的出口退税率并无法保证企业能够得到更多的订单,企业要想长期生存,就必须在优胜劣汰中实现整个产业的升级。 第三,企业应该主动利用此调控环境修好内功。实施有利的出口退税政策还需有的放矢,重点支持那些处于发展初期的弱势产业以及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较大打击的行业。 出口退税率的调整确实可以在短期内对行业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我国4月份出口同比下跌22.4%,但是得益于此前持续上调纺织业的出口退税率,纺织品服装出口同比下降为14.4%,好于整体出口跌势。若没有出口退税政策的支持,纺织出口大跌30%—40%并非没有可能。对于这类处于行业调整过程中的困难行业,进行必要的扶持将增强企业在危机中的生存能力,而企业也需要利用这难得的环境加速进行结构调整,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 而此次调整还涉及了有色金属中的单晶硅棒,退税率由0上调至13%,在此次调整中幅度最大。这一调整主要对从事大直径单晶的出口生产的公司较为有利。以有研硅胶为例,公司2008年外销产品占总收入的28%左右,较2007年下降了22%,出口退税的大幅调整可以降低企业的出口成本,提高企业的毛利率。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医药行业,考虑到人民币的升值,这些处于发展初期的高附加值产业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的扶持,以尽快抢占市场份额,恢复企业信心,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但是此举对于内销型企业的影响较为有限。 我们可以看到,此次出口退税的调整不仅提高部分深加工农产品、药品、钢铁等优势产业的出口退税率,还涉及了胰岛素、单晶硅以及家电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国家对于这些在金融危机中受打击较大的高科技行业的支持。 总之,通过提高出口退税率来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不是一帖百试百灵的良方,相关企业借助国家扶持的力量提升自身能力,在危机中壮大自己才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