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显示:山西生态环境状况仍不乐观 山西省统计局日前发布的《山西生态环境状况分析》调查报告显示:山西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好转,如何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体有所改善 去年,全省全力推进 "蓝天碧水工程":6000个采煤矿点被依法关闭,3571根烟囱被炸毁,2771个违法排污企业被关停取缔,征收排污费15.5亿元,执行处罚和排污费征收均创历史新高。11个重点城市环境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下降15.4%,其中,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分别下降3.56%和2.77%,出现经济较快增长、污染排放物总量下降的可喜局面,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全省水资源总量为88.5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4.41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14.12%,比2000年提高0.83个百分点;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903882.3万元,同比增长25.93%,累计建成40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率达60.02%,比上年提高3.79个百分点;工业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84.94%,比上年提高9.37个百分点,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86.67%,比上年提高9.43个百分点,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87.05%,比上年提高9.53个百分点。 减排仍不乐观 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居全国前列。其中,全省地表水仍处于高污染水平,监测的26条河流的102个断面中,有八成受到污染,重度的占五成,优良的仅占两成。在废水排放方面,共排放10.29亿吨,同比增长8.16%,其中生活污水5.88亿吨,下降6.72%;工业废水4.41亿吨,增长37.36%,而化工、食品饮料、焦化、冶金、造纸五行业占总排放量的75.66%。 气体方面,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氮,成为山西省城市最大的污染物,比重分别为48.8%、39.8%和11.4%;11个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均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就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看,电力行业占五成之多,而朔州、太原、长治、大同、运城5市的排放量占全省的53.02%。此外,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1816.57万吨,占全国的比重为7.77%;排放量为435.70万吨,占全国的三成左右。 监控需加力度 2006年,煤炭、化工、焦炭、建材、冶金、电力六大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88.75%,能耗量占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总量的比重达97.4%;电力、冶金、焦化三个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硫占全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的85%以上。耗能量和排放量随着这六大行业快速增长而增长,加剧了节能减排的严峻形势。 从政策看,节能减排方面的法规、政策和制度还不够健全、严密;一些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不够;适应市场经济的节能减排机制不够健全;全省计量、监控、统计、考核等节能减排的基础工作薄弱,监控手段和统计考核的指标体系、方式方法等尚不健全完善。 推行准入制度 对此,省统计局有关专家建议:首先要积极实施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资源开发生态恢复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四区"生态保护推进战略,转变粗放型经营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节能减排方面,重点抓好六大高耗能行业和双百户能耗企业的节能工作,尤其电力行业,要逐步取缔小火力发电,用大机组替代小机组。 此外,山西省应加大环境治理的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开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洁净能源、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高新技术,尤其是要建设清洁能源区作为今后环保发展重点,同时继续向社会公示超标超量排污企业名单和排污信息,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试行企业产品进入市场的环境准入制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