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一词的由来

农民一词的最早出处和由来有知道的赐教啊!

  解释1
  占有或部分占有生产资料,靠从事农业劳动为生的人。是在原始社会瓦解的基础上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而出现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农民的经济性质不同。在奴隶社会,有自耕农和隶农。前者是以小块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从事个体劳动的自由农民;后者是向大土地所有者租种小块土地、地位介于自由农民和奴隶之间的佃耕者。在封建社会,除了自耕农以外,中国大量存在的是租种地主土地的佃农。随着封建社会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农民的分化加剧,形成了雇农、贫农、中农和富农等阶层。通常所说的农民是指生产资料的私有者和劳动者,即贫农和中农。
  清朝及其以前直至国民政府迁台以前,其时由于工业经济的落后,农民为中国社会劳动力人口主要力量,主要依靠自然经济生活,多为佃农、自耕农(包括以农业种植、养殖为主的土地主);这期间除了随着一部分迁入城镇进行工商业经营或成为产业工人以外,绝大多数受当时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制约滞留在原有出生地,而没有土地的农村居民很多依靠给土地主打工生活,根据工期的长短这些人多被称为“长工”和“短工”,长工和短工应该属于职业,长工指常年被雇佣,短工则属于季节雇佣工。
  解释2
  农民(农户),对应的英语词语有peasantry比较合适,中文多指农村以种植业、畜牧养殖业为生社会人群集合,也可以泛指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源);farmer一般作“农场工人”(包括农场主),属于一种职业;peasant指贫苦农民。农户指中国农村地区以农业、林业、渔业或畜牧业(自然经济)为主的家庭。中文的“农民”在中国各个时期,伴随经济的发展水平,人们对其理解不完全相同。 唐代庄园之大者,收容客户,多至数百人,一家数口,集居一隅,于是庄园之中,发生客户所居之村落,后世称农村为“庄”,称农家为“庄户”,称农民为“庄家人”,其义殆起於此。(黄现璠著:《唐代社会概略》 )
  解释3
  社会学家、三农问题评论家艾君在分析了我国现代社会上所认识的农民现象后认为,农民在我国现代社会里已经由传统意义上的“从事农
  业生产的劳动者”演变为简单明了的“一切农业户口者”。即,身为“农业户口”者已经成为“农民”的代名词,已经失去了词典里所解释的
  “长时间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者”,作为一种职业的内在简单的含义。他指出,从现在人们的认识程度看,现阶段在我国如果给“农民”一词下个定义,那就是“户口登记在农村并为农业户口的农村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16
农民,指务农的人。
最早见于《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范宁注:“农民,播殖耕稼者。”
北齐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勉学》中也记载道:“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
朱德 《和何香凝主任<农村>原韵》之一:“农民分地大翻身,苦战九年镇日勤。”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0-16
其实我认为就字面解释为从事农业的人民
第3个回答  2019-05-07
农民一词是由神农氏演变而来滴
第4个回答  2013-10-16
原始狩猎社会时期,为争夺动物食 物资源,部落之间战争抓来的“俘虏”先是吃,随着占领地区的“俘 虏”逐渐增多起来,吃不完,就光杀不吃,多少年后人的寿命延长,
各部落的人口数量增多,迁徙的范围越来越大,光杀不是办法和不得 人心,需要统治和同化。到了农耕时代,男人狩猎,女人耕作,体力 劳动繁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于是战争中对待“俘虏”的方式发生 了根本的改变,“奴隶”就这么产生了,“奴录”用于农耕是最廉价 的劳动力,比牛耕容易使唤,尽管作坊或手工业初期也有大量的“奴 隶”,但这些人因为掌握了一定的技术、有一定的觉悟和一定的处事 技巧,能够迫使奴隶主改变对他们的待遇和看法,于是“奴隶”一词 在城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家奴”、“奴才”、“奴颜婢膝”、“ 奴颜媚骨”、“奴役”、“奴仆”、“奴婢”等,连三国时期的张飞 都嘲笑吕布为“三姓家奴”,可见“奴隶”的地位是多么的低下。这 些就是史科书上常讲的“奴隶”社会。
农耕的“奴隶”就远没有作 坊的“奴隶”那么幸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些“奴隶”“俘虏” ,通过自己辛苦的劳动,赢得了当地农奴主的信任,有了充分的人身 自由,在当地安居下来,并生儿育女,完全融入了当地部落的生活,
然而称呼没有多少实质性改进,到了封建社会,称做“农奴”,虽然 现代社会听不惯这个词,当时社会这种称呼不能说是得体的也是恰如 其份的,能用什么更好的词来代替吗?几千年的各个封建王朝内,战 争频繁,人口大量迁移,“农奴”在内地在沿海,慢慢消失了,但边 远落后地区,仍然存在“农奴”,君不闻“翻身农奴把歌唱”吗,这 才是多少年前的事?
“农奴”一词不是哪个王朝改掉的,是通过漫 长的封建社会和大量人口的互动,消逝的。朝庭鼓励从事耕作的人到 新的地方开垦,交“皇粮”(现代一直沿用该词),就需要提高这些 “农奴”的积极性,新的称呼需呼之欲出,“农民”一词就这样诞生 了。尽管是“农奴”的替代品,就象肥皂和洗衣粉的关系,比“臣民 ”、“子民”、“公民”、“良民”、“市民”地位低,却比“刁民 ”便于统治,大有区别,明显要先进许多,终于让人看到了社会的进 步。
“后来我终于明白”,工业化社会里,城市也需要大量劳动力 ,初始阶段,工业进中国时,是要技术,很吃香的,与洋人有关,当 然轮不着农民沾光,称为工人合适,城里人觉得做工辛苦,坐办公室 舒服,农民来做,既使带着安全帽,也不能沿袭他们过去的称呼,中 和一下,称“农民工”,身份就一目了然。那工人上哪去了,没上哪 去,这个词将要消失,已经用“市民”取代了,工人几代都挤进了“ 机关”,做管理,就象当年农奴主管理“奴隶”一样,有居高临下的 心理优势,现代称之为“歧视”。
几千年就是这个历史,我们不能 光考古,也需要预测未来,将来“农民工”成了市民,恐怕要被称为 “农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