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海因茨偷药行为?

如题所述

(1)在早期阶段,大约9岁以下的儿童,他们的道德观念尚未形成,因此在评价自身行为时,往往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考虑如何避免受到惩罚或满足个人需求。这一阶段可细分为两个子阶段:
① 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儿童在这个阶段遵循权威和规则,主要是为了避免受到惩罚。他们认为受到表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到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还没有形成真正的道德观念。
② 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基于个人需求的满足,开始考虑行为的功用和相互之间的利益。他们不再把规则看作是绝对不变的,而是根据是否符合个人利益来评价行为的好坏。
(2)在习俗水平,大约9至16岁的儿童在道德判断时,开始考虑社会规范和他人期望。这同样可分为两个子阶段:
① 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儿童在这个阶段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和谐为导向,追求他人的赞赏和认可。他们按照社会对“好孩子”的期望来行动,认为好的行为是受人喜欢和赞赏的。
② 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儿童开始尊重法律和权威,认为应该遵守社会规范和公共秩序。他们以法制观念来判断对错,认为违反法规是错误的行为。
(3)在后习俗水平,大约16岁以上的个体在道德判断上更为灵活,开始基于普遍的伦理原则进行思考。这同样分为两个子阶段:
① 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个体认为法律和规范是社会成员共同约定的,可以随着大多数人的要求而调整。他们重视法律的效力,并认识到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② 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个体能够以公正、平等、尊严等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在这个阶段,如果行为背后的动机是好的,那么行为本身就是正确的。例如,他们可能会认为海因茨应该去偷药,因为与人类的生命价值相比,其他考虑都显得次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