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业如何走“个性化、小产区”“小而美”道路?

如题所述

中国茶业如何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道路,一直是业内探讨的焦点。长期以来,"立顿"的成功模式被许多茶企视为目标,但近日在一场中国茶业品牌与文创高峰论坛上,专家和企业家们提出新的见解。他们认为,中国茶业应该依据其丰富的品种和地域特色,以及消费者日益多元的需求,走一条以“个性化、小产区”为特征的“小而美”道路。

中国拥有6000多种茶叶,每一种都有独特的地域风情、品质和历史故事。然而,有人曾主张规模化和标准化是走向国际的关键。对此,论坛上的茶人持反对观点,他们强调,像“立顿”那样的大规模生产虽然有其市场,但中国茶叶的特色和个性不应被忽视。中国农科院茶科所副所长鲁成银将茶叶分为“地缘”和“非地缘”两类,前者如西湖龙井,因其独特品质和品牌价值,虽产量有限,但更具个性;后者则以工厂化拼配为主,虽有规模,但品质趋同,难以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

鲁成银认为,中国茶业要走向世界,应该走集约化和优化资源配置的道路,重视“地缘茶”的发展,而非一味追求“大而全”的工厂化生产。但他同时也强调,选择“大而全”还是“小而美”,并非黑白分明,而是需要根据内外部环境和行业发展趋势做出明智选择,避免盲目跟风。知名茶文化研究专家阮浩耕支持“小产区”道路,他认为这符合中国茶业的现状,互联网时代为个性化茶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胡晓云认为,品牌建设的关键在于个性,中国茶业需挖掘自身资源,塑造独特的个性,以区别于大规模生产的同质化产品。她以“立顿”为例,指出标准化并非唯一,保留和发扬小产区的个性和美,才是未来消费者真正需要的。一些茶企,如杭州的“初印茶社”,正在实践中探索小产区特色茶的发展,他们的实践表明,个性化和小产区的模式可能更适合中国茶业的未来发展。

总的来说,论坛上专家和企业的共识是,中国茶业需要找到一条符合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的特色道路,以“个性化、小产区”为标志的“小而美”模式,可能是这条道路的正确选择。这场论坛的意义在于,它不仅纠正了过去对规模化生产的盲目崇拜,还为茶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