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的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30

1. 文言文:沈起凤《巾帼幕宾》翻译

清·沈起凤 《谐铎》卷六之《巾帼幕宾》 原文: 归安蒋生,年弱冠,止能记四子书,及《尚书》半部而已。

家贫,欲为幕下客,遍托戚友。群谓其才短,弗之荐也。

会有纳粟县尉,骤升富阳县令,急欲觅一友司笔札,遂以蒋生应聘。县令素不识丁,蒋生故作大言以欺之。

书禀中讹字错文,置不问。 适抚院太夫人诞辰,县令欲称赞,浼[měi]其作文。

蒋生摭[zhí]拾旧所集排偶秘本敷衍成之。然不解典故,中杂男人寿言,如“庆骚客之庚寅,颂老人之甲子”,不类之词,盈篇累幅,县令不解,嘱人书诸屏幛,亲赍宪辕。

抚公览之,大笑。县令因其色喜,谓必寿文之妙,高出群辈。

归述之,益其薪俸。 明年,抚公正诞,仍浼作文。

蒋生又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337383234集其秘本中排偶,杂以女人寿言,如“耀婺墨于东壁,降王母于西池”、“巾帼增辉,璇闺益寿”,尤堪喷饭。县令仍自赍送。

抚公笑不能止,并问:“某先生尚在贵署否?”县令唯唯。因思:“一书记耳,得上台垂询,是必浙中名士。”

归又述之。蒋生益自负,私念才望如此,何便屈居县署?倘作戟门揖客,其所获当有什倍于此者。

因托故辞去,竟诣抚辕,投揭求见。抚公召之入。

蒋生备述知己之感。而察抚公意似不甚招接者。

因申言某县令寿章,系某代撰。抚公乃悟投见之故,笑曰:“先生大才,仆所钦服。

但未免为昔人所误。家慈固非‘骚客’,如仆者,亦岂须眉而‘巾帼’者哉?”蒋生大窘而退。

由是,浙中群呼为巾帼幕宾。到处求荐,卒无有聘之者。

铎曰:“庾兰成‘春旗芝盖’一联,子安似之。名士作文,亦有时拾人牙慧也。

但‘一一鹤声飞上天’,未许钝根人偷得来。金根错解,弄獐误书,固属千秋笑柄。

何以‘弋人何篡’,《法言》可以误书;‘垂杨生肘’,《南华》不妨错解。名下好题诗,词坛积弊,今古相沿,于蒋生乎何尤?”译文:归安的蒋书生,刚刚成年,只能识记四书,还有半部《尚书》罢了。

家里贫穷,他想到别人手下做参谋,托遍了所有的亲友(帮他找门路)。大家都认为他才学浅薄,不愿意推荐他。

正巧有一个花钱买到县尉之职的人,突然被升为富阳县令,急着要找一个人来主掌文书,蒋书生便去应聘了。这县令大人从来大字不识一个,将书生故意说大话,骗住了他。

文书中有错字病句,他也置之不理。赶上抚院大人的母亲寿辰,县令想赞颂一番,就请蒋书生来写这篇祝寿文。

蒋书生翻找以前收集的范文书籍,连抄带编就拼凑成了一篇文章。然而他不明白文中的典故,其中夹杂着为男人祝寿的话,如“庆骚客之庚寅,颂老人之甲子”,这样不伦不类的词句,连篇累牍,充斥文中。

县令不懂,叫人把文章写到屏风上,亲自带到抚院大人府中。抚院大人看了这屏风上的文章,大笑不止。

县令因为抚院大人看起来很开心,觉得必定是因为这祝寿文章写得好,比其他人送上的寿文都好。县令回来把这事对蒋书生说了,还给他涨了薪酬。

第二年,抚院大人过大寿,县令还请蒋书生写寿文。蒋书生又翻找书中的排偶好句,夹杂着给女人祝寿的词句,如“耀婺墨于东壁,降王母于西池”、“巾帼增辉、璇闺益寿”之类的,更让人喷饭。

县令又亲自带着礼物,送了上去。抚院大人笑得停不下来,还问县令:“这位先生还在你的公署中吗?”县令恭敬地答话。

他就寻思:“不过一个管文书的秘书罢了,竟然得到抚院大人亲自询问,他必定是浙中名士啊。”回来又把这事向蒋书生讲了。

蒋书生更加自命不凡了,私下就想,自己才学、名望如此之高,为什么要屈居县衙之中呢?若是到大官权要府中做谋臣,那所得到的好处应该十倍于现在。他便找了理由辞职了,竟然前往抚院大人官衙,递上名片求见。

抚院大人召他进见。蒋书生大谈了一番“知已”之情,却发现抚院大人看起来没有什么想招揽他的样子。

他便说明某某县令给您祝寿的文章,都是我所代写的。抚院大人这才明白了他来求见的缘由,笑道:“先生您有大才学,我很钦佩啊,但未免为前人的文章所误导啦。

我的母亲当然不是‘骚客’(文人,一般指男性);而我,也是堂堂须眉(男子汉),难道能称为‘巾帼’(代指女子)吗?”蒋书生很难堪地告退了。从此,浙中一带都叫他“巾帼幕宾”。

他到处求职,却终究没有聘用他的人了。《谐铎》评论:“庾信(一字兰成)的‘落花与芝盖同飞 杨柳共春旗一色’一联,王勃(字子安)模仿此句(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但是‘一一鹤声飞上天’这样的佳作,就不是愚钝之人抄得了的。抄好文佳句却理解错了,搬弄技巧却弄巧成拙,当然是千古笑料。

怎么会有‘弋人何篡’,(因为)《法言》中也会有误写;‘垂杨生肘’,(可见)《南华经》也不防会被错解。用名句典故好写诗文,这是文坛的老毛病了,古今相传,对蒋书生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

2. 古诗文中“汗青”指代

1.汗青 (hànqīng): 古代在竹简上书写,先以火烤竹去湿,再刮去竹青部分,以便于书写和防蛀,称为汗青,因此后世把著作完成叫做汗青

也用汗青借指史册

你问的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汗青"是什么意思吗?

在这首诗中汗青就是史册的意思。

2.桑梓:“桑梓之地,父母之邦”

桑梓构想于1998年形成,原引于《儒林外史之范进中举》典故中。

桑梓指的是房前屋后的桑树和梓树,后被引喻成家乡。

3.须眉

须眉就是胡子和眉毛,都是男子的特征所在。《汉书·张良传》有“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的说法。借指男子,《红楼梦》:“我堂堂须眉,诚不若裙钗。”后来的人就把男子比作“须眉”了。

4.巾帼 “巾帼不让须眉”中”巾帼”

帼,妇女头发上的饰物。巾帼,妇女的头巾和头发上的装饰物。诸葛亮派人给司马魏送去巾帼,意谓司马懿如同妇人。后以“巾帼”为妇女的代称。

5.布衣 《盐铁论》中说:“古代普通人要到八九十岁才能穿丝绸衣服,在这以前,只能穿麻衣。”

所以老百姓称为布衣。

阅读古文甚至近来作品时,都可碰到“布衣”一词。“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布衣蔬食”常形容生活俭朴;“布衣百姓”干脆指广大劳苦大众了。

请采纳。

3. 【文言文翻译司马懿与诸葛亮原文: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

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

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亮设诱谲万方,宣王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

亮遣间谍觇之,还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黄钺,当军门立,军不得出。"亮曰:"此必辛佐治也。

" 诸葛亮驻扎在渭水边上,关中震动。魏明帝(曹睿)深怕晋宣王(司马懿)和诸葛亮交战,就派辛毗作军司马。

宣王和诸葛亮在渭水对阵,诸葛亮想方设法诱骗宣王,宣王果然大怒,准备派大军和诸葛亮交战。诸葛亮派间谍侦察,谍报回来说:"有一老夫,手持黄钺坚定地站在军营门口,军队没法出来。

"诸葛亮说:"这个人一定是辛毗(佐治)。" 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

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之。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

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资治通鉴》) 司马懿和诸葛亮两军对峙一百多天,诸葛亮几次挑战,司马懿坚守不出。

诸葛亮派人送给司马懿女人的服饰,司马懿大怒,上书请求交战,皇帝派卫尉(官职名)辛毗手持使节担任军事来制约司马懿。护军(将职名)姜维对诸葛亮说:“辛佐治持使节到了,敌人肯定不会出战了。”

诸葛亮说:“司马懿本来就没有出战的意思,所以坚持请求出战,是为了向部下示威(激励士气)。将军在部队中,皇帝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如果他真能够战胜我,何必要不远千里去请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