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教学设计及反思

如题所述

教学过程:
一、铺垫
1.复习。(1)、(2)题用投影出示,(3)题在小黑板上出示)
(1)4是5的几分之几?5是4的几倍?
(2)一根钢管长12米,截去8米。截去全长的几分之几?
(3)五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占五年级学生人数的几分之几?(1人板演)
订正时,提问:谁和谁比?谁为单位“1”?
2.揭示课题: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分数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在此基础上,我们学习百分数一般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板书:百分数的一般应用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将复习题中问题的“几分之几”改为“百分之几”成为例1:五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占五年级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2)教师启发:
例1和复习题比较,已知条件和数量关系都没有变,只是表示两数倍数关系的形式从几分之几变为百分之几。同学们想一想,这两道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有没有变化?(没有)也就是说关于百分数的应用题的解法和分数应用题相同。那么我们运用解分数应用题思路和方法解答例1。
(3)提问:
①根据这道题的问题,想一想:谁与谁比?谁是单位“1”?根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答方法,怎样计算?
②计算结果应是什么数?
(4)请学生说出解题过程,教师板书:
120÷160=0.75=75%
答:占六年级人数的75%。
(5)教师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的数量关系是相同的,因此解题方法也是相同的,只是计算结果的表现形式不同。
2.反馈练习(投影出示)
一班植树40棵,二班植树48棵,二班植的棵数占一班的百分之几?一班植的棵数占二班的百分之几?(1人做在胶片上)
订正时提问:谁与谁比?谁是单位“1”?
3.教学例2
(1)出示准备题:
某县种子推广站,用300粒种子作发芽试验,结果发芽的种子有288棵。发芽的种子数占实验种子总数的百分之几?
学生做题,投影出示:
288÷33=0.96=96%
答:发芽的种子数占试验种子总数的96%。
(2)我们把发芽的种子数占试验种子总数的百分之几,叫做发芽率。
(板书:发芽率)谁能说说什么叫发芽率?
教师说明:我们科学种田,播种前都要进行种子发芽试验,根据发芽率的高低来决定单位面积的播种量。这样,既可以保证所需苗的棵数不多不少,又可以避免种子的浪费。所以求发芽率对农业生产丰收有重要作用。这部分知识我们一定要学好。
(3)提问:求发芽率实际上是求什么?
引导学生弄清:公式中为什么乘以100%?
因为发芽率是百分率的一种,公式本身应该用百分数形式表示。
(4)把原题“发芽的种子数占试验种子数的百分之几”改为“求发芽率”成为例2。
请同学们根据求发芽率的公式列式计算。提问:发芽率是96%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发芽的种子数占试验种子总数的百分之九十六)
(5)其它百分率的计算
①学生看书,了解除发芽率以外,求百分数的计算还有很多。并读一读有关公式。
②教师说出其它求百分数的例子,要求学生说出计算公式。
如:出油率、出米率、及格率、升学率……
(6)做一做
(7)小结:求发芽率、出油率等百分数,只要我们弄清楚所求百分数的意义,并正确运用公式,就能准确地进行计算。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九 第1题
提问:谁是单位“1”?要求百分号前面的数保留整数,除得的商的近似值应取几位小数?商要算到小数第几位?
教师强调:取近似值时注意使用约等号,同时答句不要丢掉“约”字。
2.练习九第2题(直接做在书上)
订正后提问:做试验的种子数都是300粒,每次试验的发芽率有没有变化?是在哪个范围内变化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它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与分数应用题大致相同,只不过要把结果化成百分数。在做题时,我们一定要准确判断谁作单位“1”,这是做题的关键。同时我们要掌握求有关百分率的公式,解答求有关百分率的问题。
五、创意作业:
回家做一次种子发芽试验,算一算种子的发牙率。

教学反思:
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由此可见,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
这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以及“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本节课以学生实际操作和自主探究为主线,通过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和独立设计等环节,让学生亲身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全过程。通过问题的解决,学生一方面学会运用所学的概念,进行简单的分析、推理,另一方面体会身边许多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在教学中,这几方面很是突出:
1、容量较大,但条理较清楚
本节课要完成两个例题和部分练习题的教学,课堂容量很大,我在教学设计上力求做到条理清楚。
首先从除法口算的复习出发,通过游戏、动手操作,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出发,为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做好知识上的铺垫,使学生初步感知“谁是谁的几倍”。然后再通过游戏的深入引入例题的教学,让在学生摆一摆、说一说的活动中全程参与到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两个例题结束后通过一组同步练习做到了巩固新知,最后通过一组开放题的学习,拓展学生思维,达到提高学生思维的目的。
2、动手操作,时间充分
课堂中我比较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从复习引入开始就让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充分激活知识储备,在例题讲解中让学生每个人都动手摆一摆,说一说,将学生的手、脑、口充分调动起来,把操作与概念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如此,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同样选择了画一画、说一说的内容,让学生先动脑想一想,再亲手画一画,在操作的基础上使知识得以深化。
3、拓展练习,梯度明显
本节课教师设计的练习,从开始复习导入就遵循了由浅入深,扶放结合的原则。先是听算,复习了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又利用27÷9说出除法的含义,初识“谁是谁的几倍”。在例题学习的同时设计了同类型的练习。例题练习结束后,首先设计了一组3道基础题,由学生在组内自由选择其一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既达到了每个人都巩固练习的目的,又在相对较少的时间内使每组学生接触了较多的题目。拓展练习的设计,先是一道本课内容的深化练习,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信息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然后是一道开放题,通过放手让学生给原片涂两种颜色,找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达到发展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巩固了新知,提高了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主线,辅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全过程,切实理解,从而掌握新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