妃嫔这职业的位分表

如题所述

周朝:一等夫人,二等嫔,三等世妇,四等御妻。妃嫔没有品制。

秦朝:一等夫人,二等美人,三等姬。妃嫔没有品制。

汉朝:一等夫人。妃嫔没有品制。

隋朝:一等夫人,二等嫔,三等世妇,四等御妻。妃嫔没有品制。

唐朝:一等妃,二等嫔,三等世妇,四等御妻。妃嫔没有品制。

宋朝:一等妃,二等昭仪,三等婕妤,四等美人,五等才人,六等国夫人。妃嫔没有品制。

明朝:一等贵妃,二等妃,三等昭仪,四等婕妤,五等贵人,六等美人,七等才人。妃嫔没有品制。

清朝:一等皇贵妃,二等贵妃,三等妃,四等嫔,五等贵人,六等常在,七等答应。妃嫔没有品制。

妃嫔和嫔妃的区别:


1、妃嫔是一种用来代指所有皇帝之妾的总括之称,不论她们之间的地位和级别。嫔妃(读音:pín fēi) 是古代帝王的妻妾,是皇宫里的女官。




2、妃嫔是历史上君主的后宫里所有的妾被广泛称做嫔御,这样的代称之词比较常使用在东方国家。嫔妃特指帝王妻妾,泛指太子、王、侯的妻。


3、妃嫔的妃,原意为配偶,亦指次于后的帝王配偶,位次于皇后,亦指太子、王、侯的妻。嫔妃的嫔,原意为宫廷女官,多指皇帝的妾,侍从。亦可作动词,帝王女儿出嫁之意。


4、妃嫔出现年代是在周朝制度,后为正妻,余为妃嫔。后代帝王均有名目繁多的妃嫔。嫔妃出现年代是在周秦两汉时代,历代别称分别为昭仪,贵人,婕妤,美人,芳仪。


5、妃嫔指皇妃、宫妃、帝妃、妃子、宫嫔,这几个名词单单的指岀嫔和妃而已,但可以将之作为皇妾的总括之称。嫔妃在西汉初年时皇帝的正配称为皇后,其余嫔妃称为夫人、美人、良人、儿子、长使、少使。汉武帝时,后宫的女人成倍增加,嫔妃名号增加了婕妤、娙娥、容华、充衣。


6、嫔妃和妃嫔在古代有所谓妃嫔居于六宫的说法,因此六宫就成为皇妾的代称之一。六宫并非实际上的六座宫殿,而是一种代称,除用以代称皇妾,也专称皇帝的后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12

正一品:皇贵妃

从一品:贵妃

侧一品:妃

正二品:昭仪,昭容

从二品:淑仪、淑媛、淑容

侧二品:贤仪、贤媛、贤容

正三品:修仪、修媛、修容

从三品:充仪、充媛、充容

侧三品:贵嫔(四名)

正四品:淑嫔、德嫔、贤嫔

从四品:嫔

侧四品:婕妤

正五品:容华

从五品:婉仪、芳仪、芬仪、德仪、顺仪

侧五品:贵姬、淑姬、德姬、贤姬

正六品:良仪、良媛、良娣

从六品:小仪、小媛、小娣

侧六品:祥姬、惠姬、静姬、涟姬、丽姬、温姬、柔姬、安姬、庄姬、容姬、宁姬、宸姬、宜姬、

正七品:贵人

从七品:才人、丽人

侧七品:常在、

正八品:选侍

从八品:御女、采女、淑女、黛女

侧八品:小主、秀女

发展历史:

入关后,后妃名称多了起来。顺治十五年(1658)决定采用礼官建议,乾清宫设夫人1名,淑仪1名,婉侍1名,柔婉、芳婉都是30名。慈宁宫设贞容1名,慎容2名,勤侍没有定数。此外还有女官。然而这个制度并没有真正执行。同时“福晋”、“格格”的称谓仍然存在。

康熙后典制完善了,用“福晋”和“格格”称呼后宫嫔妃的情况才消失。后妃设皇后1名,居中宫,皇贵妃1名,贵妃2名,妃4名,嫔6名贵人、常在、答应,没有定数,分居东西12宫。

东宫有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西宫有永寿宫、翊坤宫、启祥宫、长春宫、咸福宫、储秀宫。每宫都有宫女供役使。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11-30
正一品:皇贵妃
从一品:贵妃
侧一品:妃
正二品:昭仪,昭容
从二品:淑仪、淑媛、淑容
侧二品:贤仪、贤媛、贤容
正三品:修仪、修媛、修容
从三品:充仪、充媛、充容
侧三品:贵嫔(四名)
正四品:淑嫔、德嫔、贤嫔
从四品:嫔
侧四品:婕妤
正五品:容华
从五品:婉仪、芳仪、芬仪、德仪、顺仪
侧五品:贵姬、淑姬、德姬、贤姬
正六品:良仪、良媛、良娣
从六品:小仪、小媛、小娣
侧六品:祥姬、惠姬、静姬、涟姬、丽姬、温姬、柔姬、安姬、庄姬、容姬、宁姬、宸姬、宜姬、
正七品:贵人
从七品:才人、丽人
侧七品:常在、
正八品:选侍
从八品:御女、采女、淑女、黛女
侧八品:小主、秀女
末九品:更衣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