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 关于陶器器形 盉和鬶的区别

龙山文化中的“鬶”和“盉”在器形上有什么区别??

两者的区别??

怎样区分两者??

  一个有盖,一个没有盖。
  盉是汉族古代盛酒器,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盉的形状较多,一般是圆口,深腹,有盖,前有流,后有鋬(音畔),下有三足或四足,盖和鋬之间有链相连接。青铜盉出现在商代早期,盛行于商晚期和西周,流行到春秋战国。中国古代青铜器从商代晚期开始,造型特点是敦厚凝重,装饰繁复,图纹威严神秘,西周大致秉承商代旧制而略有变化。随着王权衰落,礼崩乐坏,青铜礼器中逐渐透出一些令人轻松的气息,旧有的神秘、庄重与沉闷渐渐隐去,而新的有创意的造型和纹饰,一步步走向百姓生活。

  鬶
  一种炊、饮两用的陶制器具,形制与鬲相似。所不同的是口部有槽型的“流”,也称作“喙”,有三足。《说文·鬲部》:“鬶,三足釜也。有柄喙”,主要用于炖煮羹汤镬温酒,做好后作为餐具直接端上筵席。这种器具主要流行于新石器时代。
  山东龙山文化的陶瓷鬶颈部加粗,有的甚至与腹部连成一体,三足有袋足和圆锥形实足,鸟嘴形流加大并朝天上扬。鋬渐粗壮,呈绞索形。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至商代的白陶鬶制作更加精美,有的口沿装饰锯齿形花边,鬶上有长方形镂孔,流外侧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2-25
盉、鬶两类陶器在长江下游和黄河下游的新石器文化中普遍存在,特别是在长江下游地区,二者有时候名称还会混用,但我的观察是:
盉有盖,也有有足和无足之分,就是说,有足的可以是盉或者鬶,但是无足的就一定是盉;另外,有足盉的足的数量也不一定相同,有时是三足,有时是四足,当然以三足为多,但是鬶就一定是三足。
所以,可以肯定的就是,如果在分不清盉及鬶的器形前提下,有一个规律可以判断:
1.无足的一定是盉,鬶一定有三足。
2.带盖的一定是盉。
3.陶鬶经常发现有烟炱的痕迹,而陶盉却无,所以陶鬶是温酒器或者炊器,陶盉却一般只是调和酒的浓淡的酒器,不需要加热。
其余则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
第2个回答  2010-01-13
补充下:

拼音: guī

中国新石器时期陶制炊事用具,有三只空心的足 [a pitcher with three legs]
鬶,三足釜也。有柄喙。——《说文》。段玉裁注:“有柄可持,有喙可写物。”
山东龙山文化的陶瓷鬶颈部加粗,有的甚至与腹部连成一体,三足有袋足和圆锥形实足,鸟嘴形流加大并朝天上扬。鋬渐粗壮,呈绞索形。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至商代的白陶鬶制作更加精美,有的口沿装饰锯齿形花边,鬶上有长方形镂孔,流外侧贴

所以综上:鬶是炊器,盉是水器,
足都是袋足或锥形空心足
一个有盖一个没盖~

应该还有~不过资料确实太少~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01-05
盉(读作“禾”)是中国商朝和周朝时期用于盛酒和盛水的器皿,基本形状为圆腹,上有盖子,有三到四个足。

商朝到西周时期,盉的口比较大,腹深,流直,足多为分档式袋足,或呈柱状,商朝时足还多为空心。东周时期,盉口渐小,腹扁圆,流多呈鸟头或兽头状,足则多为蹄形。很多盉还有弯曲提梁,盉盖和提梁间还有环索相连。

克盉,为西周初年燕国所造,上有铭文,记述了周天子封燕召公于燕地,其子克到燕地赴任。摄于首都博物馆。鬶的资料没找到

参考资料:搜自维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