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对了职业应该怎么祝贺

选对了职业应该怎么祝贺

大学生还很年轻热血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理性没有什么是你一开始就应该拥有的都是慢慢通过拼搏的来的工作重要的不是现在的薪资多少职位多高而是以后的升值度升值空间多大多高要有远瞻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5-01
择业是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也是对职校学生综合素质尤其心理素质的一次检验。择业心态是指职校学生在择业期间所产生的心理活动状态,是影响其正确择业和顺利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当前这种形势下,职校生的心态十分复杂,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对此我们应当进行认真的分析并加以积极的引导。中职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关系学生前途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衡量一个职业学校学水平的标准之一。因此,分析和把握中职学生的择业心态,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改革开放、高校不断扩招、中职生源较差、就业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研究分析中职学生择业心态对每一个职业学校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除了有利于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外,对择业活动各个环节的顺利开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中职学生择业心态新特点  1、成就动机水平高,但害怕面对现实成就动机是指想要做好事情的动力,它与个人对自己的高要求,高标准有关,与个人的抱负高低有关,它对个体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中职学生有强烈的成就感。在择业中,中职学生的追求和憧憬比较强烈,有着希望成功和报效社会的强烈愿望。他们愿意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有着较高的抱负。在对“中职学生到生产第一线”的看法中,43.9%的毕业生认为“利大于弊”,35.9%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只有18.7%的学生认为“弊大于利”,这充分反映了大部分中职学生能接受从生产第一线干起的观点。对“人不为已,天诛地灭”、“有钱能使鬼推磨”、“幸福在于享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人生观,有74.8%的学生选择“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职学生愿意将自己的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有着强烈的报国之志。然而,他们在“就业地区”、“求职方向”等现实问题上的选择却与他们的远大抱负相差甚远。在“就业地区”问题上,49%的人选择“沿海城市”,24%的人选择“省会城市”,20%的人选择“父母所在地”,而选择“边远地区”的仅占3%。对于“求职方向”问题,选择大型国有(外资)企业、中型国有(外资)企业、小型民营(乡镇)企业、个体、服务行业比例分别是61%、22%、8%、5%和4%。选择前两种就业部门的占83%,而选择后三种就业部门的仅占17%,说明中职学生真正愿意从基层干起的并不多。在现实中他们绕过自己的高抱负,急于求成。他们的成就动机与现实情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心理上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冲突。  2、择业心理期望高,但缺乏信心和竞争力。期望是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是有实现可能性的意向。现代中职学生的心理期望值从入校开始就很高。这种高期望值历经三年更加高涨。他们的择业心理期望值高就是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在“择业首要考虑的问题”中,48%的人认为是“经济收入”,20%的人认为是“发挥特长”,18.5%的人认为是“单位发展”,9.1%的人认为是“权利高低”,持其他看法的低于5%。这个问题和就业地区、求职方向的调查,反映了中职学生希望在环境好、条件好、效益好,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单位就业,表明了他们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但是,同时他们又缺乏信心和竞争力。问及“你对你的专业,能找到工作是否有信心”,问卷49.7%的人回答“有些信心”,28.6%的人回答“毫无信心”,只有21.7%的人回答“很有信心”。在对“择业实力的评价”中,46.3%的人认为“实力平平,缺乏竞争优势”。23.7%的人认为“自我竞争不足,缺乏竞争力”,持这两种观点的人共占70%,只有26.6%的人认为“竞争实力雄厚,适应性强”。对“择业情绪的自我评价”从高到低依次为:被动(42.7%)、“充满自信”(28.2%)、“情绪低沉”(14.4%)、“亢奋”(13.1%),“充满自信”所占的比例较小。这几个调查反映了中职学生对自己的实力缺乏足够的信心,认为自己的竞争能力不足。同时,我们还发现,由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安怡舒适的生活使相当一部分中职生滋生了“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心态。社会心理学家们认为,期望值越高,心理上的冲突就越大。高期望值致使中职学生冲突厉害,加之他们缺乏自信心和竞争力,加剧了他们的心理矛盾冲突。这种理想自我定位与现实自我的对抗使他们产生焦虑与不安,是他们自我意识的矛盾性。  3、实现自身价值愿望强,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价值目标是人生观的核心,人生价值所表达的是人们最高的社会需要和价值目标,它表现出人们主观能动地对人生的追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学生就业的自主性大大增强了,中职学生在择业时也十分重视自身价值,追求自我实现,愿意根据自己的专业到需要的岗位去。在“择业第一标准”中,选择“施展才华,实现自身价值”的占61.4%,选择“为社会发展作贡献”的占24.7%,选择“满足个人物质文化需求”和“凭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分别占6.2%和6.1%,反映出中职学生在择业上十分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可是,他们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现实中不愿到艰苦的地方、边远地区、生产第一线。这和前面谈到的“择业首要考虑问题”、“求职方向”以及“就业地区”等问卷都可以看出。中职学生们想走捷径,幻想成才的道路一帆风顺,想一举成名、一蹴而就。他们虽然也愿为国家繁荣富强作贡献,但却过分强调自我价值;有实现自身价值的雄心壮志,但对吃苦耐劳有恐惧感,没有充分做好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产生恐惧和彷徨,形成强烈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4、对综合素质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自身欠缺且培养不够。就业制度的改革,为中职学生提供了公开、平等的竞争环境,但是这种竞争是十分激烈的,主要是综合素质的竞争。中职学生对综合素质的重要性的认识普遍不足。在“你认为毕业后在人才市场竞争主要靠什么”的问题上,只有12%的人认为是“全面素质的竞争”,28%的认为是“专业竞争”,选“其他”的人占了60%。在“你认为素质教育有什么意义”的看法中,选“培养综合素质,充实自身修养,利于毕业后的工作”的人仅占20%,选“利于个人修养,但对毕业后的工作无实际帮助”的人占23%,选“说不清”的占11.3%,选“流于形式,纯属多余”的竟占了45.7%。综合素质在择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毕业生都应充分认识到。但是在职业学校三年中,相当一部分人由于自身、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自身未得到很好的培养,这可以从“毕业生择业的主要自身障碍”、“素质缺陷”的调查结果中看出。在“你认为毕业生择业的主要自身障碍是什么(多选题)”的调查中,选择“成绩不好”、“社交能力差”、“形象气质差”和“信息不足”、“没有担任学生干部”、“无特长”的人分别:21%、52.3%、21.7%、以及28.1%、24.3%、41%。在“择业过程中,你认为自己的素质缺陷是什么(多选题)”的调查中,选择“创新能力”、“社交能力”、“计算机和外语水平”、“心理素质”、“知识面和口才”的人分别为29.4%、41.8%、41.3%、20.7%、31.6%。这两项调查内容中各项都占一定比例,而这些正是中职学生在职校三年中要学习和培养的素质,然而,绝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做到。  二、新形势下中职学生择业心态矛盾原因分析。  1、毕业生自身处于矛盾期,是中职学生择业心态矛盾冲突的内在原因。心理学认为,人在认识自我、剖析自我时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无意识的自我保护机制在无形的保护着自己,干扰对自我的全面、正确、客观和公正的认识,使自我真实形象产生变形或扭曲。心理学研究还发现,理想的我与实现的我之间的差距与矛盾,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根据以上心理学理论分析不难理解中职学生择业心态的矛盾冲突。首先,中职学生择业是在各种矛盾中的艰难选择。如自我与客我矛盾、社会需求与自身能力的矛盾等。这些矛盾是他们以前从未遇到过的,所以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甚至陷入难以自拔的境地。其次,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心理矛盾的突出时期。他们心理发展不稳定、不平衡、不健全往往产生种种矛盾。主要表现在理想与实现矛盾、开放与封闭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等等。再次,重量与心理发展不同步。中职学生有相当部分心理还不成熟、同时由于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同步,加之个体生活体验不同,所以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有很大的差异,在择业中就表现出内在心理特征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此外,中职学生择业心理期望高和心理素质不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独生子女存在的弱点、传统的“找个好工作干一辈子”和“求稳”的思想,尤其自身素质的不足,都是中职学生产生以上不同择业心态的重要原因。  2、中等职业教育未得到全社会的认同,是中职学生择业心态矛盾冲突的直接原因当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并未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给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和学生心中增加了无形的压力,一定程度上还增加了中等职业学校师生的自卑感。首先由于高校扩招造成的普高热一浪高过一浪,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文化和思想素质较之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有了较大的差距。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也没有得到完全的调动,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职业教育的质量越来越差,职业教育的声誉也越来越差,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也越来越差,职业教育也更不被社会认同。其次,就业准入制度没有得到落实,使就业岗位无法完全满足中职毕业生的需要。由于国家推行的就业准入制度没有得到落实,社会上未经培训、没有上岗证的人能轻松地进入许多企业(特别是乡镇和私营企业)。这些人参与竞争,大大减少了中职学生的就业岗位,中职学生无法满足其就业的期望,因而产生具大的心理矛盾冲突。这些问题已经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正处于逐步完善之中。因此,职业学校应有效教育和引导中职学生转变观念和调整心态,保证他们择业活动的顺利开展。  3、过分强调自我价值,是中职学生择业心态矛盾冲突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对中职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使他们的思想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市场经济提供的一些新的价值要求:自主意识、效率意识、竞争观念、平等原则等,都已渗透到中职学生的择业观中。中职学生的自我意识都到了强化,自我中心观念突出,他们注重功效和实惠。他们选择能发挥自己才干、实现自身价值的单位。这些变化使中职学生择业更加商品化、功利化、务实化,导致他们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因此,过于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中职学生择业心态矛盾冲突的根本原因。  4、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相对滞后,是中职学生择业心态矛盾冲突的外在原因。中职学生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存在需要解决的各种心理适应问题,如何保持他们的心理健康、心理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新的就业形势下,改革步子加快、竞争激烈,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解决中职学生心理适应问题就显得更为迫切。然而,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的职业指导或创业教育都还停留在面上,在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职业,了解自我以及心理咨询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多,做得不够扎实,这些工作明显滞后于学生择业和就业心态的发展变化。所以说,在职业学校中全面而务实地开展职业指导和创业指导的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调整新形势下中职学生择业心态的建议与对策我们应当正确认识中职学生择业心态中的种种矛盾冲突,决不能笼统地认为都是消极心态。中职学生择业的矛盾心态使其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但积极方面是主流、本质。这种矛盾心态是其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发展趋向成熟的动力。除了毕业生本身要努力寻求积极的解决法外,学校与社会也要加强教育和引导,使他们保持稳定、积极、正确的择业心态进行合理择业。  1、中职学生要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二十一世纪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主要是综合素质的竞争,中职学生在职业学校三年中应注意自己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提前做好择业准备。自觉按照素质教育要求培养自己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2、中职学生要进行择业心态的自我调整。在择业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挫折、矛盾和冲突,中职学生应学会全面了解社会,客观地分析、评价自,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关系,根据社会需要正确解决自己就业定位问题,调整自己的择业心态。中职生在校期间还要注意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奉献精神、创业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3、学校应加强全方位的职业指导工作。学校要适应新形势,采取相应改革措施。除了深化教学改革,加强中职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从入学时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进行艰苦创业教育、理想教育、形势教育,要在学生在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咨询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在社会上的竞争能力,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学校相关部门还应大力加强就业技巧指导,提高服务质量,为学生提供的就业信息。  4、社会和家长要给予积极的关注和引导。社会要努力为中职学生提供良好的择业环境,为学生提供的择业机会。劳动保障部门要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建立真正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这是对中职学生择业心态调整的最有力的措施。同时,学生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主动关心学生在择业期间的心理变化,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使他们有积极、健康的择业心态。你自己改改吧~~应该适合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